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2011年我最喜愛的專輯


年度專輯
Bon Iver
"Bon Iver, Bon Iver"

聽其他專輯時,是歌者將他們想說的話傳到聽眾耳邊,聽眾能接受多少便多少。但《Bon Iver》卻不同,它留白的地方很多,它要求聽眾聆聽之前要先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套進唱片內,再由唱片把他們的心聲播出。由於這張唱片如此著重互動過程,所以半年前我寫《Bon Iver》的介紹,對於當中的音樂,我從沒著墨,把一切想像空間留給大家。但現在我也想寫一點我的故事。

半年前抱著既無奈又不甘的心情完成了大學學位,心如刀割的日子真的不好過。那時我最常聽的作品是台灣女歌手陳冠蒨的〈欲言又止〉:

想你的時候 / 搭上最後一班的列車 / 用最後一半的夜深 / 深邃地這午夜時分 / 專心地想念 
淚可以忍不住模糊的層次 / 無言是傷痛的開始 / 冷漠地變成為你喜歡的樣子 / 讓思念燃燒整個城市

這首歌是2002年的作品,但我在2010年末才認識,沒有任何一首歌比它更能刻劃我那段時間的苦痛。不過陳冠蒨在香港的知名度實在太低,想買唱片也買不到。後來我跟家人計劃暑假要到台北遊玩幾天,我便打算在台尋找陳冠蒨的唱片,為這為難以訴說的苦楚劃上句號。我滿心歡喜希望可以買到《欲言又止》這張唱片,可惜最後才知道連台灣也沒有在賣她的唱片,那個時候我在想:「難度這事只能沒完沒了?」想到這裏,我的心又開始揪痛。

離開台北的酒店、在台北的機場候機、在機倉內,沿途我也為此事耿耿於懷,罕有地連隨身的iPod也沒有拿出來聽。直至返回香港,登上回家的巴士,我知道傷心夠了,才開始聽歌。原來我的iPod內有Bon Iver的新專輯──其實這專輯本應幾個星期後才推出,不過老早就在網上流傳,且大受好評,所以我便下載了,灌到iPod裏。我一直還未聽,現在是時候聽了。

〈Perth〉一開始是寂靜無聲的,直到第八秒,才有微微的結他聲──那是甚麼感覺?為何我會想起《斷背山》?我凝神思索,望著窗外的晚霞,突然有點心酸,那種酸正正是我過去一年的感受到的。我沒想到這幾十秒會與我那時的情境接軌...到我回過神來,歌曲已經播了一大半,來到最壯麗的一幕,感覺就如心中那股暗湧終於要破土而出,滿瀉天地。

就這一曲,我的腦海便全是白茫茫的山水景象,可供兩人忘我嬉戲,赤裸相對。直到最後一首歌〈Beth/Rest〉,才將二人帶回現實,原來這世界還有很多雙眼睛望著你們,大家始終要投降於大家的目光下。

這張唱片我買定了,而唱片推出的日期,就在我生日那天。

在我22歲生日那天,特意走到某有名的唱片店拜訪店主,也順道把《Bon Iver》買回家。與店主言談間,談到唱片業的困境,及生意的難做。聽到店主如何艱苦經營,我決定以後要多到這店買碟,以表支持。只是我也沒想到,這次拜訪之後,我便找到工作,再沒有時間探望他。

唱片拿到手的時候,初次聽〈Perth〉那種「斷背山感覺」已沒之前那麼濃烈,換來了主腦Justin Vernon一陣陣的苦喊。他的聲音總是如履薄冰,脆弱得令人想哭,不宜長聽。〈Calgary〉有想衝破這個界線的跡象,但最後還是軟弱下來,把悲傷留給自己。即使〈Towers〉聽起來比其他歌8紛,依然聽得出歌者皮笑肉不笑的哀傷。

這個時候,我希望生活上能夠有一些改變。

唱片中的歌曲名稱有些是真實存在的地方,有些是偽造的,這個我看別人介紹的時候已經知道。但後來再讀Justin Vernon的訪問,才知道「Perth」原來是已故演員、《斷背山》男主角Heath Ledger的家鄉,Justin特意寫一首歌送給這位好友,難怪〈Perth〉會如此有電影配樂的效果。知道歌曲的背景後,這首歌在我腦海中便有更具體的影像了。另外值得一提,看似是一般油畫的唱片封面,其實另有乾坤。


