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Björk《Biophilia》[2011]
幾個月前當我知道Björk的《Biophilia》會以app形式發行,我立即拿出iPod Touch登上iTunes下載,可惜我的iPod Touch版本太舊未能安裝。後來家中有iPad2,我再安裝一次......原來除了那些要付費下載的新歌外,這個免費的app並沒有別的東西可玩。
新科技新潮流我玩不起,最後我還是要靠CD來欣賞Björk的新專輯。想起Radiohead 2007年的《In Rainbows》可以讓網友自選價錢下載、2011年的《The King of Limbs》又玩突如期來,同屬神級的Björk以傳統媒體外的方式發行唱片,也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即使發行的形式如何創新,大家的目的還是想聽新歌。當Radiohead的《The King of Limbs》乏善可陳,Björk的《Biophilia》依然是充滿誠意之作。
作為一位活躍樂壇近二十載的音樂人,Björk的新作無可避免會有著不少前作的影子,畢竟她甚麼形態的音樂也玩過,從一個極端,到另一極端,也有Björk的足跡。上張《Volta》集百家大成,理應站在不敗之地,吸引到最廣的聽眾層,可惜大家似乎不太接受面面俱到的Björk,反而更愛她不按理出牌。《Biophilia》並不特別創新,甚至可說是似曾相識,聽的途中,你腦海不時會彈出一句「這橋段好像她在一首舊歌出現過!」不過只要次序上稍稍調配、再作一些改動,老點子也可以玩出新意。
比方說清脆的〈Moon〉,其實早在《Post》唱片末〈Cover Me〉已玩過類似的東西,在《Biophilia》卻成為簡潔的開首,是Björk唱片絕無僅有的安排。將〈Thunderbolt〉及〈Dark Matter〉的電子音效拔掉,聽其混音與人聲層次,放到以acapella作賣點的《Medulla》相信也不覺突兀。〈Cosmogony〉就吸收了《Vespertine》後半段的ambient氣息。
〈Sacrifice〉並不太Björk,但銅管敲擊就向Depeche Mode《Some Great Reward》時期取了經。而〈Crystalline〉後段機關槍掃射音效就像極了M.I.A.那些政治色彩濃厚的絕核作品,當然也多得Björk作出戲劇性的安排,前後兩段的反差教人回味無窮。而說到戲劇性,〈Hollow〉就充滿懸疑電影感,Björk唯一一部電影《Dancer In the Dark》也沒有這種感覺,算是專輯中較新的部分。
音樂大都是從舊的改良,專輯概念則圍繞自然界事物,內容看歌名也可略知一二。編曲也盡量做到與主題配合,這個野心實在不小。〈Moon〉的豎琴便成功勾劃出夜色中,月光含羞掩面的景致。看,八月十五,嫦娥就在天上!〈Virus〉乍聽甜美如蜜,原來關於細胞與病菌的故事,再引申竟然是由Brian Eno推廣的新派Generative music。
如果你以前沒有接觸過,而現在打算開始聽Björk的音樂,《Biophilia》絕不是好選擇,始終她的聲音不是人人也接受的一類,唱片也沒打算製作一些較易入口的作品。但對Björk的舊作已有認識的人,聽《Biophilia》應該會感到相當有親切感,甚至會是她這十年內最值得令人翻聽再翻聽的Björk專輯。建議買特別版,收錄了雷霆萬轟的單曲〈Náttúra〉,及專輯其中兩曲的修改版本,比原版更精彩。
Rating: ★★★
2011年10月15日
Feist《Metals》[2011]
原來《The Reminder》已是四年前的事,但四年來Feist一直也在不同的唱片中亮相,又有巡迴演唱,年初dubstep新貴James Blake翻唱了她的舊作〈The Limit to Your Love〉,所以感覺上她一直也活躍於樂壇,從來沒有淡出過。四年前她的〈1234〉因成了iPod nano的廣告歌而登上Billboard單曲榜,同時讓歌者成了入屋的名字,現在此產品的始作俑者Steve Jobs都仙遊了,Feist也推出了久違的新唱片《Metals》。
PROSPECTS HYMN YESES METTLE METALS CONCRETE
這是新唱片內頁某一行的數個單詞,當中「METALS」,也就是專輯名稱,用上明顯的顏色。我想Feist希望以這幾個詞兒,來概括新專輯的取向吧。《Metals》並沒有《The Reminder》甜美可人的流行曲,調性沉穩了,這反映出歌者年齡增長、心態上的成熟。如〈The Bad In Each Other〉,Feist一貫的冷冽結他浸淫汪洋中,再由鼓點撃出千重浪,作為唱片的開場曲,足以點明新舊作的分野、歌者的野心。〈A Commotion〉亦充滿Feist罕有的嘈雜,層次豐富,是唱片中最特別的作品之一。
