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2014年最喜愛的歌曲

#10 Can’t Do Without You by Caribou (from Our Love LP)

四年前,我在這兒叫大家數Caribou的Sun到底有幾多個Sun,數完記得話我知,相信這是音樂史上最大難題之一,沒有人數得到。四年後,舊問題未解決,新問題又來到,這次來個簡單的,我想大家數一數Can't Do Without You中,「can’t do without you」重複的次數。沒有上回登陸太陽「Sun」、「sun」、「SUn」、「sUn」、「suN」、「SuN」、「SUn」、「SUN」的瘋狂變種,今次只是一句「can’t do without you」,簡單多吧?至於為何Caribou總愛玩這種遊戲?因為原來他在大學主修數學。


#9 Two Weeks by FKA twigs (from LP1 LP)

James Blake + Beyonce,大概就等於FKA twigs的音樂,再精準點說,FKA twigs的音樂很會捕捉、放大情侶之間的love & lust,令年輕人著迷。然而〈Two Weeks〉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愛當然要有性才快樂,但有性沒愛的關係,被第三者乘虛而入是遲早的事,因為性只求刺激,不像愛要求磨合。時間一旦久了,隨便一方也會在外尋找新快感,半點不留人。當然,有像〈Two Weeks〉這樣的歌、這樣的MV、這樣的現場演出,美好,又豈只兩星期?


#8 I Love You But I’m Lost by Sharon Van Etten (from Are We There LP)

過去一年,我很愛將The National的〈Pink Rabbits〉與Sharon Van Etten〈I Love You But I'm Lost〉連著聽,如果前者代表著害羞小生面對愛情時的患得患失,那後者則是女方感到愛情這麼近那麼遠的心聲。一心只為愛著對方,自以為方向清晰,不知原來愛的竟是個迷宮,愈用心玩,就愈逃不出去。愛你又如何?你就是永遠也去不了終點。不愛又如何?你連返回起點的條件也沒有。


#7 Leave Your Lover by Sam Smith (from In the Lonely Hour LP)

現實一點,如果你是一名同志藝人,與其左閃右避生怕得失了誰,不如誠實點表明自己的取向,以勇氣賺點人氣與掌聲吧。美國的Frank Ocean寫封twitter信,贏了,英國的Sam Smith出碟後表明心跡,更是旺上加旺。出櫃,當然不是單純的宣傳技倆,出櫃,也許只為了讓大家感到在這個烏煙瘴氣的社會中,仍然可以找到坦誠的人。同志在情路上的失意故事,往往比一般男女的情感翻波更觸動人心,因為即使他們能向所有人坦承,但對著心愛的、親愛的他,就只能夠默默地看著一切美事腐化。〈Bad Religion〉如此,〈Leave Your Lover〉亦然,在Sam Smith美麗到不能的演繹下,顯得份外傷感。


#6 Down On My Luck by Vic Mensa (from Down On My Luck single)

去年House界最火熱的單位,莫過於英國二人組Disclosure,他們不但帶挈了主唱大熱作品〈Latch〉的Sam Smith,隨他們參與巡迴演出的芝加哥rapper Vic Mensa,也在這段期間得到了啟發,索性轉投House行列。〈Down On My Luck〉是他躋身主流界的第一炮,有House music歷久不衰的節奏,有Vic Mensa為人樂道的饒舌,更有一段流行舞曲必備的hook,這些都令〈Down On My Luck〉聽上來既熟悉,又新潮,連那個有如「夜蒲安全指南」的回帶MV也顯得Vic Mensa的第一步比其他同期新人走得更前。


#5 Never Catch Me by Flying Lotus feat. Kendrick Lamar (from You’re Dead! LP)

Steven Ellison笑指他與Kendrick Lamar合作完〈Never Catch Me〉後,本來預番給Captain Murphy自己的好beat全都被Kendrick奪去,專輯做不了。如果只論饒舌技巧,Captain Murphy當然比不上Kendrick Lamar的神功,但Flying Lotus師承自J Dilla的靈氣是不容易被人駕馭的,在網上看過Robert Glasper Experiment的〈Never Catch Me〉純音樂現場演出片段,更證實這首歌本身就算沒有rap也很動人!而Kendrick霸氣地出現,正是告訴大家「連Flying Lotus也默認我是地上最強!」


