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

The Edge Of Side C:鍾氏兄弟《極》


鍾氏兄弟的新專輯《極》,將十一首歌曲按主題劃分為四個部份:Desolation Row、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Chimes of Freedom、Love Minus Zero / No Limit。若《極》他日要推出其黑膠版本,以這四部曲壓成A、B、C、D四面,實在合理不過,而「德國印製」、「180 gram」、「靚聲」等字眼亦肯定會成為賣點之一。

雖然鍾氏兄弟至出道以來也有不少題材頗為親民的作品,但畢竟他們的專輯也被放在唱片店內爵士音樂一欄,而且銷路上亦擁有客源甚廣(卻單一)的福音市場,與時下的「大眾」市場一比,仍是有所距離,難以簡單冠以「流行」之名。早前他們於網上廣傳的歌曲〈時代的顛覆者〉,憑其社會意識令許多不熟悉鍾氏兄弟的朋友眼前一亮,我卻好奇,以鍾氏兄弟的歌路,支持者應該不乏家底雄厚、地位穩固、安於現狀的離地之輩,當習慣了鍾氏玩爵士、播福音的他們,聽到這首音樂簡樸、內容反建制的的民謠,會有甚麼反應?

《極》的前半段就是一張頗具顛覆心態的作品。在這個時勢,講社會時事的歌曲可能比愛到要生要死的情歌更易引起話題,但基於政治考慮,普遍歌手或詞人都不敢把這種題材處理得太直接,總是要以大量旁支分散注意力,將核心內容留給網民拆解。鍾氏兄弟的政治歌,卻毫不掩飾自己的取態、說出對別人的看法,〈時代的顛覆者〉、〈麻醉式快樂〉的歌詞,明白得大家完全不需以洋洋灑灑千字文剖析其意識形態,同意的樂迷會聽得有共鳴,不同意的和理非非也不必欲蓋彌彰。每個年代的流行曲本應只反映那個時候的社會生態,但前輩劉卓輝在八十年代所寫的〈說不出的未來〉歌詞,除了從「電視」演變成「網絡」之外,每字每句居然與今天的社會如此同步,放在《極》一堆新歌之中,絲毫看不出「老歌」的痕跡。

若果進取的歌詞配以舒泰的音樂,令人略嫌歌曲在速度感上有所不足,那麼Hip-Hop的〈瑪門〉在Rap與唱的緊湊連繫,就有著教聽眾感到一氣呵成的流行元素。無可否認《極》的政治歌詞贏盡了掌聲,但是否與爵士音樂的即興感完全配合?我看未必。抗爭的目的,只是為了光復精緻,將以往的慢活救回來,(可能)會壓在黑膠唱片Side C的第一曲〈光復精緻〉才是繼〈瑪門〉後真正曲詞相配的作品,sophistication所予人的溫暖與快樂,在鍾弟那帶笑的演繹中、以及七十年代Marvin Gaye的Motown氣味中可一一感受到。Motown那懷舊味道,要靠黑膠唱片才可原汁原味呈現,所以鍾氏也寫了一首〈黑膠人生〉分享品味黑膠的樂趣。

鍾氏兄弟不可能不高唱愛的美好或愛的真締,Mellow的〈美麗故事〉與〈Just Love〉,就把浪漫與窩心全數帶來。如同他們處理政治題材般,鍾氏的情歌都純正直接地道出愛的微妙與可貴,令人難以置信,這個時代還會有人談愛的根源。聽了一碟盡是坦率的文字,我差點忘記他們是隊福音組合,肩負傳道的責任,而開宗名義的福音歌,就只有碟二的〈心曲〉。有了整張專輯的強烈本土意識與開誠佈公,再聽〈心曲〉,終於沒有一般人面對福音歌的渾身不自在,外人也能感受到歌者對上主的忠誠,我深信尊重及了解就是由此而來。

Rating: ★★★★★

2014年7月20日

追風文駿:How to Dress Well《What Is This Heart》


雖然算來平時喝啤酒的機會也不少,但自己已經多年沒喝過藍帶(Pabst Blue Ribbon)啤酒,因為每次與朋友短聚,大家都慣性選擇其他品牌的啤酒,甚至已遺忘了藍帶啤酒這個選項,久而久之,我已想不起這白罐藍絲帶所載液體的味道。不過在外國,藍帶啤酒卻是現在文青(Hipster)間曝光率最高的飲料之一,甚至成為Hipster文化的其中一部分,皆因藍帶近十幾年對Hipster文化(當中包括獨立音樂)的支持可謂義無反顧,在不少文青活動中頻頻出現。

