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逛HMVideal的整體感覺,這回想集中談談逛其唱片區的體會。
有朋友比我更早已參觀HMVideal,她對於HMV把黑膠的重要性看得比CD重感到失望。在商言商,當「黑膠銷量節節上昇」、「CD銷量低處未算低」已成事實,作為買少見少的實體唱片商店之一,HMV實在沒有逆市而行的理由。雖說CD與黑膠正處於此消彼長的關係,兩種實體唱片的市場加起來仍是處於跌勢,畢竟現在已是數碼化年代,串流與下載的方便性,對新一代消費者無疑更為吸引,各式各樣小巧精緻的數碼音樂產品也不停為這個新市場煽風點火。所以如我上一篇所說,賣小型音響、藍芽喇叭雖然與「賣唱片」的關係好像不大,但從這些產品「服務音樂」的角度來看,HMV依然是在做音樂的生意。
回歸HMV作為一所實體唱片店的初衷,實體唱片賣不出,最大的問題是存貨。無論是甚麼唱片店,入貨要錢,存倉要錢,鋪租要錢,全都是硬繃繃為了滿足實體唱片消費者購物體驗所花的開支,但到底哪些唱片該入、該入多少?若是名人紅星推出新唱片,入多點當然沒有問題,但那些小眾音樂人,市場潛力如何,實在難以說得準。小店尚可以選擇做熟客生意,按客人要求訂購唱片,訂一張賣一張,令「唱片賣不出」的風險大幅減少,或者像某些連鎖店如精美唱片、節拍唱片等等,只入主流大路東西,省卻了小眾唱片客路窄的問題。但基於形象所需,HMV必須要甚麼唱片也入,做到唱片門庭若市的效果,否則樂迷早已放棄再跟隨這所唱片賣得比別人貴的龍頭大佬。
終於可以入正題,講講HMVideal的入貨。拜訪HMVideal當日,見到像The Beatles、Depeche Mode、Madonna這些經典名字,全數入貨且放在當眼位置並不出奇,Roberta Flack《Killing Me Softly》、DJ Shadow《...Entroducing》、Daft Punk《Discovery》、B.B. King & Eric Clapton《Riding with the King》也很值得展示的好唱片。但有些唱片的選擇則令我大惑不解:例如我問店員有沒有Beastie Boys的黑膠唱片,他很迅速便找來野獸男孩1998年的錄音室專輯《Hello Nasty》再版及2005年的精選專輯《Solid Gold Hits》。前者是樂隊其中一張經典,入貨很正常,但後者只是一張坊間反應平平的精選集,怎麼會入這一張?大量購入The Chemical Brothers 1997年當紅單曲《Block Rockin' Beats》也教人費解,我在HMVideal數到的,連同我在九龍灣德福分店、尖沙咀iSquare分店所見到的《Block Rockin' Beats》單曲唱片,應該合共至少有二十隻,相信重新開業的圓方店也會有幾張。不見得香港的市場能在一時三刻內吞下二十幾張《Block Rockin' Beats》,也奇怪為何會選這首歌來賣。
而相對外國樂壇的黑膠普及化,在香港,會推出黑膠版本的唱片比例仍是很低,而且通常也是舊唱片,又要搞一輪甚麼「日本壓製」、「德國處理」等東西,印量又少,所以在香港樂壇能推出黑膠的唱片都顯得異常珍貴,身價高漲,價格自然不親民,買一張廣東黑膠唱片的價錢,幾乎能買兩張PJ Harvey的《Let England Shake》。其實我覺得這個定位無助黑膠唱片在香港樂迷心中建立重要位置,消費門檻太高了,根本吸引不到樂迷入門。而假使普遍樂迷也有經濟能力購買價錢高昂的靚聲黑膠唱片,但選擇太少,同樣不可能令樂迷有在家中建立唱片收藏的興致:當你發覺能夠支持的廣東流行黑膠唱片除了張國榮、張國榮之外,還是張國榮,最多加半隻黃耀明(再搭半隻張國榮),其實也不會是件趣事。即使近日有張學友、陳慧嫻等天王天后加入戰團,戰況仍說不上精彩。當然,樂迷想買唱片,鴨寮街Paul叔也有很多二手存貨,選擇多、價錢便宜、而且隨時比新碟更靚聲,但這已經跟HMV的賺錢大計無關了。因為唱片選擇少,但要充撐的場面很大,結果每一張唱片的重覆率極高,影響了瀏覽體驗,期望唱片公司未來能推出更多黑膠唱片,令市道更熱鬧,場面更好看。
曾不止一次聽過有樂迷概嘆不少HMV分店廢除了古典與爵士音樂區。我並非這類音樂的擁躉,極其量只是聽聽Chet Baker而已,不太清楚從前這自成一角的房間有何美妙之處,但相信HMV廢除之也是基於商業考慮。很諷刺地,以前HMV有古典房的時候,我不以為然,但今天沒有了,又覺得欠了一點味道。HMVideal同樣沒有為古典與爵士音樂獨立成角,以其中高檔的定位而言,這安排似乎不太完善,反觀兢敵如香港唱片(九龍塘又一城分店)和CD Warehouse(旺角朗豪坊分店)仍保留了這個區域,就即管看看其存廢會否影響整間公司的生意。
HMVideal的唱片區,其實就是一間富設計感、以賣黑膠為主、唱片不算齊全,但甚麼也有一點的店鋪。可以想像到,任何一間HMV分店,甚至其他愈做愈頹的唱片店,也可嘗試以這條路線一洗過往店內沉甸甸的悶氣。其實agnès b.在尖沙咀K11已經在做類似的東西,以豪裝主打法式電子音樂,但始終她在唱片店以外,還有時尚界的商機,而真正以音樂行先的概念店,HMVideal才是第一間,相信行家也正在等HMVideal先試水溫,如有利可圖才紛紛仿傚。面對鋪租愈來愈貴、入貨成本愈來愈高等問題,現時大店小店賣唱片的價格已差無幾,今天仍願意花過百元擁有實體唱片的人,或者已不太在意那十數元的差距,最重要是買得開心。HMV固然有本錢憑其裝修與服務全面提昇顧客逛唱片店的樂趣,吸引他們買一張價錢較市價昂貴的唱片,但這不代表其他規模較小的唱片店無計可施。建立會員制、售賣音樂會門劵、定期做專題介紹、安排新碟簽名會、專營某類型音樂、舉辦創作比賽、發佈刊物,有些都是HMV正在用/曾經用過的方法,因應目標消費群與店鋪地點的不同,HMV搞不成的項目,由其他店來辦,或者會更有聲有色,誰曉得?
說了這麼多,到底HMVideal的概念有否吸引到我買張唱片?差點有,Max Richter《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s Four Seasons》的雙黑膠。包裝精美,歌曲美妙,試機過程痛快,店員介紹得好,我能感受到他對這張唱片的熟悉與喜愛。但是賣三百幾元的唱片,實在太昂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