工作幾個月後,忽然想起我很久沒有探望那唱片店的店主,於是特意一去。幾個月不見,唱片店經營得更差,老闆也沒精打彩。他跟我分享了很多經營大計,問我意見如何,我聽得點點頭,卻無從幫忙。他知道我愛莫能助,便轉換其他話題,他說:「你差不多兩個月沒有上來了,我記得你對上一次光臨,買了Bon Iver的唱片。」

他說對了一半,我上次在這兒買的沒錯是Bon Iver,不過是五個月前的事。

十二月的某個早上,公司突然派我到英國工幹一星期,起飛的時間是當晚。突如期來的行程,加上缺乏外遊經驗,打亂了我的思維,作為一位程式員,這個時候我最需要的是一個reset鍵。不過這個鍵在我忙碌收拾行裝的一整天中也沒有準備好,往機場的途中,又想起了一首歌:

獨自徘徊在北方小鎮 / 是該離開的時候 / 走走停停 / 停停走走 / 行李有一點提不動 / 偶爾也有好心人士幫忙 / 問我要往那裡走 / 我笑了一笑 / 我真的get lost / Not knowing where to reach my goal 
這Britain的天氣 / 有時風有時雨 / 我不知道太陽在那裡 / 這Britain的天氣 / 是否像你 / 總是這麼的捉摸不定 / 叫人理不出一點頭緒

又是陳冠蒨。〈你若是愛我請你說出口〉是我繼〈欲言又止〉之後,第二首聽的陳冠蒨,事實上她的歌我就只熟悉這兩首,但兩首歌先後在我兩次出埠前盤旋腦海,實在太巧合了。原來我的reset鍵就是這首歌,我跟著音樂一路唱一路rap,竟然能一字不漏,證明這首歌真的捕捉到我的脈搏。一聽到陳冠蒨,便會想起Bon Iver,似乎兩者在我心中已經被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此時《Bon Iver》已經由一張感動人心的唱片,變成一張準備橫掃各音樂雜誌年終結算的霸主。

到了機場,我想起半年前的台北之旅完結後,我打算年末一個人再到台北旅行,其實重點不是台北,也不是旅行,而是一個人。這個計劃最後不知不覺被擱置了,但現在卻因為工作而可以出埠,還要是英國,還要是一個人。此時我的思維已重設好,這是讓我外出學習、好好工作、改變自己的機會。飛機上的視聽娛樂很多,當中竟然有整張《Bon Iver》可以聽,我決定要聽這唱片,不過我當然聽自己手機裏那份mp3,〈Perth〉、〈Towers〉、〈Calgary〉、〈Beth/Rest〉依然是專輯中無懈可撃的作品。我以為聽了這些歌無數次的我會對他們感到麻目,但當我知道十二小時後,我將會有以前從未試過的體驗,眼睛便不自覺紅了。

《Bon Iver》這半年內一路陪我忘掉過去,迎接未來,已經發揮了他最大的力量。樹根從泥土中拔起,卻依然能夠茁壯成長,是Justin Vernon為所有聽眾帶來的奇蹟。

2011年12月22日

2011年我最喜愛的男歌手


銅獎
The Weeknd
("House of Balloons", "Thursday")

The Weeknd對我的影響力在於,經過了2011年,我最常串錯的一個詞彙是「weekend」。而更糟糕的是,我發現這位原名為Abel Tesfaye的男歌手原來只是21歲,年紀比我還小,現在已經是90後的世界。

Abel在短短一年內以一首又一首作品征服樂壇。〈What You Need〉的迷幻「女聲」、〈House Of Balloons〉的群體派對、〈Wicked Games〉的苦情連憐、〈The Morning〉的懷舊情調、〈The Birds〉的豪邁奔放、〈Life Of The Party〉的工業制式,到最近期的〈Initiation〉大玩頹廢之音,The Weeknd每首歌都在向大眾展示出過去人們沒有好好把玩的R&B形式,每首歌都旨在製造驚喜。

三月的《House of Balloons》固然平地一聲雷,即使八月的《Thursday》沒有為The Weeknd帶來很大的提昇,仍不失為一張好唱片。執筆之際,傳聞中的《Echoes of Silence》還未推出,但〈Initiation〉之驚艷,都足以使我期待著它來年能否撼動樂壇。只是今年一連串猛作不斷送上,歌者的創作力會否已經用盡,最後無以為繼,才是值得關心的問題。

或者我不應多慮,因為我相信他。

Initiation
Wicked Games
The Birds (Part I)
The Morning




銀獎
Frank Ocean
("nostalgia, ULTRA.")

