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生活
月薪逾30萬的品客財爺於年初表示,「中產」的定義不侷限於薪酬,生活模式也可計算在內:一般中產愛喝咖啡,他愛;一般中產愛看法國電影,他愛──按此類比,他也是中產。
同樣也是法國出品,不知道財爺是否也喜歡聽法蘭西樂隊Daft Punk的音樂?又或者愛聽Daft Punk的我們,會否忽然覺得自己很中產?聽著他們的舞池音樂,擺動身體,真的很中產,難怪已經登上神檯的Daft Punk,也要選擇在2013年復出,發表最新專輯《Random Access Memories》,滿足一下我們這群「中產」的心情。
印象中,以前的Daft Punk並不是那麼被擁戴的樂隊,他們的經典專輯《Discovery》發行當年,評價也不是完全正面,後來的《Human After All》更是噓聲一面倒。不過輾轉八年,經歷了Hip-Hop潮人Kanye West〈Stronger〉的吹捧,以及電影《Tron》原聲大碟的火上加油,今天Daft Punk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Homework》的歷史地位依舊,沒有人會再敢批評《Discovery》不好聽,《Human After All》的劣跡亦被抹去,新專輯《Random Access Memories》也猶如從天而降的禮物,得到大家無盡歡迎。
《Random Access Memories》除了掛著Daft Punk這個大名,也有一眾嘉賓為其貼金,Pharrell Williams、Panda Bear (Animal Collective)、Julian Casablancas (The Strokes)、Paul Williams、Giorgio Moroder... 中產人士開party嘛,總會有一大班近親好友爭相撐場的。
潮打冷
每天上班下班,途中也會經過一所連鎖快餐店。近期這家店推銷「打冷」,並找來The Postal Service的偶像先生樂隊擔任代言人,頓時令「打冷」這個上世紀名詞於2013年再度復興,「打冷潮,潮中有潮」,成為2013年上半年的飲食指標。
以前夾band是件很有型很有態度,溝死女的事情,但他們將夾band變成到快餐店「搵食姐」的小事一椿,實在破格。連香港這片彈丸之地,也能出產先生樂隊這枚潮爆巨星,作為潮流指標的法蘭西電音孖人Daft Punk,又怎能不跑出來搞點東西,證明自己地位超然?既然「打冷」也可以被包裝成潮流玩意,那Daft Punk玩點復古的音樂,也不是甚麼大問題吧。
專輯首支主打〈Get Lucky〉,Daft Punk X Phrallel,潮band配潮人,是正宗的「潮中有潮」。找來Pharrell,明顯是基於商業考慮,歌曲亦不負所望,輕鬆登上各大流行榜的前列位置。不過出奇地,〈Get Lucky〉既沒有Daft Punk以前的電味,也沒有Pharrell嚇人的招牌性感演繹,反而像八十年代Earth, Wind, Fire、或者是九十年代Jamiroquai那類Funk,耐聽程度比想像中高。
新碟不太電,是普遍樂迷聽完《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初步反應。
寫Daft Punk,當然不可怠慢。因此我在網上讀許多有關《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評論,一方面可補充自己對跳舞音樂知識的不足,另外也可了解一下普遍人對新專輯的反應。看到大家對《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熱烈讚揚,我能理解大家欣賞這張專輯的原因,但理解完讚好的原因,專輯會因而過到自己那關嗎?
沒錯,比起重覆累贅且過於簡陋的《Human After All》,《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確來得誠意十足,有熱爆的嘉賓陣容、強大的管弦樂團、豐富的音樂元素,而且全都調教得宜,沒有浪費任何人的作為,製作來說很值得各位借鑑 (尤其愛大堆頭的Hip-Hop藝人)。可惜在聽《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七十分鐘裏,大部分時間我也不認為自己在聽Daft Punk的專輯。
〈Give Life Back to Music〉以Progressive Rock壯麗開場為專輯揭開序幕,大約廿秒起轉換成disco-funk的輕快調子,再接上以Vocoder唱出「Let the music in tonight / Just turn on the music / Let the music of your life / Give life back to music」,這麼匠氣的Daft Punk實在不是我所熟悉的。接棒的〈The Game of Love〉也令人陌生,以Vocoder chok出來的感性只能以矯情來形容,製作手法類似的〈Within〉也遇上同樣問題。而集以上於一身而來的〈Beyond〉,更不幸成為專輯中最造作的歌曲。我最喜愛的Daft Punk作品,都是比較乾脆利落的。
