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和理嘻嘻:Run the Jewels《Run the Jewels 2》


藝術創作,可以很離地,也可以很在地。一把雨傘,因為連炮胡椒噴霧與漫天催淚氣體而成為革命象徵,激發萬民就這把傘發揮創意,以廷續戰鬥氣勢,這種藝術是有意義的。然而事態發展至後期,雨傘淪落為眾人在閒暇製作小飾物、紀念品的臨摹對象,無利於爭取任何東西,這種藝術是沒意義的。

在地的創作,意念源源不絕,而且實在,教人愈來愈起勁。例如近年美國非裔人屢屢遭到不公平對待,就為黑人說唱者帶來無盡的創作素材,南岸說唱家Killer Mike,就是近年最為弱勢黑人發聲的說唱者之一,他將血刃下的憤怒都寫進歌曲,記錄著那個黑人受盡凌辱的時代。2012年,地下Hip-Hop製作人Jaime Meline(又稱El-P)為他監製專輯《R.A.P. Music》,El-P的音樂豐富,Killer Mike的歌詞更是一絕,其中一曲〈Don't Die〉為慘遭槍殺的黑人男子Trayvon Martin抱不平,劍指執法不公的白人警察George Zimmerman,歌曲中「Fuck the Police」的態度,更是80年代N.W.A.〈Fuck the Police〉的延續──不但長久縈繞黑人心間,過去一年,香港人多少也有點體會。

Mike的憤怒,不侷限於零星作品中,幾乎每次有黑人無辜遇害,他都會強烈譴責警方的暴行。事有湊巧,Killer Mike的父親原來是一名警察,在Mike尚幼之時,他已著兒子:「長大後不要當警察」。

《R.A.P. Music》的成功,不但讓樂迷見識到Killer Mike累積十多年的說唱神功,製作人El-P也找到合適人選駕馭他的神曲,二人於2013年合二為一,組成Run the Jewels,堪稱近年最無敵的說唱二人組,兩只Hip-Hop神獸合體,成為一只等級100、任何精靈球也無法收服的聖獸。Killer Mike與El-P的膚色一黑一白,卻無阻二人音樂上的交流,他們同樣對警察無甚好感,不時在歌詞中宣洩對警察的不滿,或者在MV中飾演兵賊難分、極醜惡的壞蛋,嘲笑一番。繼2013年同名專輯《Run the Jewels》面世後,2014年年末便推出續集《Run the Jewels 2》,同時宣佈《Run the Jewels 3》正密鑼緊鼓籌備中,將於2015年推出,早前更表示已與Trip-Hop二人組Massive Attack合作新歌。一年一專輯,Run the Jewels 1/2/3,很像Apple、Samsung等大廠牌的旗艦手機型號呢。

的確,從任何一方面看,包括歌詞、音樂、饒舌技術,以至二人的身型,Run the Jewels系列都屬旗艦級數。所以欣賞《Run the Jewels 2》的方法很簡單,投其所好,反正專輯多方面也教人激賞。意識形態上,二人從來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突顯社會荒謬的機會,最直接當然是〈Early〉中,二人各自口述一個黑警橫行的故事,還有〈Oh My Darling Don't Dry〉中,批評現存制度與法律只是用來縱容社會不公的工具,中段更乘機抽水,誇獎自己花在創作的時間如中國血汗工廠工人般無休,藉詞諷刺中國商家刻薄工人。這些題材,在Conscious Rap的世界裏並非新鮮事,對社會愈有體會的人,就愈能夠在歌詞中找到共鳴。《Run the Jewels 2》牽涉的話題雖然沉重,但El-P愈見熟練的戲劇化處理手法,將Hip-Hop、搖滾、舞曲共冶一爐,可能會令聽眾更專注在專輯中的Old-Skool感(〈Close Your Eyes (And Count To Fuck)〉、〈Lie, Cheat, Steal〉)、跟主調截然不同的副歌vocal(〈Early〉、〈Crown〉)、或者那誇張的bass運用(〈Blockbuster Night Pt. 1〉)。

我會說《Run the Jewels 2》是張屬於警匪片的原聲大碟,他甚至本身就是一齣警匪片,El-P以雜碎的片段包裝著許多日常議題,自編自導,再與Killer Mike合演。劇集主旨有了,演員亦已就位,劇本則可由聽眾自己填。我相信,Killer Mike心中會想著被殺的同胞Michael Brown,而香港人會想著暗角打獲的七位警察,但無論是怎樣的劇情,二人都能交足戲,而故事再曲折離奇,都能被壓軸的〈Angel Duster〉優美作結。Mike的壓flow功力無疑比Jamie優勝,例如在〈Jeopardy〉,Mike的張力控制都能一步到位,但Jamie近年的口材其實已愈見強勢,不只是節奏上的合拍,技術方面亦已追上了Mike不少。