如果Hipster是潮流的代名詞,那要數近年Hipster間其中一種最流行的音樂,R&B一定榜上有名。相信蔽網的長期讀者對Frank Ocean、Drake、Janelle Monae、The Weeknd這幾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說他們是近年R&B界的最大希望絕不為過。憑著Frank Ocean的詩情畫意將R&B文藝化、Janelle Monae的創意澎湃將R&B史詩化、The Weeknd的心思細密將R&B技術化,「R&B」由以往空具商業價值的即食產品,晉身成一種可細心品評的藝文青音樂。有樂評人將這幾位歌手有別於舊式的折衷型R&B稱為「PBR&B」,結合了藍帶啤酒的Hipster形象,以及R&B近年「Hipster化」的現象,成為一種新風潮。

如果你不介意「文青」一詞被濫用的程度已難聽過粗口,你亦可稱「PBR&B」為「Hipster R&B」。除了以上提到的幾個黑人單位,PBR&B範疇內還有一個單位很值得留意——化名How to Dress Well的男歌手Tom Krell。這幾年經歷了不少變化的R&B圈子,來到2014年終於淡靜下來,而How to Dress Well的《What Is This Heart》則算是本年的重頭戲。既然上述單位在行內也有各自的貢獻,How to Dress Well自然也有其功勞:白人化。

別以為在這個沒有界限的年代,膚色不是大問題,事實上有許多文青樂迷對「黑人」音樂仍懷著一份抗拒心,R&B之所以多年來總是登不上大雅之堂,某程度也受玩音樂者膚色的影響。Tom Krell雖未至於是PBR&B裏唯一的白人,但能讓樂迷叫得出名字的白人單位,首選又似乎只有他。《What Is This Heart》在鋪排上力求簡潔,這跟How to Dress Well一貫處理手法無異,也是他能在眾多單位中突圍而出的原因之一。以〈2 Years On (Shame Dream)〉這首Acoustic曲目打頭是個頗實驗的做法,一點也不黑人,一點也不R&B,一點也不Groovy,欲將《What Is This Heart》定位成一張充滿文藝氣息的靜態專輯。

不過Tom Krell為《What Is This Heart》作做的事實不止於此。如果說一般R&B單位一般都把其作品的質感做得偏重偏厚,那How to Dress Well的輕盈對聽眾來說肯定相當特別。不是The Weeknd那種被壓至動彈不得的緊張,Tom Krell的音樂倒是有著一陣風吹來的爽,這陣「風」,由R&B的濕轆轆與電子合成器的機械性混合而來,不刺痛但有頻率,屬頗為Easy-listening的一類。〈What You Wanted〉、〈A Power〉是一捲令回憶縈饒心頭的暖風、〈Repeated Pleasure〉是一絲帶走哀傷的涼風,而〈Precious Love〉是一襲教人不捨得送走的春風。

〈Face Again〉的狹小空間感令風吹進來時,空氣粒子在幾面牆內形成使人目眩神迷的Harmonics,這點在The Weeknd的作品很常見,如今Tom也學會了這技巧,對於製造專輯高潮很有用。但作為Stationary wave的一種,諧波也是很容易鎮住聽眾的工具,〈See You Fall〉與〈Pour Cyril〉正是這方面的代表。How to Dress Well這場風的精妙,在於他很了解所在空間的大小、而且對物理定律有一定的掌握,一吹、一撥,都經過慎重考慮,不會白吹,〈Words I Don't Remember〉那種氣場,沒有十足經驗也不可能造出。

全碟唯一脫離整體框架的作品,〈Very Best Friend〉,是首一折不扣的流行調子。如果Michael Jackson仍然在生,或者Justin Timberlake肯安安份份做些悅耳的流行舞曲的話,應該會做出像〈Very Best Friend〉這樣歌詞不複雜、旋律朗朗上口的電子R&B作品,再配上兩位偶像精湛的舞技,那是多麼的賞心悅目。寫到這兒,發覺一個藝人做甚麼音樂,除了受能力所限之外,最重要還是他的心態如何。Tom Krell也坦言他一直以來也想創作流行音樂——流行得可登上Billboard #1的音樂,但要用自己的言語。《What Is This Heart》很明顯不是能暢銷的作品,事實上《What Is This Heart》在推出首週,僅登上Billboard專輯榜第145位,實在不理想。然而當歌者有做流行音樂的覺悟,又真的交出了〈Very Best Friend〉這首百份百流行格局的歌曲,到底他將會成為流行先鋒,抑或只是個追風男孩,我們唯有看下張專輯。