#4 Ben’s My Friend by Sun Kil Moon (from Benji LP)

Mark Kozelek與Ben Gibbard十幾年的友誼,在樂迷眼中是強強相遇,也是青春汗水與音樂夢想的交集。在年少時做自己愛的事,跟同道結合,〈Ben's My Friend〉將許多外人懶於言喻的感動都一一道出來。今日,年輕人未必玩音樂,但他們會上街、抗爭,螢幕上一對對的革命青年,如雨傘運動的周永康與岑敖暉、台灣太陽花學運的陳為廷與林飛帆,除了帶動民眾求社會進步,在腐女們眼中,他們出雙入對、出生入死,也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男男愛情故事。〈Ben's My Friend〉的陳,遇上她們的腐,或者正好表現出新生代對人際關係的另類理解。陳者,腐也,其實年輕時的Mark哥也看得過啊(笑)。


#3 Early by Run the Jewels feat. BOOTS (from Run the Jewels 2 LP)

警民衝突,在美國不是新鮮事。那已經不是一般香港人將社會問題歸邊成「支持警方嚴正執法」、「佔中破壞法治」般簡單,而是徹徹底底涉及執法人員是否濫權、人種歧視,是整個族群的問題,否則我們不會聽到Killer Mike一而再、再而三於歌曲中提到自己與朋友因為黑色肌膚而屢受警察欺凌。2012年〈Don't Die〉哀悼了Trayvon Martin,今年〈Early〉則為Michael Brown抱不平。濫殺、歧視,你能單純用「意見不同」、「依法辦事」等「中立」字眼解釋嗎?Killer Mike滿腔怒忿之外,El-P的beat也能殺紅了眼,甚至連BOOTS那段間場都妖氣沖天,黑警呀黑警,你何苦以這樣的暴行啟發大家的創作力?


#2 Oxygen by Swans (from To Be Kind LP)

一邊抽走你的氧氣,一邊告訴你「呼吸有多重要」,〈Oxygen〉是一首教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折磨曲。但這樣變態的作品,偏偏令聽眾一播便不願停,希望透過此曲,挑戰自己生命的極限。八分鐘前緊張不已,擔心自己連那Bass riff都捱不過,但歌曲一步步progress下去,八分鐘後卻可以在炒雜Guitar riff中自豪地向大家炫耀:「我闖過了!我成功了!哇哈哈哈哈哈哈!」真是一首冇得輸的歌曲。


#1 Palace by The Antlers (from Familiar LP)

信念,或者輕於鴻毛、也許天真淺白,但他的美麗,無時無刻都在我們心坎間揮之不去。縱然成長的過程中,遭受過言語侵犯、甚至肉體攻擊,但我們都一一捱過了,只是時間流逝,令他在我們心中略有移位、重組,看來又不是那麼容易堅持。然而,只要不忘初衷,把信念傳揚開去,即使終有一日無可奈何要放棄,我們仍然有後來者能繼續把他完成;即使明天難逃被清場的命運,我們仍能保持著那份衝破界限的熱血;即使總有許多人不明白甚至反對,世上仍然有很多人在支持我們。

你會記住2014年曾為他所付出的血、汗與淚嗎?

2014年12月2日

玩得樂:Clockenflap 2014 (28-30 November 2014)

Travis演唱名曲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時,全場觀眾齊齊舉傘。

Clockenflap舉行的第一晚,我與朋友一同觀賞大台Harbourflap人氣組合Chvrches的表演。坦言個人對這隊以女性主唱作招徠的電音組合毫無興趣,純粹只是為了陪朋友「睇女」才看看而已,而事後亦打聽到不少意見,認為Chvrches的現場表現一般,果然是隊不折不扣的商業組合。基於個人對Chvrches的冷感,我並不特別關心其表演水準,但我在意的,是女主唱在表演中途,以國語「你好」和「我愛你」向觀眾打招呼。簡單兩句,便勾起了我對Clockenflap這個活動本質的疑問。