重返最初的主題,因應運動洐生出來的藝術在甚麼時候會離地?就是當大家創造它、演譯它的時候,目的不是希望這件作品能為運動帶來甚麼進展、士氣、勝利。當戰場上的種種象徵、血証,如雨傘、紅旗、催淚彈、警棍,一而再、再而三成為二次創作的對象,甚至淪落為年宵市場的商品、紀念品,麻目了眾人的神經線,卻刺激了抗爭者的淚腺,這是低劣、惡俗的產物,與藝術扯不上半邊。

Rating: ★★★★★

2015年1月22日

Once You Go Black...:D'Angelo & The Vanguard《Black Messiah》


在九十年代末,美國騷靈男歌手D'Angelo夥拍十位藝人好友組成了一支以Neo-Soul、Hip-Hop為主的音樂團隊Soulquarians,成員包括Common、Mos Def、Questlove(The Roots鼓手)、Erykah Badu、J. Dilla等等,幾乎每位也是當時圈中最被看好的新世代人物。眾團員躲在位於紐約市、結他之神Jimi Hendrix遺留下來的Electric Lady Studios,你一言、我一語,炮製出一張張精彩專輯,有The Roots的《Things Fall Apart》、Common的《Like Water For Chocolate》、Erykah Badu的《Mama's Gun》,不但成就了各單位音樂生涯的高峰,放眼整段R&B/Hip-Hop歷史,這幾張專輯亦是不折不扣的經典。而D'Angelo的於2000年發表的《Voodoo》更是Soulquarians旗下登峰造極之作,不但登上美國Billboard大碟榜冠軍,單曲〈Untitled (How Does It Feel?)〉更因其極盡性感的MV,令D'Angelo一度成為樂迷心中的sex icon。

關於〈Untitled (How Does It Feel?)〉的MV,我想說的是:「Once you go black, you never go back」。


沒有人能抗拒那個時候的D'Angelo。音樂才華自然不在話下,他簡直是Prince的完美接班人,但最教人難忘的,依然是他的樣貌與身材。只是大家沒有想到,《Voodoo》過後,除了間歇性在朋友的作品中亮相之外,D'Angelo新作的消息就一直只聞樓梯響。樂迷久等多年,由2001年到2004年、2004年到2005年、2005年到2009年、2009年到2012年,新歌未至,他的霉事卻聽不完:與女朋友分手、做碟資金被削、酒後駕駛被捕、藏有大麻被捕、挑逗女警被捕......種種種種,年年復年年,樂迷對於《Voodoo》的接力作,寄望隨年遞減。2012年,亦即是《Voodoo》推出十二年後,D'Angelo重返舞台,開始了兩輪的巡迴演唱。新作是有的,然而是次巡迴,樂迷卻驚見D'Angelo外貌上的鉅變:昔日年輕、性感、火辣的男神,今天已成為一位步入中年、滿身贅肉的大叔。雖說有好音樂已足夠,但眼見時間的流逝將他的外表一併帶走,作為他多年來的支持者,我心痛啊。

樂迷再繼續等。2014年六月,D'Angelo再度表示「新專輯即將推出」──與Dr.Dre一拖再拖的《Detox》情況類近,這句話我們都不知聽了多少年,每次有類似的訊息傳出,我們也只是抱著「聽往先」的心態。假設消息屬實,大家對新專輯的期望值亦不高。

但這次竟然是真的!D'Angelo於2014年年底,宣佈新專輯名為《Black Messiah》,會有十二月中正式推出,前後共十四年的久等終於完結。十四年之隔,足以讓一個當年十歲小孩長大成人;足以讓當年廿歲年輕人拍了很多次拖、結婚、再生小孩;當年卅歲的成人,現在會感慨人到中年的D'Angelo竟可走樣如此。十四年的光景,Soulquarians各成員的改變也不少:Common一連幾張專輯走過高山低谷、現已歌影視三棲發展,近期更憑電影《Selma》主題曲〈Glory〉獲奧斯卡提名;Erykah Badu先後為兩個男人誕下共三個小孩;The Roots由地下樂團走進電視圈,成為清談節目《Late Night with Jimmy Fallon》的house band;J. Dilla亦已經在天國那邊守護著我們。

講了這麼多,我只是想帶出,十四年實在太久了,樂迷的意志在這段期間已被嚴重磨蝕。坦言《Black Messiah》的突然出現,我一時間實在來不及反應,難以進入狀態聆聽新作,而樂迷的吞吐量亦反映出十四年之隔的問題:《Black Messiah》首週只能擠身Billboard大碟榜第五位,以一張「long-awaited-album」而言,成績未算突出。