Rating: ★★★★★

2014年7月8日

由iTunes Store買Swans《To Be Kind》說起

朋友們知道我近期極愛聽Swans的新專輯《To Be Kind》,不時向身邊人推薦。《To Be Kind》無疑是2014年最出色的專輯之一,我甚至聽了一個半月才開始動手寫碟評,花了一星期完成,最後買入一張黑膠唱片作為紀念。在香港,買《To Be Kind》黑膠的價錢大約為$220,CD的價錢則大約為$160,至於在iTunes Store購買256kbps AAC檔的價錢,你猜猜要多少?

(iTunes Store截圖)

你沒看錯,在iTunes Store購買Swans《To Be Kind》專輯的256kbps AAC音檔,價錢為$158!買音檔都要$158,不如買多付幾十元買黑膠好了,反正現時流行買黑膠送音檔。



這陣子有兩則關於音樂消費的新聞頗令我關注:一、蘋果在六月底忽然更新了iPod Touch 5G 16GB型號的顏色選擇和硬體規格,使之與32GB及64GB型號的規格看齊,亦調低了這三款容量型號的售價。現時iPod Touch 16GB、32GB及64GB的售價分別為$1588、$1988及$2388,成為蘋果旗下最售價最便宜的iOS產品。二、Neilsen發佈了2014年美國上半年音樂消費報告,發現串流媒體(包括音樂和影片)消費量成長了42%,付費下載量下跌了11.6%,CD鋪售量下跌了19.6%,但有趣地,黑膠唱片的銷量上漲了40.4%。

這邊廂蘋果的商業決策,與那邊廂統計出的消費取向,也許明示了一場新的唱片工業革命已經展開。

猶記得當年盜版下載猖獗,市場為了應付音樂數碼化(當時普遍來說仍是mp3)的風潮,遂推出付費下載的全新消費模式,讓樂迷可以以6至8元下載一首單曲,或者70多元下載整張專輯。雖然提供更多合法渠道給樂迷消費的方向正確無誤,但「買mp3」在當時來說是個依然令人大感不解的概念:對於習慣了非法下載的人來說,要花錢買數位檔案當然不可能,而樂於消費的一群,亦對於這種付了錢,但沒有實物在手的交易不感興趣。縱使多年來在iTunes、Amazon的苦心經營下,付費下載音樂時至今天已成功擠身主流消費模式行列,銷售額甚至更勝實體CD,但「合法vs非法」、「實物vs數碼」、「付費vs免費」仍是樂迷取得音樂時最大的考慮。

以下簡單比較了現時流行的音樂取得方式,當然有關收費的實際情況只是個大概(光是一張《To Be Kind》已完全顛覆了這個數字)。


合法?
實物?
收費?
非法下載
x
x
免費
付費下載
(e.g. iTunes Store)
v
x
單曲 - 平均每首8元
專輯 - 打包購買或會比逐首購買便宜
網上串流服務
(e.g. Spotify)
v
x
免費會員 - 收聽次數有限
收費會員 - 不限收聽次數,月費40-50元
購買正版唱片
(e.g. CD, Vinyl)
v
v
CD - 平均每張110元
黑膠 - 平均每張200元

數位音樂的戰況方面,當部分串流服務已擴展到免費會藉也可無限收聽(如Spotify的平板版本),甚至連唱片公司也會主動把專輯放到YouTube、SoundCloud等網上平台供樂迷任聽,非法下載從前「用作試聽,好聽才買專輯」的偉大功能已站不住腳。而在串流服務的大舉入侵之下,數位下載也遭到嚴重打擊:免費而合法的串流,固然滿足了一群不太願意付錢、但尚有良知的樂迷,而不吝嗇金錢的樂迷,在同樣沒有實物在手的情況下,也偏好每月以四、五十元把整個音樂庫帶出街,花幾十元只能得到一張專輯,或者用八元只買一首單曲,想起來也不划算。

實體唱片又是另一片天地。無可否認,因為智能手機、iPod等流動聽歌設備的盛行,實體唱片的確仿如上一個時代的東西,遠遠不及數位音樂般方便。但對比數位音樂的虛無,不少樂迷仍十分在意實體唱片拿在手上的質感,那份「擁有」一張唱片的感覺,非下載歌曲然後灌進iPod能得到。黑膠唱片與CD的存在意義相若,兩者都是憑實物的帶來的視感與觸感深受樂迷喜愛,一般樂迷也認為黑膠在這兩方面的吸引力比體積細小的CD為高。在這個年代,甚麼唱片也買的人已愈來愈少,一般樂迷買唱片都貴精不貴多,若果每年只是買數張作收藏的話,在花費與佔用空間不算多的情況下,黑膠必然比CD更值得買入。

