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

Nicolas Jaar《Space Is Only Noise》[2011]


去年已經很想買Nicolas Jaar這張《Space Is Only Noise》,但被CD驚人的高價嚇怕了,到決定買的時候,唱片又在市面上絕跡。初時以為唱片銷情太差導致唱片公司不再加印,後來才知道原來唱片中有一曲〈I Got A Woman〉因使用了未經授權的sample而要抽起,所以要重新印製。年底重新印製的《Space Is Only Noise》少了一首歌,但CD售價依然高昂。我想「CD也這樣昂貴,索性買黑膠算吧」,不過那時家中並沒有黑膠唱盤,所以這個想法真的純屬虛構。

但機緣巧合下,我竟然有機會以低廉的價錢得到一台唱盤,之前的虛構終於不再是個虛構。《Space Is Only Noise》雖不是我第一張購入的黑膠唱片,卻軀使到我去買一台唱盤,魅力可想而知。聽了一年,愈聽愈愛,終於有張唱片拿在手,感覺真的更好。

新版本《Space Is Only Noise》除了少了一首歌,黑膠封套也出現錯誤:〈Problems With The Sun〉及〈Space Is Only Noise If You Can See〉這兩曲其實是B1和B2,但封底印錯成A6及A7。個人對這兩首歌很上心,因為當初我就是因為這兩曲而愛上Nicolas Jaar的,真心感謝唱片行老闆的介紹。至於被抽起的〈I Got A Woman〉,個人好感一般,所以也不覺太可惜,若果你手上的《Space Is Only Noise》有這首歌,即表示你已擁有一張絕版唱片,或者有價有市啊!

《Space Is Only Noise》 是張睡前聆聽一流的唱片。中板的節奏,穿插著似曾相識的片段,你聽到的時候會嘗試猜想曾經在哪兒聽過這些東西。你鐵定想不到的,而同時間他已經把氣氛一扭,重新洗牌。〈Keep Me There〉、〈Problems With The Sun〉會予人真相大白的錯覺,但〈Space Is Only Noise If You Can See〉、〈Balance Her In Between Your Eyes〉又告訴聽眾:「你被耍了。」

兜兜轉轉、斷斷續續,你會因被Nicolas戲弄而很氣,集中力漸漸降低,卻堅持參與猜謎的行列,直至找到答案。結果整張專輯播完了,你還是猜不出謎底,但已經暈頭轉向,最後神智不清、倒床大睡。Nicolas Jaar就是一名技巧高超的催眠師,以一首一首歌有計劃地迷魂聽眾,我最愛稱他「青年才俊」。

Rating: ★★★★★

2012年3月7日

Matthew Santos《Quickly Disappearing》[2012]


Matthew Santos應該對與Lupe Fiasco合作的〈Superstar〉又愛又恨。愛是因為這首歌讓他的名字獲得較多人認識,不再侷限於那間小小的廠牌Candyrat;恨卻是從此大家提起他,只會記得他是「唱過〈Superstar〉,唱腔有點像Chris Martin那位男歌手」,卻沒有聽過他別的作品。

處男唱片《Matters of the Bittersweet》只在簡陋的房間內完成錄音,一副嗓子、一支結他,呈現出親切溫暖的聲音,是晚間閱讀時的最佳配樂。第二張唱片《This Burning Ship of Fools》是〈Superstar〉以後的事,唱腔不變,但換上了較搖滾和激昂的編曲,我一直認為與他知名度提高及離開了娘家Candyrat有關。《This Burning Ship of Fools》雖然不俗,只是那份喧囂似是反映出Matthew創作時因處境改變導致狀態不夠穩所產生出來,多於歌曲本身想營造的效果。

短暫離巢後,Matthew Santos又回到Candyrat的懷抱裏,將本來只有MP3的《This Burning Ship of Fools》以CD發行,並推出新專輯《Quickly Disappearing》。

似乎Matthew Santos的唱片已經有固定的班底為其伴奏,《Quickly Disappearing》的聲音依然豐富,結他當然是必有的,鼓點在這回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細碎的鼓聲,把歌曲做得很有速度感,讓唱片聆聽過程很順,令人心悅。而其他方面的配合,讓每首歌也有其個性,例如〈Nvr Lkd So Fin〉以弦樂做主,隱約帶點異國風情;〈Scarecrow〉近乎classic rock的曲式,全因霸道的鍵盤作祟;貫穿了小號聲的〈Swan Song〉就能聽到Matthew少有的調皮;而唱片末〈Just To See You〉沒有結他,只有鋼琴伴奏,則成為最大的驚喜。