Clockenflap是個毫無疑問的商業活動,這個我們都懂。雖然單論三個大壓軸表演單位,Mogwai、Travis、The Flaming Lips,都足以令三日三夜的Clockenflap過千元門票值回票價,但浦進場見到一杯啤酒六十元,一份薄餅索價九十,一件不太特別的紀念T-shirt也要$250,收費之高昂,仍是令人咋舌。音樂方面,因為搞手的英式口味,偏重了搖滾與電子,令美國音樂如Metal、Hip-Hop被嚴重忽略,令我這位口味偏向美式的樂迷每年也得認真考慮是否真的要參加Clockenflap。我不認為自己是個沒要求的人,不過這兩點我也能勉強接受,場內消費高?大不了在家中醫肚才出發;Line-up的口味不對嗎?其實我看show最緊要是與眾同樂。有些事情,當我明白有其商業考慮之後,並不會太介意。

然而Chvrches用國語講「你好」和「我愛你」,在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香港,就顯得不夠政治敏感,如果這兩句問好是Chvrches自己預備的,我們尚可原諒他們對香港語言的不熟悉,但若然這兩句是主辦單位教他們的,那就令人相當失望。個人不期望一個由外國人主辦、大部分也是外國單位、連參加者也以外國人居多的音樂節能有甚麼本土化、政治元素在內,不過即使骨子裏沒有那種血液,也至少要做好門面功夫吧。

說到本土化,有好幾場表演也能與此話題拉上關係。台灣的閃靈與張懸本身就是常把政治掛在口邊、相當關心香港的政局的人。本土的My Little Airport這次選了最涉及社會題材的歌曲來唱,還特意把歌詞翻譯成英文,方便在場的外國觀眾了解,全場焦點「梁振英,屌你」更成功吸引了各媒體的關注。不過這些單位本身已經代表某種政治立場,欣賞他們的樂迷一般而言也有一定的反建制思想,故整個畫面其實沒有驚喜可言,反而Travis因為唱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而變相鼓勵樂迷撐傘,與近日香港政局碰個正著,如此美麗的巧合或許會長存於樂迷腦海中,令這首金曲從此有全新的意思。

回歸音樂節本身,今年Clockenflap今年最為人詬病的應該是演出單位時間嚴重相撞,閃靈撞Mogwai、張懸撞The Flaming Lips,都是令人遺憾的安排,論珍貴性,當然以地方較遠的兩組外國單位為高,但這不代表閃靈與張懸沒有吸引力,如果時間安排得更好,樂迷其實有機會四個單位也欣賞得到。本地代表就似乎只有My Little Airport才獲較佳的場地與時間表演,其餘單位正在表演的時候,你根本還未起身。The White Wave表演時現場的冷清,我至今仍歷歷在目,沒記錯The Yours已是第二年在Your Mum Stage表演,大會下次可安排更大的台給他們嗎?

差不多千二元的入場費,如之前所講,光是獨立購買Mogwai、Travis與The Flaming Lips的演唱會門票已不止這個價錢,認識的樂隊愈多,除開的票價則愈抵。Clockenflap這個音樂節,參加門檻其實頗高,首先是你要有錢買票,其次是你要對各類型的音樂與潮流有一定認識或者識應能力,第三就是要保持play hard心態盡情玩。記著,這是一個外國人以外國心態搞的音樂節,外國人付了錢,來到這兒,要玩要癲要喪,就理不得外間正發生甚麼事。我知道場內有些香港朋友,打算完場後到旺角鳩嗚,或者到金鐘留守,一路看表演,一路很緊張,但既然你都選擇了來這裏輕鬆一會兒,就暫時不要拉得自己太緊,好嗎?


已觀看單位(按表演時序)
  • The White Wave
  • Shepherds the Weak
  • Chvrches
  • Mogwai
  • The Yours
  • Kool & the Gang
  • Travis
  • Teenage Riot
  • Noughts and Exes
  • My Little Airport
  • The Flaming Lips

2014年11月25日

暴裏看花:Flying Lotus《You're Dead!》


隨便找一個Flying Lotus的MV看看,不難發現這位原名Steven Ellison的洛杉機製作人總愛藉著動畫光影表達他對萬象生態的看法。例如在〈Kill Your Co-workers〉中,機械人因受到人類的言語凌辱而大開殺戒,事情要直到人類表示歉意才平息。又例如在〈Putty Boy Strut〉中,貪得無厭的大機械人為了壯大自己勢力,不惜吞併同類,破壞社會安寧,最後由眾多小機械人合力將之制服,社會才得以重光。而上張專輯《Until the Quiet Comes》的宣傳短片中,Steven以男舞蹈員中槍身亡後「甦醒」過來的優雅舞姿,將他對人類生死之美配其音樂呈現樂迷眼前,舞蹈員身穿的「J DILLA CHANGED MY LIFE」更是向已故Hip-Hop監製J. Dilla致敬之舉:在J. Dilla於2006年年初逝世不久,深受其製作影響的Steven同時正式以Flying Lotus之名憑首張專輯《1983》於初試啼聲,一雞死,一雞即鳴,人生就是充滿著巧合。