2014年八月,在美國密蘇里州‧弗格森市,年輕黑人男子Michael Brown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遭到白人警察Darren Wilson擊斃,再度引發社會各界對種族歧視的關注,Beyonce、Killer Mike、Frank Ocean、Kendrick Lamar、J.Cole等知名黑人歌手也紛紛就事件表態,甚至連白人也惶恐警察如此處理手法會影響其人身安全。當時仍在製作、準備於2015年發表新專輯的D'Angelo,受到此事影響,決定要以音樂回應社會,將專輯發行日提前至2014年年底。

《Black Messiah》中不少作品其實在《Voodoo》宣傳期後已開始創作,尾指一算,都有十二、三年的歷史。創作時間上的接近,令這些年紀不少的「新歌」與舊作分別不致太大。聽熟了《Brown Sugar》、《Voodoo》的樂迷,要消化《Black Messiah》的難度應該很低。D'Angelo的歌聲依舊那麼Prince、那麼Al-Green,尤其一想到與他同期發跡的一眾R&B/Soul男歌手,現在大都已消聲匿跡,就更顯得他的聲音是如此復古。然而他在這張專輯的角色,顯然不及舊作般鮮明,大抵因為印在《Black Messiah》封面上的藝人名字,除了D'Angelo外,還有其樂隊The Vanguard。

為專輯打頭陣的三首歌,〈Ain't That Easy〉、〈1000 Deaths〉、〈The Charade〉,D'Angelo都把主角之位讓予其樂隊,聽肥厚的bassline、聽有型的guitar riff、聽進取的drum beat,歌者的vocal則融入其中,甚至稍作失真,層次感不及以往的作品高。這應該是《Black Messiah》與前作最大的分野:若果說《Brown Sugar》與《Voodoo》載著一些很表現自我的「溝女」Neo-Soul作品,那新專輯就是純粹在玩音樂。此刻,你可以自問,這些年來你所愛的,是「D'Angelo」、「D'Angelo的音樂」、「D'Angelo玩音樂」、還是「D'Angelo玩的音樂」?

如果你未能回答,不要緊,接下來的〈Sugah Daddy〉、〈Really Love〉可讓你暫時迴避這個問題。〈Sugah Daddy〉完全回到《Voodoo》時期groovy、只談感覺的D'Angelo,未必是最出色,但必然是最為人熟悉的他。而〈Really Love〉更是一首充滿西班牙風情、令女士們聽得心動的浪漫情歌,是普遍人心中D'Angelo最具魅力的一刻。〈Back to the Future (Part I)〉就在其street beat中流露出他自省的一面,既回憶起過去的高與低,也回應了外界對他嚴重走樣的意見:「So if you're wondering about the shape I'm in / I hope it ain't my abdomen that you're referring to / This what I want you to listen to」,不要只看外表,欣賞他的音樂吧。

來到此刻,無論你對《Black Messiah》前半段的評價如何,都不容否認D'Angelo這張製作良久的專輯是很面面俱到的。〈Till It's Done (Tutu)〉與〈Prayer〉、〈Betray My Heart〉與〈The Door〉這兩對都反覆讓聽眾思考著歌者十三年來在音樂路向上的搖擺,他固然可以像Prince那般,在作品中盡展才華,教聽眾崇拜他的個人魅力,但偶然放棄頭上的光環,讓樂隊成員的Blues Rock、Funk Rock因子肆躍一番,原來D'Angelo也可以這樣raw。而碟末的〈Another Life〉的Sweet Philly更有如向費城樂隊Stylistics致敬,歌者在此曲充份表現出其化不開的才情。

音樂以外,《Black Messiah》也有著較以往強烈的社會與政治意識。〈Ain't That Easy〉闡述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自由、〈1000 Deaths〉探討在某些議題上積極者與消極者的命運、〈The Charade〉大刺刺批評社會對黑色人種的不公、〈Till It's Done (Tutu)〉感嘆著人類不斷破壞自然生態,這種在D'Angelo舊作中罕見的同理心,使專輯從單純的品味培育晉身至人文學的層次,令昔日意氣風發的歌者開始步入詩人行列。這也許是混沌十四年所換來的一份禮物,一份可慰藉人心的厚禮。

Rating: ★★★★★

2014年12月28日

六篇文章,回顧我的2014年

時常覺得寫blog在這個年代是一件極不符合經濟效益的事,寫作時間長,但有興趣閱畢的讀者少,傳播度遠遠不及Facebook一個簡短的近況/一張漂亮的圖片來得高。有時也想放棄寫作長文,轉型做Facebook樂評人算了,不過偶然收到讀者們對自己文章的讚許,的確一次又一次鼓勵我繼續寫下去。2014年社會發生很多事,最轟動的一定要數到歷時兩個月的雨傘革命,除此之外,自己的心境也隨著一段感情的無疾而終改變了不少,兩者的結合,直接影響了這年我寫文章的取材與手法──寫長文的另一好處,就是我能夠透過親手寫的文字,仔細地回顧我這年的微妙改變。