相對地,客席嘉賓有份參與的歌曲,都來得實在一點。〈Instant Crush〉、〈Get Lucky〉、〈Fragments of Time〉都是簡明直接的流行曲,也好好利用了Julian Casablancas的假音、Pharrell的潮味、也讓人懷念了Todd Edwards的歌聲 (他曾在Daft Punk的舊作〈Face to Face〉演唱),感覺堅實不少。〈Doin' It Right〉獲得大家喜愛,大抵因為這是碟中電味最重的作品,只是此刻的Panda Bear已收起不少舊時在《Sung Tongs》或《Feels》時期的傻氣演繹,如果他早十年唱這首歌,也許會更為有趣。
再奪目的有〈Giorgio by Moroder〉及〈Touch〉兩首長篇作品。前者最受關注的當然是Giorgio Moroder那段近乎可當勵志教材的讀白,然後一口氣包攬極多風格的音樂才叫人驚訝,很期待聽這首歌的現場。整張《Random Access Memories》當中,〈Giorgio by Moroder〉是少數真真正正突破了我對「Daft Punk」式音樂的一貫印象,既不是重複過去,那個熟悉的riff,也證明他們沒有完全放棄老樂迷習慣了的東西。另一首令人雀躍之作是結尾的〈Contacts〉,經典的Daft Punk味道都在這兒找到,我認為〈Contacts〉是舊作〈Rollin' & Scratchin'〉與〈Superheroes〉的合體,將最緊湊而傻戇的聲音都勾回來。
落地獄之說
六四廿四,港人未敢忘記。不過比起國家血腥鎮壓此事本身,今年六四前後更出眾的話題,是港人應否再參與由民主派舉行的各種社會運動。當中以學者陳雲的言論最為激進,他一方面對這些過份重複兼溫和的運動加以鞭撻,更毫不客氣批評社運人士的無能,再延申出左膠、賣港賊等概念,繼而要這類人到紐倫堡受審、落地獄、被雷劈,言辭令不少人嘩然。他的言論惹來很多人反感,認為他對社運人士或者參與有關活動人士的批評已去到誅心、冷血的地步。
在他的定義下,我們每個人可以已落過不止一次地獄。但細心看看他在Facebook上的更新,篩去語氣強烈的字詞,慢慢遵循他的論述,也不難理解他的心思,甚至會看到更多平時看不到的觀點。當雙方都有理,都有可取之處,怎樣取捨,便要視乎你的立場。
若然你不是速讀我這篇樂評,你會看得出我並不是很討厭《Random Access Memories》,甚至對部分歌曲十分欣賞。若然要我稍為調整心態,寫一篇大肆讚賞專輯的文章,亦非埋沒良心之舉。但對象是Daft Punk,作為聽眾總會有期望,亦希望樂隊能達到自己期望,《Random Access Memories》傾向柔和,機心太重,某程度上就是沒有滿足我的要求。他們試圖賣掉「Daft Punk」式的音樂,卻不知道有些樂迷喜愛他們,就是因為他們的音樂夠「Daft Punk」。若果樂迷不需要「Daft Punk」式音樂,自然會選擇聽其他單位。
當然,聽聽音樂而已,玩得夠不好、或者跟預期有所出入,樂迷亦不會指責樂手、詛咒他們「落地獄」,即使抄歌大王如Mr.,被樂迷要求「收皮」,我亦認為沒有必要。但回到正經一點的話題,陳道長上星期批評悼念李旺陽的人為「左膠廢物」、「假惺惺」,無疑是過火的指控。
悼念與R.I.P.
陳道長問大家:「你與李旺陽好親嗎?你真的好有感觸吧?」
相信曾悼念李的朋友,沒有多少人跟他有任何關係,只是聽過他的故事,會對他的下場感到憤慨,從而衍生對執政者的不滿,不一定有任何切膚之痛。當對一個義勇之仕作出悼念,卻換來別人與侮辱無異的指控,相信任誰也不能坦言接受。
前陣子香港女歌手陳僖儀因車禍逝世,Facebook被一堆「R.I.P.」洗版,討論區亦有許多網友大嘆可惜。但回想年初她在頒獎禮獲獎時,明明大家都在恥笑她反應太誇張。我有時亦會質疑有某些網民是否真的覺得這麼可惜,不過基於對死者的尊重,便少問兩句吧。陳僖儀的歌,坦言自己沒有聽多少,一句「R.I.P.」,是我對她曾在樂壇努力過,唯一的致敬。你可能不認識Donna Summer,不認識真崎航,但只要你知道前者是七、八十年代與Giorgio Moroder合作無間的舞曲天后,而後者是近年縱橫日本GV界的年輕男優,對於他們的逝世,還是會感到婉惜。
在Daft Punk五月中聲勢浩大推出專輯的同時,亦傳來令人傷感的消息:曾為樂隊名作〈One More Time〉獻聲的黑人男歌手暨監製Romanthony於五月七日因腎病引起的並發症逝世,享年46歲。他未必唱過很多歌,但一首〈One More Time〉,足以成就Daft Punk的經典地位,同時教我感觸良多,因為這是我童年的一部分啊。Romanthony與我沒有親,但他為Daft Punk製作的歌曲,就是扶植著我成長這些年,對跳舞音樂的熱情,喜愛Daft Punk的朋友,相信不會反對吧?
R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