2011年5月1日

方大同《15》[2011]


好像許多人買了方大同的新碟《15》,他已經是真正的「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星」嗎?雖然方大同明顯主打更廣闊的國語市場,但我多年來心中一直都爭取他是一位香港歌手,畢竟他的處男專輯《Soulboy》的確是先行在香港推出。

香港已經很久沒有出過一位紅到可衝出香港,而且掌聲一面倒的男歌手,陳奕迅嚴格來說已是上一代的歌手,古巨基在坊間的評價亦只屬好壞參半,方大同的出現,或許令這個久久空缺的位子終於有繼任人。2005年《Soulboy》中的方大同沒有好好調較R&B與流行的份量,加上當時周杰倫、陶喆、王力宏等R&B天王仍在活躍階段,所以雖然好聽,但當年的知名度並不高。到了《愛愛愛》和《未來》,大同就懂得若果要紅,必定要有一首大熱作,所以我們聽到〈愛愛愛〉和〈Love Song〉這兩首金曲,而唱片就繼續保持一貫特色。之後《橙月》個人應為失色了,主因是短期內推出了太多類似的作品,又未見有突破之處。再到翻唱碟《可啦思刻》,雖然已經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特色,誠意十足,但部分歌曲仍未能避免珠玉在前的問題。這張翻唱碟之後,大同就一直只推出零碎的單曲,為其他歌手寫了很多歌,新碟令樂迷等了又等。

好了,我已經略談過我對方大同多年來音樂的看法,更一下子拋出好幾個男歌手出來,目的只是為了指出方大同已經從當年毫不起眼的樂壇新力軍,成為今天最令人引頸以待的一線歌手。這個高潮並不是單憑努力、實力、年資便可達到的,即使達到,也不代表可以維持得長久──我曾認為《未來》是他的高潮,《橙月》、以至後來的《可啦思刻》就結束了他的一線生涯。

年頭終於聽到大同的新歌〈因為你〉,心想他會不會又出單曲而已。引子的提問「你寫歌的靈感是哪裡來的?」很有趣,因為我每次聽〈Yellow〉,都很想問Chris Martin寫歌時的情況是如何。歌曲還是一貫的大同,對大自然的讚美、對身邊人的感恩,都是大同歌曲常提及的話題。音樂上就不怎麼樣,似出道那時的〈妹妹〉吧。雖然沒有聽到「新」的大同,但有這種水準已是很難得。

再來一首〈好不容易〉,是一首「食糊」味極濃的情歌。讚美愛情的歌在華語樂壇已買少見少,寫得如此直接的更似乎只有方大同才做到:

我在這裡 帶著你 很值得 一直我會愛著你
心服的 心不捨 一切都不可思議
因為愛的只有你 我已換了自己
我意識到 好不容易 好不容易 好不容易 愛到你

只是歌詞,就已經感受到那份甜入心的愛,音樂也是浪漫滿瀉,難怪現在已經有不少人說結婚一定要用這首歌。記得有填詞人說過可以從情歌歌詞中看香港人的愛情觀,以前的情歌都表現出對愛情的嚮往,但現在的卻是苦戀、失戀居多。聽〈好不容易〉,令我想起張學友的〈每天愛你多一些〉:

而每過一天 每一天 這情深者
便愛你多些 再多些 然後再多一些
我最愛你與我這生一起 哪懼明天風高路斜

聽大同唱「好不容易 好不容易 好不容易」,再對比學友唱「愛你多些 再多些 然後再多一些」,大同連九十年代情歌那種最冧的層層遞進也學會了。

兩首派台歌也好聽,但音樂上還未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改變,我期望方大同會有突破的,當然不是從R&B一下子跳到Heavy Metal那種「突破」,而是同樣的風格,可以再作昇華。

大大盒唱片到手,想不到連大同的唱片包裝也開始走華麗路線了。包裝很有質感,摸上手感覺頗實在,相冊的相片很多很美,是大同眾多唱片中最好的一輯。他花了很多筆墨介紹創作背景,包括整張唱片的方向、每首歌背後的故事、受到哪些音樂人影響,基本上未聽唱片,你已經可以猜到唱片大概會是怎麼一回事,更知道〈好不容易〉真的是首打榜金曲。