舞台上,Steven以他倘大的黑人身驅,以一副近乎瘋狂的臉對著輕巧纖薄的銀白色MacBook屏幕,剛柔交替地把玩手下那台合成器,放出他腦海裏無窮的幻想曲,場面充滿喜感,而回到錄音室中,觀眾看不見Steven的狂放,而他也選擇以另一方式表現自己:集結了Hip-Hop與電子音樂於一身,粗幼不均但有致的山林舞曲。早期的Flying Lotus音樂滿佈著法式distortion的西岸節拍,若聽眾非鍾情於這種Hip-Hop風格,《1983》與《Los Angeles》對他們而言可能只是雞肋而已。

細查資料,這兩張專輯有份參與製作的音樂單位人數屈指可算,幾乎全憑Steven以電腦完成。但再查下一張專輯,2010年的《Cosmogramma》,參與樂手人數激增,歌曲先交由樂隊演奏,邀請歌手獻唱,再經由Steven後製,而整個取向亦從單一的Hip-Hop beat走向較具即興感的爵士樂韻。就「Hip-Hop」、「爵士」這些字詞而言,Flying Lotus此舉作品既可看成是J Dilla音樂的延續,再深遠一點看,其取向更有如1992年Miles Davis《Doo-Bop》的再探索,一張充滿前瞻性、集爵士與Hip-Hop於一身的專輯。

如果說《Cosmogramma》令Flying Lotus充滿機性的Hip-Hop節拍多了爵士樂的輕盈,呈現出新派Nu-Jazz形態,讓他成為圈中首屈一指的製作人,那麼於2012年發表接力作《Until the Quiet Comes》也可說是依此路進的傑作。無論Steven有否為其西岸Hip-Hop beat注入Jazz music的思維、有否把人聲鼎沸的魔力推到極致,Flying Lotus的作品總是能維持在一個溫文的狀態。儘管他不時在訪問中提到製作專輯期間,因親友離逝所引申出對生命的反思,但歌曲所表現的情緒,從來也不激烈。這也是Steven Ellison龐大身軀配以優雅樂章所帶來的視聽衝擊啊。

Flying Lotus以外,Steven還有另一個身份:以繞舌為主的Captain Murphy。在《Until the Quiet Comes》推出後不久,他的首張繞舌專輯《Duality》,讓他搖身一變,成為了西岸rapper 。音樂上,Captain Murphy其實與Flying Lotus大同小異,不過是有饒舌與沒有饒舌的分別。除了自己繞舌外,他還結識了近年最耐人尋味的同鄉Hip-Hop團Odd Future,與Tyler, the Creator、Earl Sweatshirt、Hodgy Beat合作,Steven也與其他年輕Hip-Hop音樂人如Chance the Rapper、Mac Miller交過手,這些對Steven而言也是珍貴的經驗,同時開展了Steven在製作上更具霸氣的一面。



我們聽Flying Lotus的音樂,會著眼他如何令Hip-Hop與Jazz交融、怎樣用電腦處理聲音,還有邀請甚麼嘉賓樂手助陣。新作當然不可以令人失望,而在他最新的專輯《You're Dead!》中,首支曝光作品〈Never Catch Me〉就請來了西岸Hip-Hop鉅子Kendrick Lamar饒舌,「FL x KL」這個配搭,絕不比另一邊廂Run the Jewels的「El-P x Killer Mike」輸蝕。

如文章一開始所提,Flying Lotus總愛在MV中提到死亡,在〈Never Catch Me〉的MV中,眾人參加一對年輕男女的喪禮,哀傷之際,卻沒為意兩男女的靈魂已從棺木中跳出來,正往外面的世界直奔。Steven再度表示,專輯製作期間,不少親友的離去促成他新專輯的主題,他希望做一些很酷的音樂,酷得讓人一聽,頭腦會隨之爆裂,讓人瘋狂至死的音樂。 So when you listen to it, you’re dead。Steven這次邀得日本畫家Shintaro Kago為《You're Dead!》提供專輯內頁插畫,全都是人體爆裂的狀態,視覺效果是Flying Lotus歷年來最激烈的一次。