當我在GQ的「Men of the Year 2011」專題中,找到Frank Ocean的名字,才驚覺這位OFWGKTA唯一的歌手,原來已經悄悄起踏進潮流的尖端。回想年初,當mixtape《nostalgia, ULTRA.》剛推出時,Frank Ocean還是位無人問津的黑人。

《nostalgia, ULTRA.》沒有石破天驚的音樂元素,只是把90年代R. Kelly、Usher最性感誘人的R&B節奏帶回來,每首歌也讓你的身體隨之微晃,做一張正正常常、好歌滿載的唱片。Frank Ocean的演繹好得沒話可說,唱全新作品固然有自己一套風格,唱舊曲新詞也能征服原作,將之轉化成自己的新作。Eagles的〈Hotel California〉、Coldplay的〈Strawberry Swing〉,由Frank Ocean唱出,無論甚麼時候聽都是十分討喜。

雖然最後《nostalgia, ULTRA.》推出成實銷唱片的計劃被擱置了,但Frank Ocean這一年所得的坊間網絡宣傳已經比大公司推出唱片更加奏效,成本與收益比率更勝同門師兄Tyler the Creator。別忘記,Frank Ocean其實還未正式推出唱片呢。早前看到「BBC Sound of 2012」有Frank Ocean的名字,感覺怪怪的,因為這位2012年「新人」已經在2011年拿到這裏的男歌手銀獎了。

Novacane
Songs For Women
Strawberry Swing
Thinking About You




金獎
Drake
("Take Care")

「The square root of 69 is 8 something, right?」

只能說2011年我把所有愛都投放到這男人身上了,年頭到年尾也在等他的新碟,一有新歌便會急不及待試聽,一聽就是幾十次。縱使年中有不少男歌手也推出很出色的作品,但最後還是沒有Drake一出手那麼讓人讚嘆,Young Money真的簽到好東西。

雖然這年的Drake欠缺必殺單曲,但現階段的他最重要的是以完整性高的唱片確立自己的地位。《Take Care》沒有令人失望,Drake不但將上張唱片《Thank Me Later》的柔情延續,還將新一代最突出的聲音都收歸其中,The Weeknd、Jamie xx、T-Minus各有不同風格,卻與Drake同樣匹配。較有經驗的Boi-1da、身經百戰的Just Blaze也交出最好的節奏。當然不得不提最大的功臣,Noah "40" Shebib,沒有他做軍師,Drake恐怕只是個聲大大沒貨賣的帥哥兒。

而我也要說,沒有Drake一整年不停釣我胃口,把《Take Care》的推出日期一次又一次延遲,令我對唱片愈來愈期待,我的2011年恐怕會很難捱。

「That the real is on a rise」, 這位加拿大男孩登基了,且看他未來能否守住皇位。

Headlines
Marvin's Room
Lord Knows
Do It Wrong

2011年12月20日

2011年我最喜愛的女歌手


銅獎
PJ Harvey
("Let England Shake")

拿下了生涯的第二個Mercury Prize後,PJ Harvey在2011年下半年就進入了無敵之勢,年尾更橫掃多個榜單的前列位置,希望Jessie J現在認識PJ Harvey吧。「反戰」是《Let England Shake》打正旗號要宣揚的訊息,於是喜愛這唱片的人會拿著這點大肆讚揚。

但此主題也很容易讓歌者創作時過於渲染悲情,令唱片難以消化。幾年前M.I.A.會以洗腦舞曲將此概念植入聽眾腦海,而PJ Harvey便以調子輕快、近似民謠的音樂將這嚴肅話題表達出來。結果《Let England Shake》除了深刻道出戰爭殘酷,在一片悠揚聲中,也令唱片超脫了「人亡」的哀痛,進而探討已死去的人,是否已脫離了塵世苦難,繼而安撫在世的人不要太悲傷。你可以說這是中國人的阿Q精神,自我沉溺而無視外間因素,但除了這樣,還可以做甚麼呢?