在數位世界裏,串流勝下載;在實體世界裏,黑膠勝CD。這造就了今天唱片工業的現象:串流與黑膠分別代表著數碼化與實體化在唱片市場上各據一方,而下載與CD在市場上的版圖卻不斷萎縮。

回到剛才提到,蘋果剛剛更新了iPod Touch的硬件規格與價錢。有評論指蘋果作出此調整,是為了迎接2014年下半年即將推出的全新產品(iPhone 6、iPad Air 2等),趁機以低價沽清舊貨舊零件,但也有人質疑當iPod Touch為蘋果帶來的營業額比率愈來愈低,蘋果還會否延續這款低銷量產品的壽命。雖然蘋果不是唯一一家推出隨身聽的公司,也不是只有iTunes Store才提供付費數位音檔,但整體下載量銳減、硬體也不見得熱賣,蘋果作為這方面的龍頭大哥,想必受到不少影響。以iPod Touch現時四吋Retina屏、A5晶片規格來看,調整後的價錢算很吸引,況且假設年尾真的有全新iPod Touch推出,或會搭配A7晶片(比iPhone 6次一等)、4.7吋屏幕、各項規格提昇一點,到時售價肯定不低。

減價促銷舊機的好處,除了可減輕存倉負擔,也可吸引更多從未使用iOS的朋友一嘗蘋果那軟硬一體化的全方位服務。在音樂方面,蘋果所提供的服務可謂十分全面,買歌有iTunes Store,雲端音樂庫有iTunes Match,串流有iTunes Radio(香港未有),足以應付大部分樂迷隨身聽歌的需求,手持一部iOS產品的樂迷,總會忍不住手曾為這些服務捐獻過血汗錢。蘋果亦表示測試中的iOS 8將支援這一代的iPod Touch,可理解到iPod Touch如此降價,其實是為了擴大iOS 8的使用群,也意味著這產品下一代出現的機會不少。我還未計蘋果早前在一片爭議聲中收購了Beats,其耳機品牌與串流市場是多麼教商家垂涎啊。

以現時情況來看,蘋果以廉價硬件、全能軟件打這場數位音樂戰應該沒有錯,一條龍賺進所有錢的同時,這樣打法完全不會跟實體唱片愛好者的聽歌喜好重疊:在家中欣賞著唱片包裝,悠哉地品味音樂;在外面把玩著高科技產品,有型地掌握所有音樂。這樣聽起來多麼有衝勁!一個小小的預測:為了加快串流音樂的發展,縱然技術上允許,但未來iPod Touch、iPhone的容量上限照舊只有64GB,以免用家只下載但不串流(要更大容量的唯有用iPod Classic)。CD的收藏價值持續下滑,銷量繼續流向收藏價值更高的黑膠唱片,逼使Panasonic重出經典名盤Technics 1200,其他音響廠牌也會低中高階黑膠唱盤市場三路進攻,黑膠唱盤比CD唱機更易買。

2014年7月6日

哭崩老嬰:Swans《To Be Kind》


初生之犢外表的皮光肉滑、內在的天真無邪,往往為成年人所疼惜與懷念,所以我們以快門記下孩子的一舉一動,屢屢都是他們最可愛、最具活力的一面。然而,《To Be Kind》的泥黃色紙皮專輯封面上,印著一副嬰孩的歪哭臉,翻開唱片內頁,更可找到另外五個孩子的怪相。六個孩子,在大千世界中被教導、被渲染、被影響,若干年後終於長大成人,成為六個各具思想的大人。

孩子認識世界,最初都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單元開始,這些單元可以是一件實在的物體,也可以是一種抽象的意念。孩子無知的腦袋,會把這些單元都分開處理,但只懂得它們「存在」的概念,也不諳各單元的關聯性。然而當他們接觸這個世界多了,察覺到有些事情偶爾會消失,漸漸地,他們的腦海裏會多了「不存在」的概念,明白有物與無物的相對性。再延伸下去,當有一天孩子發現這廝與那廝在顯與隱的關聯性,就是他們開始學習思考之時。

一般聽眾只要在Spotify看到Swans最新專輯《To Be Kind》長達兩小時,大可能會認為自己沒可能完成整個旅程,未開始便已打算放棄。而當我看到一曲長三十四分鐘的〈Bring The Sun / Toussaint L'Ouverture〉,更想起同年Mac DeMarco十一首歌的專輯《Salad Days》也恰好是這個長度。那麼,花半小時聽一首歌較好?還是聽一張專輯更好?