而音樂上,《You're Dead!》雖然依然延續了舊作的Fusion Jazz取態,但經歷過與一眾瘋狂rapper合作後,Flying Lotus的新作似乎也染上了強硬色彩,甚至帶有史無前例的霸氣。若單從開首的〈Theme〉、〈Cold Dead〉、〈Fkn Dead〉來看Flying Lotus這場轉變,本身浪漫的Saxophone、不帶情緒的Keyboard、甚至連Thundercat的沉實低音結他,全都被Steven推至近乎Progressive Rock的層次。〈Never Catch Me〉最吸引眼球也許是Kendrick Lamar最擅長的Bone Thugs-n-Harmony式繞舌,由舊作〈Putty Boy Strut〉的拍子接入末段的Nu-Jazz更是精彩。

同樣是西岸rapper,Snoop Dogg助陣的〈Dead Man's Tetris〉就是專輯中難得趣怪的作品,也最貼近《Duality》時期的Steven Ellison。《You're Dead!》的爵士樂元素,大抵就是在Steven一時手癢給加上去,不過這次來得比以前更漫不經意,如〈Moment Of Hesitation〉聽似完整無缺,但又摸不著一個片段。即使〈Coronus, The Terminator〉、〈Siren Song〉的soulful曾有一刻讓人想起J Dilla的製作,但隨著FlyLo在節拍處理的剛柔並濟,其關係卻顯得撲朔迷離。〈Ready Err Not〉大抵是最典型的FlyLo式電音Hip-Hop,放在專輯裏純粹供聽眾作新舊對照。

單論《You're Dead!》的多元,不足以令專輯成為Flying Lotus的最佳,然而專輯從兇猛到混雜、由混雜到單純、從單純到典型,以Hip-Hop為主、Fusion Jazz為副,再伴隨著剛烈的情緒,走過高山低谷,歷時只需三十八分鐘,是Flying Lotus歷年專輯中最短的一程。若謂《Until the Quiet Comes》勝在細緻有格,《You're Dead!》則憑精煉霸道取勝,Steven從不浪費聽眾分秒,聲音隨傳隨到、手勢靈巧妙絕,是技術的大展示。當然,要感受專輯的細節,買個好唱盤,放著黑膠,才是最高享受。

Rating: ★★★★★

2014年10月1日

香港之春:謝安琪《KONTINUE》


謝安琪一年前的歌曲〈最好的時刻〉,對樂迷來說也許有點遙遠,因為政改爭議臨界點未至,社會尚未預備好一場群眾運動的來臨,大家只知道有事、有些事、有些大事即將發生。然而在上星期,幾十枚催淚彈,使由香港學生們主導的罷課行動,瞬間爆發成一場全民自發的「遮打革命」,金鐘、旺角、銅鑼灣,花開花落、捕風捉影,連泛民與佔中三子也無從將示威者以血淚拚來的氣勢化為自諸頭上的光環。原來,大家已悄悄地裝備自己。

今天,市民終於能深切感受到甚麼是「最好的時候、最壞的時候」。對示威者高度讚揚、不以為然、鄙視至極之聲在市民間的空氣亂撞,不但滿腹訴求的朋友吐了一口烏氣,沉默之聲也不用沉默,在Facebook與Whatsapp大表文章,似是光明來臨,也像群魔亂舞,令人對香港的前途既盼待又懼怕。謝安琪充滿自信地唱著正面積極的歌詞,仿佛我城經已重光,但現實上,大家仍為香港的未來在打仗,站在雞蛋一方,對抗著高牆。在七一前夕推出的〈雞蛋與羔羊〉,早已被樂迷興社運人士奉為抗爭神曲,這首才是當下香港人的寫照:選擇似有還無,被迫至絕路,無法一拖再拖。大家走到街上,向當今政權表達強烈不滿。