也許因為大家的聲音也古怪,以往我總把PJ Harvey和Bjork歸納為同一類歌手,然後狠狠地把PJ Harvey貶為次等的Bjork。聽完《Let England Shake》,我才知道自己多年來也誤解了這位女歌手。幸好2012年末日來臨之前,我還有一年時間重新認識她。

Let England Shake
The Colour Of The Earth
All And Everyone
The Last Living Rose




銀獎
St. Vincent
("Strange Mercy")

PJ Harvey用悠揚的音樂沖淡了戰鬥的殘酷,令《Let England Shake》不致過份沉重。

St. Vincent也採取同樣手法,《Strange Mercy》以聽似風情萬種的音樂包裝著中年女人的煩惱。聽《Strange Mercy》的歌,就像麥太在床邊跟麥兜說的那些故事:「從前有個人唔孝順父母......第二日,佢死左!」悅耳的聲音中訴說著嚇人的故事。

當然這些故事比麥太說的要複雜千萬倍。〈Cruel〉這首八十年代的Disco作,中段有最爽勁的結他solo,歌詞卻是家庭主婦對於自己的工作不受家人尊敬的抱怨。〈Surgeon〉開首瑰麗堂皇,但其中一句「best finest surgeon, come cut me open」其實取至瑪麗蓮夢露的自傳,以這位傳奇女星的名句訴說現今社會只要求女性以外表和性愛取悅別人,頃刻把氣氛大大扭轉,而最後的一段音樂就是整個體制的崩壞。

每首歌也大致跟隨這個模式,先平平地講一個故事,當要表達自己意見時,便以誇張的音樂轉折捕捉大家的注意力。縱使作為男性,我未必完全認同Annie Clark所表達的女性觀點,但至少她用音樂說服了我,這就是手法。

Surgeon (Live)
Year of the Tiger
Strange Mercy
Champagne Year




金獎
Lykke Li
("Wounded Rhymes")

這年很令我高興的,是不少以前不欣賞的歌手,在今年都推出了令我喜歡的唱片,瑞典女歌手Lykke Li是其中一位。

《Wounded Rhymes》像是一間滿載女性陰暗的房間,只有一扇小小的窗口,若然你想知道房內藏著甚麼,便要把頭從窗口伸進去,不能猛力地硬闖,一定要慢慢來。起初它會以〈Youth Knows No Pain〉強力掙扎,不讓你的頭進來。但糾纏一會後,來到〈Love Out of Lust〉,你便發覺這房間並不如想像中難入,對你的進入,它其實欲拒還迎。窗口會隨時勢擴大收縮,亦因而使你進退兩難,卡在中間動彈不能。〈Get Some〉、〈Rich Kid Blues〉是第一個高潮,讓你看盡房間內一切的黑白灰;〈Sadness Is A Blessing〉表示了它不想你離開,〈Jerome〉是壓軸的高潮,盡情地挖空房間內的東西吧!

由於之前《Youth Novels》令我對Lykke Li的印象本來並不好,間接讓我初次聽《Wounded Rhymes》時也不太欣賞。直至有一天我逛二手唱片行,遇上一位來港工幹的英國樂迷猛力向我推介Lykke Li,我才放下偏見去聽。這位樂迷已回到英倫,而我執筆之際,就身在英國工幹,期間在某唱片行中,介紹別人聽Depeche Mode。

其實《Wounded Rhymes》也頗有Depeche Mode 80年代中期的風範啊。

Get Some
I Follow Rivers
Love Out of Lust
I Know Places

2011年12月15日

2011年我最喜愛的樂隊


銅獎
Shabazz Palaces
("Black Up")

我原先以為Shabazz Palaces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名字,直至近日要籌備這個榜單時,才發覺原來我去年已下載過他們2010年的單曲〈32 Leaves Dipped in Blackness Making Clouds Forming Altered Carbon〉,很長很霸氣的歌名。