以往年底公佈自己的年度專輯時,也會伴以一篇很長很長的散文,但今年實在沒有明顯跑出的專輯,而且這一年心境過得極之平淡,無材可取,所以決定不寫。這年我倒是想藉此機會,重溫2014年對自己份外有意義/自覺寫得最好的文章,並與這兒的讀者分享。由於自己在2014年的轉變是意料之外,所以也不計劃2015年會搞甚麼新意思了,要變就自然會變。



一、西王是這樣煉成的:《The College Dropout》十週年

《The College Dropout》的發表,影響了很多後來出道的藝人,聽Lupe Fiasco、Kid Cudi、J. Cole的專輯,都不難從節拍與題材中找到一點Kanye West的影子......但時勢所限,他們始終未能到達Kanye在樂壇的高度。

2014年最「突破」的一件事,就是開始在網媒間出沒。第一次是內地歌手G.E.M.年初在娘家的大型歌唱比賽中大紅大紫,我隨便在Facebook點評了幾句,沒想到竟得到評台PenToy的編輯青睞,表示有意轉載至其網站。編輯徵求我意願之際,正值我身在外國機場準備回港之時,為了不因長途機而耽誤這個「第一次」,一切也在有限的資源下完成:服務不良的機場Wi-Fi、文字編輯麻煩的智能手機、只剩下一小時的登機時間......臨急臨忙之下,總算完成全文,可安心上機並預祝編輯新年快樂。

然後是始於二月的輔仁媒體轉載。這次則透過獨樂樂的介紹成事,而初次在輔仁網亮相的文章,就是這篇《The College Dropout》回顧。當時其實半信半疑,一個專門講政治的網站,其支持者會讀另類音樂評文嗎?而經過十個月的投稿,觀其讚好數量,大概知道這是不可行的(笑),不過在此也要感謝總編容忍小弟的拙文。在輔仁網登文,令我無意間多看了政評,這對我後來寫樂評多少也有影響。

誠言年中我也曾經想過在主場新聞投稿,不過就在投稿那一天,主場因為東主的恐懼與誤判而退場了。幾個月後,主場變成立場重返人間,卻同時把整個墳場也從陰間召喚出來。



二、有人喜歡藍條子:藍奕邦《優與美》

主動放下了一些事,之後再重拾當初的情懷原來不難,今天我可以更自信地向對方說每句話、燦爛地展現每個笑容,這些表象,不但為了給原來的對方看到,也為了給即將來到的人看見。

一直深知2014年自己的碟評量特少,全年只得13篇(當中甚至有兩篇所評的是2013年的專輯),但再數數,原來自己2011-2013年總共寫了51篇碟評,平均每年17篇,比對下今年其實也不算落後太多,只是今年每篇評論都希望在點評音樂之餘,再分享多一點個人情感,甚至希望能夠令每篇碟評也能成為一篇可反覆咀嚼的藝術品,雕啄需時,造就每篇碟評也得費上大量時間完成。

我知這種想法未免太不切實際,一來讀樂評的人已經不多,二來願意閱讀樂評的人,未必有興趣消化太多音樂以外的資訊,三來自問也未有令每篇文章都情理並備的功力。要成功將這點想法發揮出來,當然要有一張值得我付出心血撰寫樂評的專輯,藍奕邦的《優與美》,雖然只得五首歌,卻幾乎是當年最出色、最用心創作的五首廣東歌,於是催生出我這篇散文。

由2013年的十二月開始狂聽,2014年的一月開始動手寫,寫了一半便放棄,幾天後繼續,一星期後決定全篇再來,又放棄,又繼續,然後再重寫,改了足足兩個月,終於在三月尾完成。完成品其實甚麼也不是,你不會讀到任何有關專輯的評價,也難以解讀我當時的情感,不過我覺得這樣寫是最貼切的。雖然今天重讀這篇九個月前的散文,感覺不怎麼樣,但總算為2014年留下了一種曖昧的意義。




三、當寫樂評成為藝術創作

但樂評人抱著「創作」的心態寫碟評,會否很容易墜入過度詮釋、自我沉溺的陷阱?我倒覺得如果寫手真的夠理解、夠喜愛那張專輯,而真心想向讀者推薦好音樂,自然會有足夠清醒的頭腦避開這個問題。

寫完藍奕邦,開始思索寫樂評的各種可能性。如果只談「好聽/不好聽/曲詞俱佳/聽得一聽/有待改進」的評論既膚淺又無聊,全技術分析的音樂文字既難寫又嚇怕讀者,純粹天花龍鳳吹水哂命的抒情散文既Middle又陳德政,一味批評歌手意識形態/做人態度的議論文既政治又偏離音樂,哪麼樂評人還可寫甚麼?