即使是接近舊作的downbeat歌曲,也不難辨別出不同之處。〈Caught a Long Wind〉貫穿著弦樂,Feist的聲音也拉得比平時緊一點。本來以為平平無奇的〈Anti-Pioneer〉,中後期忽然來了一節很有World music宏大結構的橋段,這小小暗湧亦巧妙地為上面幾個單詞作出最好的解釋。真的要聽最近似以前風格的作品,只好聽〈How Come You Never Go There〉和〈The Circle Married the Line〉。
專輯名稱「metals」不代表Feist走進了重金屬音樂的世界,唱片整體感覺依然是淡淡的,不過她確實表現出較以前硬朗的一面,編曲重型了,Feist的唱腔厚實了,輕盈的成份也少了。同樣也是yelling,〈Undiscovered First〉是實實在在地叫,而非前作〈I Feel It All〉般輕輕帶過。《Metals》的恬淡雖未至於悲傷春秋,但弦樂的運用卻讓人覺得Feist還有很多想說的話未說,卻欲言又止。就如〈Bittersweet Melodies〉,唱來唱去,到底是甚麼旋律、甚麼回憶,就只有Feist才明白,即使她已唱出「Can't go back, I can't go on」。
Feist,繼續穩座她的新一代女神寶座。
Rating: ★★★★
2011年10月2日
J. Cole《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2011]
回到2000年代初,Jay-Z和Eminem一黑一白,有最暢銷、最受好評的唱片,也是唱片公司老闆,簽來一位又一位大紅人,成為Hip-Hop界兩大地主,後來二人差不多同期「退休」、同期復出,樂迷反應依然熱烈,但音樂亦同時倒退。大家近年都專注做老闆,Jay-Z的Roc Nation、Eminem的Shady Records,在幕後賺大錢。至於幕前,就分別由J. Cole和Yelawolf來接棒,都是一黑一白,今年終於推出第一張錄音室專輯。
有大老闆支持,幾年來不斷有佳作吊樂迷的胃,再加上今年主流Hip-Hop一池死水,J. Cole的處男唱片《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可算是今年Hip-Hop界千呼萬喚之作。如果有聽過他的舊作,如〈Simba〉、〈Won't Be Long〉,按其風格,應該不難理解他為何會簽Jay-Z的公司。這些歌已是去年的事,新唱片做的又有少許不同,既有比Jay-Z 90年代中再早一點,90年代初De La Soul和Common的Jazz Rap風韻,也有一些吸納年輕樂迷的電子Hip-Hop。更可喜的是碟中絕大部分歌曲也由J. Cole本人監製,才華橫溢。
風格雖雜,但《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的歌做得頗統一,都是中慢版的作品,用的節奏很平穩,一碟聽來非常流暢,放諸今年Hip-Hop實屬可貴。只是這些安排也令J. Cole壓韻也要因應配合,不如早期般有氣焰,如果他欲向主流,就不夠花俏;欲走地下,則欠了點鋒利,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有雙線發展的能力,可以在兩者之間取得平均。
主題「Cole World」,既可解讀成他的世界,也可看作冰凍的世界,合併來看更有剖白內心灰冷之意;副題「The Sideline Story」,則來自籃球比賽中,未能納入正選的球員。如何詮釋J. Cole的意思?來個方便,就拿點題作〈Sideline Story〉看看。
I put my heart and soul in this game, I'm feelin' drained, unappreciated, un-alleviated. Tired of coming up short, fuck abbreviated, want my whole name spelled out, my own pain spilled out...J. Cole道出自己希望聽眾能欣賞他的誠意,希望「whole name spelled out」,並指如果教練不派他上場 (意指懷才不遇),他會靠自己雙手贏取人們的掌聲。
...The coach ain't help out, so I call my own shots.