再細查兩位成員的資料,更發覺原來rapper Palaceer Lazaro曾在90年代組過Jazz-rap組合Digable Planets,我也聽過他們一、兩首歌。難怪當我聽《Black Up》時,就有一種久違而不知名的親切感,很快便愛上。而Shabazz Palaces的另一位成員Tendai Maraire,是非洲Mbira樂手Dumisani Maraire的兒子,所受的薰陶當然是非洲部落色彩。兩位成員一結合,便令Shabazz Palaces的音樂既有Jazz rap的斯文,也有濃厚的民族味道。

或者你不想理會太多樂隊的背景,那就直接聽歌吧。饒舌方面,當然是Palaceer最拿手的Jazz rap,Q-Tip的口甜舌滑相信也是從Palaceer那兒學回來的。製作上《Black Up》有點像去年Flying Lotus《Cosmogramma》有點冰冷、也有點浪漫。大部份時間他們都是優雅的,吃了一兩顆藥丸就成為迷幻電子,失控時更會有gangstar節拍。其實都是90年代的東西,但Shabazz Palaces卻包裝得十分新潮,本年度Hip-Hop驚喜之作在此。

An Echo From The Hosts That Profess Infinitum
Are you... Can you... Were you? (Felt)
Full performance (Live at KEXP)
Black Up (Full album)




銀獎
Stateless
("Matilda")

看Stateless主音Chris James近期接受的訪問,原來他現在已沒有重聽《Matilda》,因為他習慣不會再聽已出碟的作品。

而為何養成這個習慣,我猜想是他不希望被舊作影響了他寫新歌的意念吧。《Matilda》從製作上無可挑剔,甚麼風格也有點,但整體氣氛一致,而且還做得很細緻,編得豐富不累贅。〈Ariel〉、〈I'm On Fire〉、〈Miles to Go〉也是我這年不停在聽的金曲。《Matilda》除了力證Stateless創作力旺盛,也出於Chris James對自己聲演的信心,他既能唱出深厚的感情,也可唱到性感的騷味,唱甚麼也好聽。

當一張唱片包含太多不同元素,便很容易會令唱片焦點模糊,Girls的《Father, Son, Holy Ghost》就敗在這個原因。《Matilda》同樣貪心,玩很多東西,平均性卻好得多。這種好很容易會被視為雕蟲小技,很容易會被忽略,我年初也差點將Stateless歸納為沒有方向的樂隊,但近日反覆地聽隨唱片附贈的純音樂版本,逐首幻想當中意境,才體會到《Matilda》中歌與歌反差之大,確非人人也能融和在一起,Stateless將所有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都一舉放進《Matilda》裏。最後我便折服了。

雖然難免要敗給神級的對手,但Stateless這一仗,絕對贏盡了我的掌聲。

Ariel
Miles To Go
Song For the Outsider
Assassinations




金獎
Bon Iver
("Bon Iver")

這兩年也有一支大大拋離所有對手的樂團,去年是The National,今年是Bon Iver。相較The National每位成員都角色鮮明,Bon Iver的魅力大都集中在樂團主腦Justin Vernon身上──是否叫Justin的人在樂壇都比較吃得開?你不會不認識萬人迷Justin Timberlake,更不可能不認識萬能key Justin Bieber。

至於Justin Vernon,魅力源於他粗獷的外表與細膩的聲線所產生的對比。專輯《Bon Iver》全是美得令人心碎的民謠,都是受傷男人的自白,還未細味歌詞,便已經感受到那份悸動。但甚樣的人才唱得出受傷的感覺呢?太帥的唱起來沒有說服力、太醜的唱出來也難以吸引人,只有讓Justin Vernon這種四肢發達、相貌平平的人來唱,大家才會有「我也遭遇過這些經歷」的共鳴。

可以肯定隨著Bon Iver走紅,Justin Vernon心境比以前開朗,《Bon Iver》所捕捉的美境都難以在樂隊往後的專輯重現,所以做聽眾的,一定要好好珍惜〈Perth〉、〈Calgary〉、〈Towers〉曾讓你流過的眼淚。

Towers
Holocene
Beth/Rest
Fall Creek Boys Choir (with James Blake)