但無論編曲做得如何豐滿,大家也難以忽略Matthew Santos那美妙的歌喉。鏗鏘有力的聲音令每字每句都直掏人心,適時賣弄小技巧也讓歌曲更為有趣。有些歌其實只是一般,簡單得只有一支結他的作品,例如 〈Not Such A Big World〉、〈Dead Star Watching〉都是靠Matthew Santos的演唱打救,這些歌就正正顯露出Matthew的魅力所在。遇上〈Shallow Grave〉、〈Burning Up〉這首充滿層次感的作品,再配合Matthew的演繹,才能把歌曲的力量發揮出來。

對《Quickly Disappearing》有點遺憾的,是唱片未能將Matthew Santos最好的一面記載,Candyrat在YouTube上載了幾段Matthew的live session,比唱片中的版本還要精彩多倍。另外他有一首歌我也很喜歡的,〈Sweet Sweet Love〉,遲遲未有收錄,這首歌與專輯的風格並不一致,但好歹也是他最有張力的作品之一啊。

Rating: ★★★

2012年3月3日

Common《The Dreamer/the Believer》[2011]


前陣子Common與Drake互屌事件告一段落,說實在不甚好看,欠缺有血有肉的場面,我只視之為二人為出唱片而作的宣傳,平心而論,兩人實力的差距,大家心中有數。不過這場紛爭,令二人的形象也多了一面,看來我對他們的喜愛又會多一點。

來到事業的第二十年,Common的音樂路也走得差不多,樂迷對他的普遍印象也是一個會跟你在樹下連續說教幾個小時的智者,學生們受教時只得點著頭抄寫筆記。即使每次講課形式有所不同,主旨其實都差不多,生涯最大的「突破」《Universal Mind Control》嚇得學生們慌忙蹺課,沒有人會視之為一回事。

學生走了,《The Dreamer/the Believer》最大的目標就是把流失的人拉回來,最奏效的方法當然是做回舊有的風格,所以他找來十四年沒有合作的監製No I.D.做唱片。他們對上一次合作是1997年的《One Day It'll All Make Sense》,正好體驗到方才所提到的「說教」味。在兩人沒有合作的那些年,Common便一步一步嘗到主流的成功,幾張唱片也成就了他事業的高峰。

簡單來說,2000年以前No I.D.為Common建立了一個市場獨有的智者角色,只求獨特性,不求金錢和名利。而2000年後Common便脫離了No I.D.,善用他這個身份與其他人擦出火花,登上Hip-Hop界的一線地位,拍戲、出書賺大錢。現在兩人再度合作,或者暗示了Common心態已變,欲退回早期較低調的位置。

在《The Dreamer/The Believer》中,你可以聽到Common與No I.D.是個極合拍的二人組,即使相隔十數載,大家身經百戰,口氣已變,但聚在一起依舊充滿默契,同聲同氣暢談往事。流暢度向來是Common唱片的特色,《The Dreamer/The Believer》亦不例外,聲音調整得一致,音感粗糙了,整體都較過往來得有溫度,Common的氣焰是一點一點滲出來。

〈Sweet〉表面上是攻擊Drake的武器,我覺得是Common對現今Hip-Hop的不滿,質疑今天rapper們做音樂已經變質。幾年前他已在〈The Game〉罵過50 Cent,這次罵Drake只因為他是今天最紅那位而已。找來Nas的〈Ghetto Dreams〉是個好機會讓大家認識九十年代Hip-Hop最好的一面,Nas和Common已不再是當年的小伙子,他們在〈Ghetto Dreams〉展現了老手級數應有的功架,無需花巧便能炒熱熱氛,純靠紮實功夫取勝。若然Common對做了多年教授感到厭倦,就轉行玩這類歌吧。

年近四十的Common,已經步入資深歌手行列多年,突破玩過了,冠軍奪過了,失敗嚐過了。找回No I.D.做唱片,《The Dreamer/the Believer》雖然欠缺令人難忘的片段,但做的音樂都是我想要的:充滿睿智、表現自信。作為忠心的支持者,我對這唱片感到滿意,評分偏低只是因為他以前的唱片太經典。可預期Common將步入平穩階段,音樂上難以再有突破,偶爾有一、兩首驚喜作已很難得,不過以後只要他有話想說,我定必洗耳恭聽。

R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