有B.B. King、Eric Clapton、George Benson這些人是意料中事,因為大同以前的專輯也提過,但我更高興的是他提到John Mayer──我一直覺得如果香港人愛聽Jason Mraz或近期的Bruno Mars,應該也會喜歡John Mayer(可惜沒有),論實力John Mayer強多了。既然方大同提到,希望大家也去聽聽John Mayer的作品。幾年前聽〈偷笑〉,我認為大同是受到R. Kelly影響的,幾年後,原來他是聽John Mayer的。〈無菇朋友〉是大同花了最多文字介紹的歌曲,是他聽過John Mayer的結他指法後寫的。他說John用R&B點綴Rock,他就想用Rock來點綴R&B。

〈Gotta Make A Change〉是首用上大量soul做底的Rock,我覺得結他部分更似Santana多於任何一人,這首歌就是我寄望大同所做到的「突破」。〈曇花〉和〈張永成〉乾脆可以當Rock來聽,有一段結他solo,中後段也有rap,前者由大同親自上陣、後者則邀來了Ghost Style助陣。兩首都聽到大同鮮有的火氣,併在一起更是令你沒想過原來他也可以這樣搖滾。要求歌者有改變的我,聽過〈曇花〉和〈張永成〉之後,已經完全收貨。

之後的歌就不那麼突破,都是大同以往都玩過的。當然,其「黑」的程度比《橙月》時期高得多,聽上來趣味也大很多。有時我真的需要人領導怎樣聽歌,聽〈情勝策略〉、〈Take Me〉都覺得似曾相識,都知他大概受到誰的啟發,但始終都是要看看歌者現身說法,原來始作俑者是Al Green和Prince!他並沒有說〈Over〉受哪人的影響,那就讓我猜猜,D'Angelo!

按唱片包裝上的介紹,〈自以為〉應該會是〈好不容易〉之後另一主打歌,很明快的節奏,徐佳瑩很搶鏡很好聽,如果這首歌放到《橙月》裏頭,我想《橙月》會有較多亮點,但放到《15》,就似乎不太配合氣氛。最沒看頭的作品是〈二人遊〉,不是做得不好,只是其他歌曲太有特色而已。

方大同這次還參與了許多詞作,11首歌有8首也由他填詞,有理由相信他明白「我手寫我心」的道理,只有他自己才寫得出那些充滿愛的歌詞。我認為這是好事,特別當我見到同是唱作人的王菀之近期與林夕合作的〈柳暗花明〉已去到難以理解的地步,一個唱作人最重要的是「我口唱我心」吧?我不認為Ivana明白這份歌詞,她應該要快點拿回歌詞的主導權。回到方大同的《15》,我覺得〈Over〉中那些「呢」、「了」、「的」用得實在太妙,填詞的崔惟楷很會用字來配合一首爵士作品應有的神緒。

我上次寫方大同已是四年前的《愛愛愛》,那時我給他69分(你當是今天的"B-"吧)。其實我很喜歡《愛愛愛》這專輯,並曾經想過我會否太苛刻,唱片連七字頭也沒有。不過今天聽到《15》,聽到方大同超出所料的提升,我終於覺得當年的69分,其實是為自己接受大同的進步,提供無限的空間。讀過黃志華先生二十多年前(比我更老 囧)《哄樂評人的歌》一文,當中提到:

請各大唱片公司宣主注意注意,想你們的唱片宣傳做得更好更順利更深入人心,就需要提醒你們的唱片監製,在一張十首歌的大碟中,務求製作一、兩首「哄樂評人的歌」,好使樂評人有喜歡的東西去發揮。

我覺得方大同的思維是逆向的,他十首歌有九首歌都在哄樂評人,只有一、兩首是哄女孩的。現在做大碟的人已不多,做有意思的大碟的人更少,大同做大碟的堅持和熱誠,有時比起歌曲本身好聽更加令人感動。好不容易,我們樂壇才有一個方大同。

R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