在藝文賞析的角度看,這個「比較」好像有點不合實情,聽單曲、聽專輯的體驗,會因應所花的時間而改變嗎?聽眾在聽《To Be Kind》之前,要搞清楚Swans作為一隊經驗老到的實驗搖滾團,素來並不以過激的聲音震攝聽眾,但聽起來仍是那麼「重口味」的原因,主要在於他們從不順應聽者預期中該有的步伐推進。聽《To Be Kind》的朋友是廿歲以上的成年人,但Swans卻在演繹一個幼孩的腦袋,當聽眾心中應為〈Screen Shot〉那幾十個單詞只需要花幾十秒便可心領神會,對孩子來說,可能要耗上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才可略略看完一遍。

如果孩子落於正常的地方,理應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玩耍與睡覺,而非由朝到晚也在上學、做功課、參加興趣班。但也不是隨便找個地方亂睡︰就如〈Just A Little Boy (for Chester Burnett)〉所說,孩子要睡在溫柔鄉,被愛包圍著,被希望擁抱著,才可獲得快樂地成長。活在世上多年的你,可知道他們那十幾小時的睡眠當中,認識到幾多世事?若他們聽到Funky引子的〈A Little God In My Hands〉,大人會寄望他們對著歌曲呆若木雞,還是虎虎生威?在〈Somethings We Do〉,Swans又重施故技,把人類每天恆常的動作一一列舉,但這次他們在每事前加入一個「we」,把這些事情滲進人為因素,甚至把世事都塑造成一種共業。孩子在學習互相影響的過程中,對於共和、並存、諧同、博奕就有了初步認知。

《To Be Kind》斷斷續續的單詞與短句,與其行雲流水的音樂相映成趣。同時令人頗意外的,是密密麻麻的音符,竟不及歌詞的意識形態令人印象深刻。在Michael Gira筆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廣闊但簡單,要他們知道許多東西不難,只是要花多點心機與時間裁培,但要他們懂得世事的道理,非得付出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只得幾歲大的小童,當然有很多時間觀察與發問,但經歷不少的大人,面對小孩的疑問,很多時卻只會支吾以對。

「這些事情,到你長大便自然會明白。」
「問這麼多幹嘛,總之事情就是這樣。」
「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是努力讀書。」

一切噪音在《To Be Kind》就是孩子屢屢得不到確實答案後,無窮小宇宙所爆發出來的填充物︰有些事,哪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如果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唯有給你一個說法。別以為小孩不懂這麼做,事實上他們自說自話的技倆可能比做得比大人更狠,只是沒有宣之於口而已。「She loves us!」——「But HOW?」莫說是小孩,有時連成年人也不知甚麼是愛。小孩子從前對「愛」的認知,就是在紙上劃一個心心那般單純,但今天我們說愛,變奏太多,拖得太久,背後有過份的計算,出來的效果迥異,連被愛者也感受不到。

當世事複雜得大腦難以辨別誰是誰非、人心應該從善或從惡,先奪去氧氣,讓他們在那生死一刻作出決定,才允許他們抽一口涼氣,如此就能了解人類的原始。〈Oxygen〉的瘋狂、激進,是專輯結構上最為痛快的一段,然而也因為其呼天搶地而撕烈童心對情理一體的幻想。但於大人而言,因置諸死地磨滅人性而激發出的獸性才是現實,孩啼時代的美麗幻想終有一天會演變成老氣骨的誅心搏鬥。但別忘了,Swans在這兒依然是以孩童的眼晴看世界,所以〈Oxygen〉縱然惡得忘我,也有著兩小無猜開玩笑的意味。

那回到當初的陳述,兩小時的《To Be Kind》易過嗎?難捱嗎?可能完成嗎?這三個問題表面上差不多,但回答的方式絕不相同。易過,因為你懷著孩子氣好奇探索世界,對了,就踏前一步,錯了,就後退一步。難捱,因為你背負著成年人的壓力迷失於世界,怕踏前一步會墜進陷阱,怕後退一步會被時代遺忘。可能完成,因為你有激進派的堅持;不可能完成,因為你早已如順民般放棄自己。

R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