2011年12月12日

2011年我最喜愛的新人


銅獎
J. Cole
("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

不是踢足球的祖高爾,這裡的J. Cole是位rapper。其實說J. Cole是「新人」好像有點不符事實,他早就發過許多mixtape和單曲,經驗純熟,粉絲極多。不過始終《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是他第一張真正的專輯,所以他確實是位新人。

J. Cole外表高大有型,加上派台歌如〈Work Out〉、〈Can't Get Enough〉都是非常市場眼的作品,很容易會被歸納為沒有實力的rapper。但事實上《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主調偏冷,有點90年代的影子,演繹沉實,更重要的,是碟中絕大部分歌曲也是J. Cole監製的,年紀輕輕,便有一手包辦唱片大小事項的能力,光是這點已讓他的起步點比其他只靠唱片公司「打造」的新人高很多。

如果你之前被他的派台作誤導了,聽〈Sideline Story〉和〈Breakdown〉吧,你會對他改觀。再聽沒有入碟的〈Who Dat〉,你便會認為J. Cole簽進了Roc Nation,是Jay-Z的福份。

Lost Ones
Dollar And A Dream III
Sideline Story
Who Dat




銀獎
Anna Calvi
("Anna Calvi")

稱讚Anna Calvi的音樂人,或是被拿來與Anna Calvi比較的音樂人,大都是很老資格的前輩,Brian Eno將她譽為「 The best thing since Patti Smith」,已經是個天大的榮耀,如果說她是「新一代Jeff Buckley」,更超越了男女兩性天生已成的界限。

Anna Calvi玩的是復古搖滾,彈得一手好結他,吸收了50年代那種華麗而粗糙的美感,每首歌都氣勢如虹,即使是較靜的作品,也有一般深不可測的能量。不要以為她的處女大碟《Anna Calvi》會很難消化,因為她的歌曲結構很清晰,不會跟你玩撲朔迷離。但曲再強,還不夠她的唱腔頑強,你難以想像Anna Calvi這位金髮美女,唱起某些歌來竟極有男子氣概,強悍得如已故的Jeff Buckley。

欣賞Anna Calvi的音樂,一定要把自己的性別、所屬的年代都忘記,否則當聽到〈Suzanne & I〉、〈Desire〉、〈No More Words〉這些歌的時候,會感到渾身不自在。

Suzanne and I
Blackout
Desire (Live in Mercury Prize)
No More Words




金獎
Nicolas Jaar
("Space Is Only Noise")

年青才俊,是我用對智利電音人Nicolas Jaar最佳的形容詞。事實上我替他整年的聲勢也被James Blake壓著感到很不值,明明Nicolas的音樂變化較多,外表又討好一點,為何會輸給James Blake?

要具體描述Nicolas Jaar的音樂並不容易,至少任何形容詞也不能確實道出Nicolas所玩的東西。說Nicolas的音樂很沉實並不貼切,至少聽完〈Space Is Only Noise If You Can See〉、〈Too Many Kids Finding Rain In The Dust〉,你的神智不會很清晰。說Nicolas的音樂很靜態也不對,至少聽完〈Keep Me There〉、〈Problems With The Sun〉,你用來控制滑鼠的幾根手指會在擺動。

不過至少有一樣東西我很贊同:《Space In Only Noise》是張很適合在睡前聆聽的專輯。他的催眠力是一首一首、有計劃地進行的,既能令聽者集中力漸漸下降,又不會忘記聆聽過的細節,當最後一首歌播完了,就是大家熟睡之時。而EP《Don't Break My Love》,也延續了這種魔力。

Keep Me There
Problems With the Sun
Space Is Only Noise If You Can See
Don't Break My Love

2011年12月9日

2011年我最喜愛的歌曲


第十位
Stateless feat. Shara Worden
"I'm On Fire"
(Taken from "Matilda")

原來明年這船已沉沒一百年,在人們洶湧參觀之前,我們不如先探望它吧。

其實我也不理解,當年明明是你把我搶走,但後人卻認為你是正氣的一方──不打緊,反正大家早已魂歸天國,誰對誰錯已不重要。你記得這貨倉嗎?有進口的雪茄、名貴的唱機,當然有不少名車,那時我們為了避開別人的追蹤,四處穿梭,最後我們躲到一輛車內......我們愛火早已超越一切,我忘記自己是人家的未婚妻,你也沒有因自己是窮家小子而自卑,總之,這晚,世界只有我們二人。雖然最後冰山還是把我們分開,我始終成為人妻,但我覺得這總比被別人拆散壯麗。

快要天亮了,趁太陽還沒出來,我們入土為安吧。

Music Video
Studio Session




第九位
Frank Ocean
"Swim Good"
(Taken from "nostalgia, ULTRA.")