戰線之一的旺角,群眾聚集在彌敦道與亞皆老街交界,人多,卻平靜。旁邊的先達收機佬,在政治污氣下如常炒賣iPhone,平時賺得笑逐顏開的金鋪、電器鋪,因遊客銳減而被逼休業。
街邊人與車雖眾,但都以靜坐者與上班下班者居多,平時令人怨聲載道的自由行〈篋神〉再不復見,一切仿佛回到2003年前的香港。但始終都是罕見的群聚運動,位近油麻地的信和中心亦須拉閘免添亂,欲買唱片的樂迷,或要移玉至朗豪坊的CD Warehouse。在戰場裏的商場買碟自娛,怎看也不是此時勢下應做的事,然而謝安琪的全新專輯《KONTINUE》,則令此舉變得理所當然,因為這不是聽音樂消消譴那般簡單,碟中多首曾令人期待過、失望過、振奮過的新作,仿佛特地為近日的香港而唱。

《KONTINUE》裏的作品,與謝安琪過往的廣東專輯水準相近,曲子平淡、歌詞精警,但拜近年香港的政治氣圍所賜,每首歌也若有所指,隱隱滲出團隊篤信的意識形態。〈C餐〉由廣東話、本土文化,再發展到市民不接受「袋住先」方案,表達手法可愛,骨子裏實為可悲。〈家明〉讓聽眾回到一九八九年的初夏,那場學生以血與淚相許的運動,廿五前年在北京發生的事,到今天仍教人猶有餘悸,哪廿五年後的香港,又是否正在上演相同的戲碼?〈獨家村〉藉二人感情問題映射出中港關係決裂,更引申出「港獨」之說。這些歌,都令《KONTINUE》不但貼近時代,甚至成為了樂壇先知,成為二零一四年九月尾的主題大碟。

而在街頭抗爭之外,輿論界上也發生了許多〈勢不兩立〉的舌戰。當初這首歌推出之時,大家仍在懷疑謝安琪是否已經被大陸同化,被逼唱著如此維穩的內容?但放到《KONTINUE》中,建制的歌詞就仿如對網絡上一股似是而非的荒誕言論所出嘲諷,成為專輯的小高潮之一。而「反高潮」的場面更落在〈我可以被世界淘汰,但不可以被世界擊敗〉身上,只要稍稍與周遭反對佔領運動的年長一輩言語交鋒過,必能感受到當中的無奈,也最能反映最近日社會間最大的矛盾。

謝安琪不但推出了一張如此具時代觸覺的專輯,她昨天更身體力行,走了街上為市民打氣,不枉其「民主女神」之名。〈十倍奉還〉就是歌者回應「女神」之說的自白曲,把外間的一切神化幻作成對周遭的關懷與奉獻。關心社會的良心歌星其實不少,但他們全都變成政客了,能夠有足夠影響力以歌曲感染大眾的,或許就只有謝安琪一人。網民的眼晴很雪亮,謝的女神形象,絕不可能單憑唱幾首政治歌、幾句Facebook近況,「抽水」抽上位的。

Rating: ★★★★

2014年9月16日

強買風雲:U2《Songs of Innocence》


今天大家對iTunes與iPod這兩個名字都不會陌生,一軟一硬,再配合「教主」Steve Jobs的魅力,將千禧年代後全球的音樂生態完全改寫。當年以龐大容量、獨特造型取勝的iPod,時尚無比,是一眾樂迷心目中的必備物,而用戶要把電腦上的歌曲傳送到裝置上,則非經其專屬軟體iTunes不可。iTunes既簡單又奧妙的運作,曾苦了許多不諳科技的樂迷,令他們對這個功能眾多、操作不易的音樂播放軟體又愛又恨。近十年來,愛音樂的人會買iPod,買iPod的人逼著要用iTunes,在產業發展下已成為其中一項主流,而倒過來說,iPod與iTunes的發展,亦正好代表著近代唱片產業的面貌。

iTunes與iPod先後於2001年面世,當時,前者仍未有iTunes Store供樂迷下載音樂,而後者也只支援Mac裝置的音樂傳輸,所以在音樂市場上並沒有立竿見影的影響。2002年,Apple推出在Windows電腦也可使用的iPod,擴展其使用群,同時夥拍多位著名音樂人如Madonna、Beck推出限量版產品,增加宣傳攻勢。於2003年,iTunes Store登場,開始提供數位音樂購買服務,令樂迷在購買CD與非法下載之外,有另一種途徑取得音樂,正式展開了一場唱片工業的革命。