樂評人,以筆評樂,說到底也是把玩文字的人,低階的說法是寫手、中階的說法是作者、高階的說法是作家。樂評當然基於音樂而寫,不可能完全虛構,但如果能夠令在已製成的專輯中,以社會氣候詮釋,再憑自己心思解讀,同時又緊扣著專輯的各大小節,令通篇文章能提昇讀者對該專輯的認識/鑑賞能力/興趣之外,又可獨立成為一篇可讀性高的散文。當一篇樂評能達致這個境界,其實已是一篇藝術品,而寫文章的人,當然也是個藝術家。

樂評無疑是藝評的一種,而當樂評人也成為藝術家的一種,藝評界又會否衍生出「評樂評人」這門專業?




四、中環HMVideal之你在尋找甚麼?

在音樂上消費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合適的音樂可聽,很多不留意音樂的朋友,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向他們介紹值得細聽的音樂......只有以「推廣音樂」為本的營銷策略,才可以令一個品牌能繼續以「推廣音樂」的名義生存下去。

雖然HMVideal開張初期,我寫了兩大篇「鴻文」力數他的不是,但終究我仍是愛這個地方的。由八月開幕至今,目睹HMVideal的人與物已改變了不少,問心整體是有進步的,而店員都依然可愛,不過改了又改,由天馬行空回歸雙腳著地,有感他們實在走了不少冤枉路,而這些路,相信早在店鋪張羅之前已有不少人提過。

我惠顧HMVideal最多的,依然是其唱片部。經營者始終要接受一個現實,就是大眾從來只將HMV看待成一所唱片店,任你開拓更多不同的財路如賣咖啡、賣音響、賣玩具,任這些方式有多成功,不好好地賣唱片,HMV就不成事。而賣唱片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推廣好音樂,讓樂迷聽得更多,營造實體唱片的價值與意義,令消費者願意以收藏唱片為樂。

話說回來,這年我為HMV做了大量宣傳,提供這麼多意見,又買這麼多唱片,HMV的公關是否應該為我登記做VIP? xD




五、香港之春:謝安琪《KONTINUE》

謝安琪不但推出了一張如此具時代觸覺的專輯,她昨天更身體力行,走了街上為市民打氣,不枉其「民主女神」之名......關心社會的良心歌星其實不少,但他們全都變成政客了,能夠有足夠影響力以歌曲感染大眾的,或許就只有謝安琪一人。

今年有兩張廣東專輯深得我心,第一張是鍾氏兄弟的《極》,我只聽了兩次便覺得無論如何也要寫篇樂評介紹一下。碟評完成後,我先貼在輔仁,然後投稿到主場,可惜在我按下Gmail的「Send」鍵不久後,Facebook便傳來主場收檔的消息,無緣一嘗做主場博客的滋味。

第二張是謝安琪的《Knotinue》,一張對社會充滿關懷的專輯。適逢《Knotinue》推出的那星期,雨傘革命爆發,令碟中每首歌也若有所指,整張專輯即時昇格成社運大碟。記得佔領旺角發生的第二天,我跟朋友說「謝安琪新碟出左喇喎,識買一定要去旺角買」,當日旺角信和還因為佔領而落閘,最後我與朋友到了朗豪坊買碟。雨傘革命與謝安琪這個美麗的巧合,令我把握時機,很快便寫完她的碟評,趕及在十月一日國慶回鄉探親前完成。

相比起香港革命聲音的熾熱,大陸則是完全另一個世界。沒有Facebook、沒有Google,人民完全不知就裏,大陸親友對「佔領」一事的了解程度可謂低得可憐。在大陸那三天,我對香港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實在是個可怕的國度。




六、最愛系列(二十):The National

你要先愛上主唱Matt Beringer的醉迷男低音,然後欣賞樂隊五子一身整齊有型的西裝,再細讀他們對社會灰暗現實的描述,最終正式代入他們的靡爛世界,這個過程均需要聽者隨年成長,對生活有更多體驗、對社會有更多控訴、對品味有更多追求,才可一一逐步實踐。