Back when Martin King had a thing for Coretta, wonder if she seen all the dreams he was dreaming, did she have a clue of all the schemes he was schemin'? Still loved him just enough to put up with the cheatin', Months go by and only see him for a weekend?成名了的J. Cole,常與愛人分離,他擔心她會離他而去,也擔心自己會受不住外間的誘惑,傷了她的心。
I say a prayer, hope my girl ain't leaving. We all got angels, we all got demons. As you fall through the club, bad bitches down to do all the above.
Up in 1st class, laugh even though it's not funny, see a white man wonder how the fuck I got money. While he sit at coach, hate to see me walk past them. Young black pants sag, headphones blasting. Know what he asking?以前的J. Cole很窮,受盡白眼,如今他賺到錢,可以坐頭等,讓當初看不起他的人大吃一驚。也許是以前捱窮的生活,讓J. Cole立志要出人頭地,但同時也擔心成名的生活會令他腐化。
"how did he manage? With all the cards against him, he used them to his advantage!"
I made it to the Roc, even though they tried to box me out. I got the key to the game, they tried to lock me out. But w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is this is all plan, It’s a bigger picture and you can’t Photoshop me out. Some nigga ask me why Jay never shout me out, like I’m supposed to give a fuck.這段關於J. Cole加入了Jay-Z的Roc Nation後所受的排擠。有人阻止他進入rap的領域、有人想把他踢走、有人想抹黑他的形象。不過他對這些阻力並不害怕,即使老闆Jay-Z沒有大力為他造勢,他也會做好本份。
類似的奮鬥故事其實也看過不少,在爵士樂編曲下,J. Cole這個自述ghetto得來又帶點優雅。看到他對自己的實力也頗有信心,但價值觀亦是自己給予自己的,相比一般rapper會吹噓自己的實力,J. Cole就多了幾分謙虛。偶爾也會有些歌曲挖苦別人實力不足,如〈Cole World〉,也會在〈Can't Get Enough〉、〈In the Morning〉講男女關係。
讀了歌詞一遍,「Cole World」這主題似乎傾向於第一個解釋。雖然《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的音樂和演繹所帶的情緒並不讓人感到正面,尤其去到唱片後段,就只有低迴的聲音。Beat尚不錯,但歌詞上就未能配合,講的事物不夠深刻,只有碟末〈Breakdown〉講父母的故事才有「啊,這是J. Cole」的感覺。
其實我聽歌一向注重曲多於詞,這唱片的製作頗有驚喜,我已經十分滿意,而為何這次特意挑歌詞來評,是因為唱片公司在推廣上居然把J. Cole定位為B.o.B.一類,派上台的〈Can't Get Enough〉和〈Work Out〉,前者是極少數不是自己監製的作品,後者爛得離譜,完全無法突顯出J. Cole的優點。如果連詞也不夠特別,人們就會將他歸類為商業爛rapper,幾年後,又會被一堆「同類」的新人蓋過,成為在水中央的爛舟。
你看,Lupe Fiasco已經壯烈犧牲了。
Rating: ★★★
訂閱:
文章
(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