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剛在WWDC宣佈了最新的音樂串流服務Apple Music,正式向Spotify、Pandora等串流同行宣戰。其實以蘋果一貫在科技界的前瞻性與本身在唱片工業的影響力而言,如今才透過收購Beats Music來分串流這杯羹,行動確實不夠迅速。眼看去年蘋果將千禧年代開國功臣iPod classic狠心下架,全線iPod產品幾年來沒有更新,連年報也對iPod銷量絕口不提,大家都估計iPod這個叱咤一時的音樂產品該命不久矣,然而Apple Music的出現,又令iPod的存在意義稍為實在一點:畢竟大家都與音樂有關嘛。
眼利的朋友,會發覺蘋果網站上,原先的「iPod」分頁已被最新的「Apple Music」取代,成為Apple Music的一部分。在蘋果眼中,iPod顯然已成為Apple Music的附屬品,沒有獨立銷售的賣點,只能透過附加服務提昇其吸引力。不過未來iPod能否再創佳績,Apple Music的作用未必太大,畢竟能享用Apple Music的蘋果設備還包括Macbook、iPhone、iPad、Apple Watch,買iPod的必要性委實不大。就憑現有技術,iPod在芸芸蘋果產品中擁有最大的昇級潛力,去留問題,全憑Tim Cook的誠意與取態:最新晶片?128GB容量?4.7/5.5吋屏幕?Force Touch?Touch ID?1200萬像素鏡頭?如果新iPod硬體規格獲得全面提昇,定價合理,相信仍會有一定吸引力,但若然蘋果最終還是將全條iPod線放棄,全面投入串流時代,大家亦不用意外。
蘋果加入串流音樂大戰,大家自然會期待新服務有甚麼賣點,但看完WWDC直播後,大家的熱情又似乎凝住了──還不是聽歌、聽歌、再聽歌嘛!公道一點講,樂迷使用任何串流音樂服務,要求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歌庫齊全、網速正常、音質良好、收費相宜,蘋果要達到這些要求絕對不難,甚至應該要比對手做得更出色,但除此之外,Apple Music還有甚麼過人之處超越同行?或者該這樣說,有甚麼特別因素會使串流音樂用戶從一個平台「轉會」至另一平台?
暫時我看到的情況,是大家對Spotify有點微言,包括樂迷及音樂人。這半年大家聽到與Spotify最不咬弦的藝人,必然是流行女歌手Taylor Swift,她因為不滿Spotify的分賬方程式使音樂人收入過低,憤而將自己所有作品下架,此舉深受不少樂迷與樂手激節讚賞,同時,有不少獨立樂隊亦稍稍地放棄在Spotify上載音樂,轉戰其他平台。音樂人的離棄,使Spotify的藏歌量日漸貧乏,樂迷亦察覺到這個問題:幾個月前收藏的歌曲,幾個月後便消失了,實在令人洩氣。唱片公司也開始炮轟Spotify的免費模式影響唱片市道,要求Spotify取消免費模式,勿讓樂迷養成「聽歌不用錢」的概念。
而另一經典案例是開始了才幾個月,便於市場上節節敗退的Tidal。做生意有賺有蝕本屬正常,但事情發生在大牌藝人Jay-Z與Kanye West身上,就變成了網民最愛吃的花生。Tidal的概念其實是不錯的:提供無損音樂(flac檔,約1400 kbps)串流,並承諾將更多的收入分給音樂人。但這兩大特色又踫上兩大死症:一、無損音樂串流的網絡需求過大,一般樂迷用不著;二、增加音樂人分賬,錢從何來?從更高的月費來。雖然樂迷仍可選擇音質普通、月費較低的方案,但這樣的Tidal就沒有賣點了。Tidal啟用不夠一個月,樂迷反應已相當冷淡,其手機應用程式已從下載排榜高位跌出一百大,老闆之一Kanye West亦將其Twitter所有與Tidal有關的帖子刪除,更諷刺的,是上星期傳出股東之一、Jay-Z老婆Beyonce,其歌曲因為Sony與Tidal在分賬議題上不合作而要面臨下架的危機(雖然最後證實只是流言)。
提到這兩個例子,純粹想指出如果蘋果不好好解決上述問題,即使「用戶體驗」良好,Apple Music最終還是要面對唱片公司與音樂人接二連三的申訴,最壞的情況,就是生意談不來,合作關係破裂,content provider離場,令服務中止。事實上,在WWDC舉行前的兩日,蘋果仍與唱片公司在Apple Music的月費方面週旋,現時正式公佈的月費$9.99美元,是唱片力爭回來的成果,蘋果原先有意將定價訂為$7.99美元,但最終還是為了WWDC中那句經典的「One More Thing」而首肯。樂迷也許會大罵唱片公司貪得無厭,但個人相信這兩美元的差距,對音樂人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大家聽歌聽得容易之時,亦不妨思考音樂的價值。
