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Björk《Biophilia》[2011]


幾個月前當我知道Björk的《Biophilia》會以app形式發行,我立即拿出iPod Touch登上iTunes下載,可惜我的iPod Touch版本太舊未能安裝。後來家中有iPad2,我再安裝一次......原來除了那些要付費下載的新歌外,這個免費的app並沒有別的東西可玩。

新科技新潮流我玩不起,最後我還是要靠CD來欣賞Björk的新專輯。想起Radiohead 2007年的《In Rainbows》可以讓網友自選價錢下載、2011年的《The King of Limbs》又玩突如期來,同屬神級的Björk以傳統媒體外的方式發行唱片,也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即使發行的形式如何創新,大家的目的還是想聽新歌。當Radiohead的《The King of Limbs》乏善可陳,Björk的《Biophilia》依然是充滿誠意之作。

作為一位活躍樂壇近二十載的音樂人,Björk的新作無可避免會有著不少前作的影子,畢竟她甚麼形態的音樂也玩過,從一個極端,到另一極端,也有Björk的足跡。上張《Volta》集百家大成,理應站在不敗之地,吸引到最廣的聽眾層,可惜大家似乎不太接受面面俱到的Björk,反而更愛她不按理出牌。《Biophilia》並不特別創新,甚至可說是似曾相識,聽的途中,你腦海不時會彈出一句「這橋段好像她在一首舊歌出現過!」不過只要次序上稍稍調配、再作一些改動,老點子也可以玩出新意。

比方說清脆的〈Moon〉,其實早在《Post》唱片末〈Cover Me〉已玩過類似的東西,在《Biophilia》卻成為簡潔的開首,是Björk唱片絕無僅有的安排。將〈Thunderbolt〉及〈Dark Matter〉的電子音效拔掉,聽其混音與人聲層次,放到以acapella作賣點的《Medulla》相信也不覺突兀。〈Cosmogony〉就吸收了《Vespertine》後半段的ambient氣息。

〈Sacrifice〉並不太Björk,但銅管敲擊就向Depeche Mode《Some Great Reward》時期取了經。而〈Crystalline〉後段機關槍掃射音效就像極了M.I.A.那些政治色彩濃厚的絕核作品,當然也多得Björk作出戲劇性的安排,前後兩段的反差教人回味無窮。而說到戲劇性,〈Hollow〉就充滿懸疑電影感,Björk唯一一部電影《Dancer In the Dark》也沒有這種感覺,算是專輯中較新的部分。

音樂大都是從舊的改良,專輯概念則圍繞自然界事物,內容看歌名也可略知一二。編曲也盡量做到與主題配合,這個野心實在不小。〈Moon〉的豎琴便成功勾劃出夜色中,月光含羞掩面的景致。看,八月十五,嫦娥就在天上!〈Virus〉乍聽甜美如蜜,原來關於細胞與病菌的故事,再引申竟然是由Brian Eno推廣的新派Generative music。

如果你以前沒有接觸過,而現在打算開始聽Björk的音樂,《Biophilia》絕不是好選擇,始終她的聲音不是人人也接受的一類,唱片也沒打算製作一些較易入口的作品。但對Björk的舊作已有認識的人,聽《Biophilia》應該會感到相當有親切感,甚至會是她這十年內最值得令人翻聽再翻聽的Björk專輯。建議買特別版,收錄了雷霆萬轟的單曲〈Náttúra〉,及專輯其中兩曲的修改版本,比原版更精彩。

Rating: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