蘋果在iPod宣傳上,最經典一回,則莫過於2004年,與搖滾勁旅U2推出的紅黑特別版iPod。配合U2當時的新專輯《How to Dismantle An Atomic Boom》,無論是U2或是蘋果,風頭皆一時無兩。雖然個人那時對於日播夜播的U2 x iPod電視廣告感到厭倦,更無從理解專輯精彩之處,但潮流使然,煩厭之感仍不阻我對iPod的無窮熱情。iPod之後,還有iPod mini、iPod nano、iPod shuffle、iPod Touch,全都是蘋果在音樂史上一項又一項得意之作,Steve Jobs更於2009年為元祖級播放器iPod冠上「經典」一詞,使其名iPod classic。

iPod在這邊廂成為潮流玩物,iTunes與iTunes Store則在那邊廂上演一場生態大改造,以付費下載削薄CD銷售所得的利潤,逐步將CD往歷史的大門推進。當年iTunes的標誌,由一張光碟與一個音符組成,象徵著iTunes作為一個集音樂播放、CD擷取、歌庫整合等功能於一身的軟體。但在2010年,iTunes再度改版,光碟圖像消失於其標誌上,只剩下音符。這代表甚麼?CD不是蘋果重視的東西,在蘋果眼中,CD已經不能夠代表「音樂」。


事態發展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實體CD愈賣愈少,而付費下載廣為消費者接受。只是意外地,仍堅持購買實體專輯的樂迷,竟重投黑膠懷抱,而世間上多又了一項新玩意,叫串流音樂。早前蘋果收購Beats,就是看準了串流市場的豐富營收。

二零一四年九月,當全球果迷為Keynote發佈的大尺寸iPhone6與Apple Watch喝彩之時,留意到蘋果無聲無息將iPod classic下架的人,相對之下則少得可憐。這個一度雄霸天下的傳奇音樂播放器終於在科技的洪流中成為歷史,其經典地位應該與黑膠唱盤界的Technics 1200相若。在Keynote的尾聲,U2獲邀出來表演新作,以示與蘋果首度合作的十週年紀念,同時也發表他們的新專輯《Songs of Innocence》,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張專輯將於即日免費送給全球五億iTunes用戶,五億個iTunes賬戶已經「被購買」了這張專輯。

經過U2與Apple此舉,幾可肯定,會購買《Songs of Innocence》CD版本的樂迷應該不多,更證實蘋果懶理CD死活,U2對唱片銷量亦毫不在意,新歌無須吸引樂迷,只要直接將新專輯送到他們的裝置上便可。諷刺地,蘋果迎接串流新世代,告別了U2代言的iPod,《Songs of Innocence》的封面是一張黑膠唱片內套的樣子,同時令人想起Kanye West去年的《Yeezus》封面也用上了類似的光碟設計。四者未必有關係,卻恰好將幾種音樂媒介聚焦在一起,令人產生了時移世易的想像。

除了儲存音樂的媒介,時移世易,也可用來形容U2與蘋果今天的境況。免費音樂,對樂迷來說本應是件美事,但這次的始作俑者是殿堂級樂隊U2與全球最賺錢的科技公司蘋果,受眾涉及五億iTunes用戶,規模之大,教人充滿壓迫感,反而失去了分享音樂的樂趣。而且,音樂庫迄然多了一張未經自己同意購買的專輯,不可拒收、不能轉贈,即使樂迷沒有損失,也不一定會認同蘋果這種大財團強逼制小用戶收禮的行為,有原則的樂迷會感到被侵犯,厭棄U2的樂迷更不能接受自己的音樂庫居然收藏了一張U2的專輯。

有坊間分析指出,蘋果送專輯是為了吸引更多用戶登記信用卡資料,從而使用其全新Apple Pay服務。如屬實,隨著iPod classic下架,相信那些不夠賺錢的產品如iPod nano、iPod Touch離退役之期都不遠,而且蘋果的發展重心已經不在音樂上。除此之外,這個驚人的專輯贈送計劃,令U2忽然多了一群很年輕的「樂迷」,他們年輕得連U2也未聽過,所以近日Twitter湧現了一堆「誰是U2?」的疑問,這肯定令樂隊相當尷尬吧。最後,蘋果於九月十五日,為樂迷提供永久移除《Songs of Innocence》的鏈結