幾可肯定,憑藉蘋果的光環,加上長達三個月的免費試用期,很多樂迷已準備「轉會」,6月30日後的串流世界會暫時是Apple Music的天下。而蘋果算得最盡的,是三個月試用期完結後,新一代的iPhone同時出爐,如果iPod亦在此時迎來更新,那Apple Music的火熱應該可以再延續一段時間。有iPhone的一定會用Apple Music,用Android手機的亦期待有關的應用程式快點登陸Google Play,蘋果在基本盤方面可謂沒有輸的理由,大家只想知蘋果最終能夠贏多少──贏得不夠多,其實已跟敗陣無異。
雖然每次討論與蘋果有關的東西,難免會從商業角度說起,但這次WWDC在音樂方面還算有點看頭,例如請來Bruce Springsteen的唱片監製Jimmy Iovine、與主流樂壇最火紅的Hip-Hop藝人Drake介紹Apple Music,同時攻下新舊樂迷;末段邀得R&B男歌手The Weeknd表演新歌〈Can't Feel My Face〉,讓大家認識一下近年最有材的年輕音樂人;宣傳短片更有Flying Lotus很酷帥地用Macbook打碟的鏡頭,他絕對是Hip-Hop製作人的驕傲!賺錢賺得有品味,是蘋果多年來仍迄立不倒的原因之一,而Flying Lotus就是一個很會利用蘋果創造品味,終於被蘋果重視其品味的神人。
暫時我看到的情況,是大家對Spotify有點微言,包括樂迷及音樂人。這半年大家聽到與Spotify最不咬弦的藝人,必然是流行女歌手Taylor Swift,她因為不滿Spotify的分賬方程式使音樂人收入過低,憤而將自己所有作品下架,此舉深受不少樂迷與樂手激節讚賞,同時,有不少獨立樂隊亦稍稍地放棄在Spotify上載音樂,轉戰其他平台。音樂人的離棄,使Spotify的藏歌量日漸貧乏,樂迷亦察覺到這個問題:幾個月前收藏的歌曲,幾個月後便消失了,實在令人洩氣。唱片公司也開始炮轟Spotify的免費模式影響唱片市道,要求Spotify取消免費模式,勿讓樂迷養成「聽歌不用錢」的概念。
而另一經典案例是開始了才幾個月,便於市場上節節敗退的Tidal。做生意有賺有蝕本屬正常,但事情發生在大牌藝人Jay-Z與Kanye West身上,就變成了網民最愛吃的花生。Tidal的概念其實是不錯的:提供無損音樂(flac檔,約1400 kbps)串流,並承諾將更多的收入分給音樂人。但這兩大特色又踫上兩大死症:一、無損音樂串流的網絡需求過大,一般樂迷用不著;二、增加音樂人分賬,錢從何來?從更高的月費來。雖然樂迷仍可選擇音質普通、月費較低的方案,但這樣的Tidal就沒有賣點了。Tidal啟用不夠一個月,樂迷反應已相當冷淡,其手機應用程式已從下載排榜高位跌出一百大,老闆之一Kanye West亦將其Twitter所有與Tidal有關的帖子刪除,更諷刺的,是上星期傳出股東之一、Jay-Z老婆Beyonce,其歌曲因為Sony與Tidal在分賬議題上不合作而要面臨下架的危機(雖然最後證實只是流言)。
提到這兩個例子,純粹想指出如果蘋果不好好解決上述問題,即使「用戶體驗」良好,Apple Music最終還是要面對唱片公司與音樂人接二連三的申訴,最壞的情況,就是生意談不來,合作關係破裂,content provider離場,令服務中止。事實上,在WWDC舉行前的兩日,蘋果仍與唱片公司在Apple Music的月費方面週旋,現時正式公佈的月費$9.99美元,是唱片力爭回來的成果,蘋果原先有意將定價訂為$7.99美元,但最終還是為了WWDC中那句經典的「One More Thing」而首肯。樂迷也許會大罵唱片公司貪得無厭,但個人相信這兩美元的差距,對音樂人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大家聽歌聽得容易之時,亦不妨思考音樂的價值。
幾可肯定,憑藉蘋果的光環,加上長達三個月的免費試用期,很多樂迷已準備「轉會」,6月30日後的串流世界會暫時是Apple Music的天下。而蘋果算得最盡的,是三個月試用期完結後,新一代的iPhone同時出爐,如果iPod亦在此時迎來更新,那Apple Music的火熱應該可以再延續一段時間。有iPhone的一定會用Apple Music,用Android手機的亦期待有關的應用程式快點登陸Google Play,蘋果在基本盤方面可謂沒有輸的理由,大家只想知蘋果最終能夠贏多少──贏得不夠多,其實已跟敗陣無異。
雖然每次討論與蘋果有關的東西,難免會從商業角度說起,但這次WWDC在音樂方面還算有點看頭,例如請來Bruce Springsteen的唱片監製Jimmy Iovine、與主流樂壇最火紅的Hip-Hop藝人Drake介紹Apple Music,同時攻下新舊樂迷;末段邀得R&B男歌手The Weeknd表演新歌〈Can't Feel My Face〉,讓大家認識一下近年最有材的年輕音樂人;宣傳短片更有Flying Lotus很酷帥地用Macbook打碟的鏡頭,他絕對是Hip-Hop製作人的驕傲!賺錢賺得有品味,是蘋果多年來仍迄立不倒的原因之一,而Flying Lotus就是一個很會利用蘋果創造品味,終於被蘋果重視其品味的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