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

我買的是服務,不是音樂?


樂壇巨星Prince日前因病辭世,享年57歲,一眾歌手與歌迷無一不為這位音樂天才的離去感到婉惜(Justin Bieber除外)。適逢Coachella音樂節在美國舉行,不少藝人也在演出期間加插向Prince致敬的環節,證明了王子在樂壇的地位超然、影響力舉足輕重。而樂迷最直接的懷念方法,當然是重溫王子歷年來的經典金曲——大前提是如果你已購買他的唱片。

大家應該會記得去年Taylor Swift如何義正辭嚴地批評Apple Music對音樂人不公、或者因為在網上聽不到Adele的新專輯而逼著跑到唱片店購買實體唱片,兩大樂壇天后均對串流音樂投下了「不信任票」。但論到對網絡串流不滿的主流藝人,Prince亦是表表者。至2015年暑假起,Prince因為對網絡/串流音樂嚴重影響唱片業的不滿,決定將他絕大部分的作品從市面上流行的串流渠道拉下架,當中包括YouTube、Spotify,及剛剛開始的Apple Music。結果在Prince逝世的消息傳出後,大家欲透過社交網站分享歌曲以表對他的懷念,才發覺在YouTube根本找不到他的MV,想在Spotify或Apple Music重溫其作品,也只尋得寥寥數首。罕見的例外是宣稱在拆賬方面對音樂人較友善的Tidal,你會找到幾張Prince的經典專輯。

誠言自己並沒有收藏Prince任何唱片,對上一次聽其音樂,正是他將歌曲從Spotify下架前的事。碰巧地,我在Spotify的訂閱剛好在前天到期,打算轉用其他平台,因此有考慮過,反正自己這幾天想也重溫Prince的作品,訂閱Tidal也是個選擇。受惠於可隨時取消訂閱的便利,而且自己本身已收藏了不少喜愛的唱片,加上對串流供應商所提供的音樂依賴性不高,訂閱目的主要是想偶爾聽點私家取藏中沒有的歌曲而已,所以我一直在服務的選擇上十分隨心,幾乎每個月也光顧不同的公司,在Spotify、Apple Music與Tidal之間遊走,最近亦很期待主打獨立音樂的SoundCloud Go登陸香港。

像我這樣在不同平台走來走去的樂迷在現時應該只佔少數,但隨著更多藝人與唱片公司因利益問題,開始選擇只出現在某些平台上,單一串流平台的音樂庫只會愈來愈不齊全,未必能滿足樂迷需要。幾年後,仍會買唱片的樂迷按形勢會比今天更少,他們將會更依賴串流音樂,如果要透過串流平台接觸更多的音樂,可能要訂閱多於一家公司的服務。情況有點像大家唱卡啦OK,每間公司也有其獨家的歌手與歌曲,K迷若果要唱盡所有歌曲,就只好多唱幾間。

說到這裏,我想起Kanye West二月推出的新專輯《The Life of Pablo》,只能在Tidal獨家收聽,連iTunes/Amazon等付費下載平台也沒有,Kanye West甚至表示《The Life of Pablo》不會發行實體CD,力谷萎蘼不振的Tidal之意十分明顯——其實今天的唱片業實在很畸型,歌手推出新唱片,竟然是為了宣傳自己名下的串流業務,而非以歌會友,個人實在很難認同這種做法。據指Tidal因為這張專輯,二月的訂閱人數倍增,算是打了場小勝仗,但同時亦有不少想聽新專輯,而不想訂閱Tidal的樂迷,選擇了非法下載。這簡單反映了兩個事實:一、提供「獨家」新專輯串流的確有助催谷生意額,即使效力只能維持一個月;二、但許多樂迷亦不會為了一張「獨家」的新專輯而為整個服務買單——縱使他們對這張專輯有興趣。

不瞞大家,執筆之際,我其實正在用Tidal收聽Beyoncé今天新鮮出爐的專輯《Lemonade》,我為了聽她的新專輯而將今個月要花在串流上的$48獻給Tidal。相比起買一張$100的CD,花$48享用一個月無限的音樂,實在不是大數目,我只是在想,十年前如果我想支持Beyoncé的新作,我會走進唱片店,付鈔購買一張CD,然後興奮地跟朋友說「我買了Beyoncé的新專輯!」,而現在我支持Beyoncé,卻是登入Tidal網站,刷卡訂閱一個月的服務——然後?跟大家說「我訂閱了Tidal!」

音樂人們,你們有心理準備在不久的將來,樂迷所支持的,是一項名叫「音樂」的服務,而不是音樂嗎?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