2014年差不多整個一月也身在外地,不在香港的日子,每晚下班後只能憑空勾勒出對方的模樣,在想像中度過二十個寒夜。有一晚我完成手上的工作,在酒店房聽著The National的《Think You Can Wait》、《Slow Show》、《Terrible Love》、《Sorrow》,淚流不止,我真的很想念對方。那段時間,心情反覆不定,很想捉緊一切,也想放棄所有,但離回港的日子愈近,我愈歸心似箭,而那段時間,手機內的The National都長期播著。

一月回港後,轉眼間已是十月的雨傘革命,我依然在聽The National,但playlist內的歌則換上《Mr. November》、《Bloodbuzz Ohio》、《Fake Empire》、《Mistaken for Strangers》,全都是對社會訴諸不滿的憤世歌曲。雖然那時我心中依然有著對方,但其實已經失去了當初的激動,當下只覺得社會公義比愛人更加重要。The National之所以有魅力,正因為在任何時候,他們也有歌曲表達我的心聲。

我於整個2014也從沒止息地聽著The National的歌曲,比過去任何一年也聽得更多,這篇除了是一篇樂隊的介紹文,也滿載我2014年近乎一整年的心聲,我敢說,文中那些被推薦的歌曲,任何人錯過了也是損失。

2014年12月18日

2014年最喜愛的男歌手

#3 Mac DeMarco (Salad Days LP)

有時膚淺也得承認,自己聽歌最原始的目的是為了聽得開心、看得愉快、買得高興。這與歌曲質素、外表美醜無關,只是一種集所有感官於一身的整體印象而已,今年Mac DeMarco就是那個「美好印象」的代表。任何人初次看見Mac DeMarco,都很難不被他兩只門牙中間的大縫隙吸引住,明明就很醜,但又不討厭,然後你會開始聽他的歌曲。他的聲音有點像Blur的主音Damon Albarn(當然是年輕時的Damon),拿起一支木結他自彈自唱,而實際上他有甚麼好聽的歌曲?無架,首首都幾好聽,但又說不出個所以。

其實一個樂評人這樣描述某歌手的作品,是件很fail的事,我認!若然真的想知道Mac DeMarco有甚麼好,可以直接問他的女友。

如果你買了《Salad Days》的黑膠,打開那個gatefold包裝,便會看到他那亂過垃圾崗的房間,抽出封套內頁,一面是Mac DeMarco的橙色頭象,另一面是他的手稿。雖然整體美感欠奉,但就是有一種被歌手哄笑的好感,你會感受到自己買了一張很親切、很真實的專輯。再聽聽裏面的歌,〈Let Her Go〉、〈Let My Baby Stay〉、〈Passing Out Pieces〉、〈Chamber of Reflection〉都是感情洋溢的仿oldies,年輕、真誠、富情調,完全感覺行先。聽《Salad Days》,就好似每天花三十分鐘談戀愛般快活,而Mac DeMarco就是那個全民情人。



#2 How to Dress Well (What Is This Heart? LP)

過去一年,意外地從不少平時很少聽R&B的朋友的口中聽到「How to Dress Well的新專輯不錯」、「我因為你的介紹而開始聽R&B」之類的話。除了為自己的文章得到認同而高興,我更相信,經過一眾新生代R&B藝人的努力,R&B真的完全文青化了。

《What Is This Heart?》是2014年PBR&B的代表作,How to Dress Well在這兒很賣力地將帶電的靜態R&B以最多彩多姿的方式呈現,但這些色彩就好像你在Instagram用的濾鏡般,再鮮艷的顏色也會帶點暗啞,但就是漂漂亮亮地傳播出去。而Tom Krell的流行方針,更使《What Is This Heart?》每一曲都有著優美的旋律,如春暖花開,聽眾難以抗拒。雖然歌曲仍不離情情愛愛兒女我情等題材,但在How to Dress Well一連串的改良下,R&B以往予文青的一陣惡俗味已被洗得所剩無幾,終於回到七十年代,樂迷們聽Roberta Flack那個moody的時候。這是一個極大的進步,《What Is This Heart?》已經超越了技術層面,他沒有時限性,即使十年後我們再聽,依然會是那麼歷久常新。


#1 Flying Lotus (You're Dead! LP)

黑黑實實、大大隻隻,自2010年開始聽Flying Lotus,我已經覺得他好撚型。那種「型」的程度,是如果他突然從某個暗角撲出來,捉住你、威壓你,你不但不會反抗、投訴,你甚至會很享受、很期待,希望他更出力、更不顧一切向你施暴,他的粗暴不仁,使你高潮迭起。想起從前Flying Lotus的音樂其實玩得也未免太斯文,雖然也很好,但這次《You're Dead!》霸氣地登場,爽得就如唱片封面一樣,頭部被一拳打穿出一個大洞。經此一役,相信聽眾和FlyLo本人也回不了頭,習慣了拳擊,以往的一點騷癢又豈能發揮作用?