「真可惜,一輛漂亮的BMW Orange Country就此廢了武功,送給我也好啊!」

警員從水底撈出剛才因車禍而衝進海的一輛車,橙色的車身在肇事後雖然已喪失其運輸用途,但外觀上損耗不大,任何人看到也只能慨嘆這些機會不是屬於他們的。車廂內有一名男子,一副鋼條身材,穿上筆挺的西裝,十分帥氣。不過車禍後被困在水裏逾十分鐘,相信存活的機會很低。

「有車、又帥,這麼好的男人死了真可惜!」圍觀的女途人議論紛紛。

車廂內除了男死者外,還有一把刀和一件橙色的道袍,道袍上有深紅色的污漬。警員認為有可疑,於是打開車尾箱,發覺有一具四肢被斬斷的女屍......

Music Video





第八位
Mayer Hawthorne
"The Walk"
(Taken form "How Do You Do")

一晚,與好友飯聚後駕兩座位私家車回家,途中經過一個公共汽車站,有三個人在等車──一名中年西裝男、一個快要病死的老人、及心儀的對象。載誰好呢?最後我把車匙交給西裝男,讓他把老人送往醫院,然後我可以跟心儀對象等車。

「其實車站離我家只隔兩個街口,我可以步行回去,你可以送我回家嗎?」
「當然可以──但你剛剛為甚麼要等車? 」
「剛才我跟我爺爺回家時,被一位中年西裝漢截住了,他說想考驗一下明天來見工那男生的急才。」
「就是說,那男人是我明天要見的人!那老人是你爺爺?」
「是啊......他說如果你把車匙交給他,讓他載走老人,便算成功......所以你獲取錄了!」
「那實在是太太太好了!不如你來我家坐坐?」
「好呀!」

原來面試和泡妞就是這麼簡單!




第七位
Lil B
"I Seen That Light"
(Taken from "I'm Gay")

同一輛車,我可以把它畫得生動、你可以把它唱得溫文,這就是藝術。同一幅坦克畫,我認為象徵著戰爭、你認為象徵著潮流,這也是藝術。藝術的妙處在於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詮釋也不同,所以沒有絕對的好作品與壞作品,只有合意與不合意的作品。

藝術家有沒有用心創作,只有有心欣賞的人才能看出來,因此創作者不在乎支持的人不多,支持者也不想版不明就裏的人亂加批評,令創作人無故受壓。藝術家成名的路途中,可能為了生計,或是思想上成熟了,少不免會有些妥協,亦因此傳來「變質」的疑雲。這就是考驗創作者與支持者雙方有多少信任之時。

當這些考驗通過了,雙方的曙光就會出現,不但浮現在眼前,也會烙在心中。

Album Version




第六位
Lykke Li
"Sadness Is A Blessing"
(Taken from "Wounded Rhymes")

最後,你還是沒說一句話,連人帶車衝進海裏,再也沒有回來。在你的葬禮上,我播著這首歌:

「Sadness is a blessing──我知道你離開以後,會在某個地方保佑著我。
Sadness is the pearl──我會好好珍惜你給我的祝福,如珍珠般緊握在手。
Sadness is my boyfriend──因為我知道這世上,沒有人會比你對我更好。
Oh sadness I'm your girl──所以我願意下來陪你,一輩子做你的女孩。」

Sadness is my boyfriend, oh sadness I'm your girl...