同樣是「Apple x U2」宣傳,十年前的紅黑iPod U2特別版開創行業先河,人人擁戴,十年後免費送贈音樂卻惹人反感,紛紛表示不想收到專輯。蘋果與U2為何會搞成這樣?而即使撇開一切綽頭,音樂上,《Songs of Innocence》也贏不了甚麼掌聲。大家早已聽厭U2是事實,樂隊的音樂在這十年來毫無寸進亦是有目共睹,但歸根究底,缺乏可供聽眾追隨的紋路,才是致命因素。年輕樂迷要認識最高峰的U2,不如聽1987年的《The Joshua Tree》。

2014年9月9日

獨自駕車與寂寥隨處蕩:Sharon Van Etten《Are We There》


(舊文︰《紳士式自憐》

紳士彬彬有禮、淑女儀態萬千,即使面臨感情危機,仍要托著紅酒杯靡爛、提著小手袋優雅著,痛而不苦、哀而不傷,獲眾人大讚他們知書識禮、不教而善。實情為,失戀了,大呼小叫,又能挽回些甚麼?於是,你擁有駕駛執照,可以在馬路上闖蕩,你不愛惜身體,可以在坐駕上抽一支煙,你怕外人看見自己迷離的眼神,可以戴上墨綠眼鏡掩蔽著,你拒絕別人憐愛,但仍可以透過車窗冷眼觀望一切。在這個自我而寧靜的空間,層層煙圈交織成了一張想見的臉。

同樣的動作,男士此舉謂之頹廢,而女士這樣做,則為獨立知性。紐約女唱作人Sharon Van Etten的新專輯《Are We There》,就記載著女性經歷了情傷後,那段虛渡光陰的時候,也反映出歌者失戀後,淡然自哀的情緒。

我經常強調Sharon Van Etten很會從女性角度描寫一段情的淍謝,因為聽眾總是能夠在芸芸歌海中,找到一位男音樂人的作品跟她的專輯稍作對比,教人好奇她的創作靈感是否來自這些男性,創作目的是否為了以女性身份回應他們對愛情的每個申訴。如果上一張《Tramp》的Sharon仿佛背上了「女版Morrissey」的稱號,在結他搖滾的氣勢襯托下向對方作出一個又一個尖酸的提問或表態,那麼以溫婉為主的《Are We There》,則無意中對The National《Trouble Will Find Me》那個失意都市男作出了呼應。不過有趣地,The National的音樂深受Morrissey影響,而樂隊成員之一Aaron Dessner正正是《Tramp》的監製,到《Are We There》,Aaron缺席,Sharon Van Etten的作品反而就流露出陣陣The National的味道。

《Are We There》的溫婉,可見於團隊在鼓點上的運用。〈Taking Chances〉、〈Our Love〉、〈Break Me〉也柔婉得仿如聽九十年代某些流行女歌手的抒情作,用上Synthesizer、藍調化、甚至有少許電子元素,這與上張《Tramp》以木結他主導的編曲相去甚遠。而在〈You Know Me Well〉、〈Every Time the Sun Comes Up〉這些節奏推進上較為積極的歌曲中,Sharon也選擇以仿似Carole King那種Soft Rock的唱腔處理。聽起來會覺得歌者很刻意把本身平淡的旋律再以柔化,令歌中所帶的情感更為隱晦。然而任誰也明白,受情傷,再冷靜的人也會有點激動吧?

在《Are We There》的一片弱勢聲音之中,普遍聽眾也相信〈Your Love Is Killing Me〉才是歌者的心聲:「Break my legs so I won't walk to you / Cut my tongue so I can't talk to you / Burn my skin so I can't feel you / Stab my eyes so I can't see...」一連四句愛之深、傷之切的歌詞,在Sharon Van Etten放任倔強的高唱下,顯得份外殘酷。這樣強悍的歌曲,會否跟專輯中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妨聽聽全程以鋼琴伴奏的〈I Love You But I'm Lost〉,Sharon反覆地唱著「I love you but I'm lost, I love you but I'm lost, I love you but I'm lost, I love you but I'm lost... I love that there’s no cross」你會明白她口中的殘忍是真實的,但都是意氣之話,最心底的一句仍是「I love you」,只是她愛得不知所措,只好把過錯都歸咎於自己。所以《Are We There》本質不是溫婉,而是軟弱,正好是都市人對愛情二三事的美麗錯覺。

R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