從前,Flying Lotus只能代表Steven Ellison一人的思想,但現在他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容器,載著一班很有才華的樂手。低音結他手Thundercat、弦樂大師Miguel Atwood-Ferguson已成為FlyLo音樂不可或缺的部分。聽著他,你又會想起跟他路線相近的Robert Glasper (Experiment),或者已故前輩Miles Davis臨終前的一批作品,當然我最掛念的,仍是J Dilla那平易近人的soulful beats。Flying Lotus最厲害的,是他能讓聽眾很容易聽出其音樂根源,但當你要指出他實際上向了哪位前輩致敬時,又總是說不準。為了更清楚理解他的音樂,你聽他的歌、也聽很多別人的歌,嘗試找出當中的共通點。他那副富喜感的臉,令你愈聽愈多,愈聽愈多,愈聽愈多,到最後你驀然發覺,自己做那麼多,原來全都是為了他,於是乎,你只好認定他是你心中的英雄,也讓我心甘情願在五年內,兩度將這個男歌手金獎寶座送給他。

2014年12月15日

2014年最喜愛的樂團

#3 Shabazz Palaces (Lese Majesty LP)

其實我一直很欣賞西雅圖Hip-Hop二人組Shabazz Palaces在前年《Black Up》專輯為他們的歌曲起個長長的名字,既有Rap Act滔滔不絕的霸氣,也不失文學作品字字連綿的質感。而配合如小說標題般的歌曲名字,就是一堆散亂而絲連的節奏,通常我們會說「藕斷絲連」,但Shabazz Palaces的絲,是從一壺蜜糖裏拉拔出來,黏黏的,又甜甜的。負責饒舌的Palaceer是九十年代Hip-Hop組合Digable Planets成員之一,學得那Jazz-Rap時期的一腔口甜舌滑,令其作品在怪誕之餘,也有幾分順滑。

首張專輯《Black Up》之後,新專輯《Lese Majesty》繼續實驗,實驗在他們強行將一堆不相連的東西,以Palaceer一張嘴貫穿,偏偏他的腔口聽上來又像個騙子,聽眾可當自己是無知小孩,收聽著一堆似是而非的語言藝術,可以聽了四十分鐘都不知道自己聽了甚麼,但又聽得很快樂,很想回帶再了解,是為藝術。至於偽術,就是聽了很不爽,覺得對方正在侮辱自己智商,就如過去兩個月我們不停在官方聽到的那些,三十秒都嫌多。



#2 Swans (To Be Kind LP)

小孩子的哭臉,個個也差不多,有點可愛又有點討厭,但終究我們仍會假設他們是善良的,然而小孩長大後會走出一副甚麼咀臉,或者要一場革命才可逼使他們現形。當光彩亮麗的鮮黃色變成暗啞粗糙的泥黃色,強貼上去的童顏亦難免會沾上幾分風塵,這是大人們誕下孩子時,難以預料的事。

Swans在創作《To Be Kind》的時候,成員平均年齡已過五十。以他們豐富的「社會經驗」,今天大可以以高高在上的前輩身份,對現今的年輕人指指點點,但他們沒有。《To Be Kind》的主軸,都是圍繞著初生之犢的成長,思考著他們所面對的世態,有時甚至配脆把自己當成小孩,以他們的眼晴看萬物。由實到虛、由整到零、由黑到白,Michael Gira沒有將他們描述分明,他反而哲學地把這些二元的事物全都演繹成瞎子摸象般的探索。能夠在這個年紀,展示出如此思維,除了要讀很多書之外,更重要的是搖滾,因為搖滾令人年輕、開明,能橫跨幾代,使所有年紀的人也站在同一陣線上,並肩作戰。音樂風格而言,《To Be Kind》雖然是張Experimental Rock專輯,朋友也笑說「連兩小時的Swans也頂得住,你可以開始聽Post-Rock和Classical了」,但相比起兩小時的音樂連環轟炸,其意識形態肯定更令人難忘。



#1 Run the Jewels (Run the Jewels 2 LP)

其實我一直也很在意2012年評選男歌手三甲,把El-P與Killer Mike都狠狠踢走,但沒法子,他們那年的對手是Frank Ocean、Kendrick Lamar、Flying Lotus,全都屬神獸級別,雖敗猶榮啦。當然,El-P本身也是一件Hip-Hop神獸,而自從Killer Mike投靠了El-P之後,神力也暴升至如其身型相若般大。有想過二人合作會有怎樣的效果嗎?那就是2013年成家的Run the Jewels,一只等級100、連精靈球也無法收服的暴龍級聖獸。

合二為一的威力,在Run the Jewels首張專輯其實只發揮了七成,雖然這七成都已經夠贏。但事隔一年再來第二波,在社會氣候上,黑人依然受盡凌辱,警察處事手法照舊令人成疑,使他們有源源不絕的創作題材,而音樂技術上,Killer Mike早在自己的專輯已火力盡開,而El-P近朱者赤,亦愈來愈會饒舌,更將近年獨步天下的電影感投進歌曲裏。《Run the Jewels 2》不是一齣警匪片配樂,他根本是一齣警匪片,主角有El-P、Killer Mike、毛毛、警察、小市民,故事發生在黑夜鬧市街頭,道具有槍有棍有金鍊......劇情自己填。

2014年12月13日

2014年最喜愛的女歌手

#3 Kate Tempest (Everybody Down LP)

一看Kate Tempest的造型,便能預知她實力非凡(笑)。而事實上,她的處女專輯《Everybody Down》的確是我過去一年聽得最滿意的Hip-Hop專輯之一。當你概嘆新生代的Hip-Hop藝人不是為了賣錢而auto-tune,她卻為你帶來最回歸根源的饒舌;當你擔心英倫Hip-Hop後繼無人,她的出現儼如新一代的The Streets或Roots Manuva;當你略嫌這個音樂類別女弱男強太單調,Kate Tempest正正為女性們爭一口氣。

《Everybody Down》每首歌的歌詞都長得有如散文般,承載著她詩人腦海中的無窮想法。〈The Beigeness〉的bassline為她提供了紮實平台大展饒舌技巧,她的flow很易於跟隨;〈Theme From Becky〉承繼了Lauryn Hill的street味;〈Circles〉與〈Happy End〉是M.I.A.早期Techno x Hip-Hop的變種。一張專輯,令大家聽盡近十年Hip-Hop的各種形態,但同時沒有令Kate的饒舌被失焦。



#2 Beyonce (Beyonce LP)

由2003年《Dangerously In Love》開始,我一直也有追隨這位Destiny's Child天之驕女Beyonce的單飛作品。得天獨厚,固然是對她最貼切的形容詞,但她的音樂觸覺,也不是任何近代Pop Diva能比擬。無疑,她曾經有一段長時間總是走不出某個框框,音樂上無法更上一層樓,但去年一張同名專輯《Beyonce》,似乎表示她終於找到突破之路。

《Beyonce》幾乎將所有2010年打後最備受喜愛的黑人監製、音樂人一網打盡。Pharrell、Frank Ocean、Jay-Z、James Fauntleroy、Miguel、Drake、40、The Dream、Timbaland、Hit-Boy,還有在黑人音樂界很吃得開的Justin Timberlake、Boots,一字排開,陣容強大得教人吃驚。每位參與者都在專輯中將自己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一聽便知是出自誰的手筆。但Beyonce很厲害地把這些歌全都收歸己有,絲毫聽不出被歌曲拋離的痕跡。要賭氣的話,你當然可以說「之前都沒有女歌手這樣做!」是啊,承先的好處,就是甚樣唱也可以,因為根本沒有比較。真的真的要數到有能號召所有猛人做專輯的黑人女歌手,可能要數到《One In A Million》時期的Aaliyah,但那已是接近廿年前的事,而且歌手亦早已遇難身亡。如果Aaliyah當年能避過一劫,以她的音樂才華,Beyonce今天可要頭痛了。



#1 Sharon Van Etten (Are We There LP)

不論你的音樂喜好、個人性格如何,我認為Sharon Van Etten今年的〈I Love You But I'm Lost〉與〈Your Love Is Killing Me〉都是每個樂迷的必聽之作,前者被我選為十大歌曲之一,後者也刺痛了許多樂迷的心,光是這兩曲,足以令她成為本年我最喜愛的女歌手。當聽眾先感受〈Your Love Is Killing Me〉那猛烈得可傷人的感情,再體驗到〈I Love You But I'm Lost〉當中進退失據的愛,任何人都總會感受到當中的一點痛楚。而痛苦,又有著一份特別強烈的美。

如果帶著這兩首歌的完美姿態聆聽整張《Are We There》專輯,聽眾或會發現她其實有許多不足之處,好像有心無力,又好像不敢出力,聽的時候會想像到她應該正處於一個受盡打擊的狀態下完成其作品,而偏偏受傷的人,寫歌卻特別動人。〈Afraid of Nothing〉、〈Taking Chances〉的表面,其實應該要貼上「小心易碎」的警告字句,〈Our Love〉、〈I Know〉的背後,其實潛台詞是「下次愛你」。如果你是愛者,你會渴望自己終有一天能修成Sharon的道行,若然你是被愛者,遇到像Sharon這般的人,即使不愛,也好應該珍而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