Music Video
Album Version
Live on the Moon




第五位
Tyler, the Creator
Yonkers
(Taken from "Goblin")

某女士年紀漸增,外貌不及年輕時容光煥發,想重拾青春。所有生珍海味她都嚐過了,效果還是未如理想,於是便開始尋覓比較特別的方法。

她聽說吃蟑螂有用,所以她便把家中搞得亂七八糟,讓大大小小的蟑螂寄居。到家中蟑螂有一定數量,將牠們收集在一箱子裏,然後逐一吃掉。不久,她感到很噁心,衝到廁所把牠們一一吐出,吐出來的卻是黑色的汁液。這些黑色汁液有毒,吐出來後,女士覺得自己漂亮了!

後來她知道現在流行大眼睛,所以決定有樣學樣。她到文具店買了一支黑色雙頭筆,回家後對著鏡子,打開筆蓋,朝自己眼白塗呀塗......不久,一雙閃亮的大眼睛便出來了!

最後,她還得到讓女人肌膚白如雪的方法:先搬來一張椅子,站上去,然後把麻繩圈固定在橫樑上,將頭套進去,然後用腳把椅子踢走......不久,女士終於不用再尋求美容之道了。

Music Video
Album Version




第四位
St. Vincent
"Cruel"
(Taken from "Strange Mercy")

我這可憐的女人,沒有美貌與智慧,求學期間未能釣到金龜,中五畢業後只能在便利店打工。與我同更的同事就幸運多了,一名喪妻不久的富商看中了她,很快便嫁進了豪門,不憂吃喝啊。

幾個月後,我早上把報紙上架的時候,頭版大字標題刊著一女子被丈夫坑殺,看真點......不就是我前同事嗎?原來她嫁進去後,沒有當上金絲雀,反而成了妹仔,要每天早上五時上香、六時替奶奶洗澡、七時替老爺洗腳、八時弄早餐、九時買菜、十時打掃家務......我懷疑那富商的前妻也有同樣遭遇。後來那家人對新媳婦的表現很不滿,決定要把她休掉,強行把她塞進車尾箱,送到後山活埋──聽說她被困車尾箱的時候,沿途使勁掃著電結他,以表態度!

所以女人真的要自強,不要靠男人!

Music Video
Live on Letterman




第三位
PJ Harvey
"The Words That Maketh Murder"
(Taken from "Let England Shake")

有位妙齡女子,帶著一幅畫,到聯合國位於紐約的總部,要求職員把畫掛在總部當眼處。

這幅畫以森林景象為主。茂密的樹上掛著一只只被割喉放血的雞,血汁從喉嚨慢慢滴在地上,把本來嫩綠的草都染紅。地上排著一具具瀕死或已死的牛隻,不規則地堆疊,形象有高有低的山丘,未死的牠們都在呼呼求救。隔了幾米,是個大平原,有一輛坦克車正在行駛,卻沒有理會前面原來有一大堆豬在睡覺,而豬隻也不知道死期快到。當中有一只豬說:「我龍年出世的!」而這頭豬的腦海就是一條龍,對著地上的雞和牛噴火。

What if I take my problem to the United Nation??

第二位
Bon Iver
"Calgary"
(Taken from "Bon Iver, Bon Iver")

兒子快要娶老婆,看到他這麼高興,為父的也十分安慰。想一想,我們結婚快三十年了。

但這些年來,你從沒有稱我為老公。當年的婚禮,縱使賓客祝賀說話不斷,你亦未曾露過笑容。在回卡城新居的途中,我著司機不用急送我們回家,好讓你把一切苦水吐盡。不過你沒說任何話,只是擁著我不停啜泣。往後,大家都從零開始建立關係,由不說話到開始聊幾句,然後會一同出埠旅行,比新婚時的噩局好多了,幾年後你終於為我誕下一子一女。他們會稱我爸爸、稱你媽媽,我會稱他們好孩子,你也會。可惜當我稱你「老婆」,你就靜下來了。

你可能覺得我們的婚姻不並是建立於真心,但都大家同床共枕三十年了,難道真的沒有絲毫感情嗎?兒子說希望下個月的婚禮,不但是他娶妻的時候,也是我真正娶到你的時候──聽到你喊我「老公」。

Live on Later with Jools Holland
Album Version




第一位
Girls
"Vomit"
(Taken from "Father, Son, Holy Ghost")

以前,我可以駕著紅色的1966 Ford Mustang Convertible,播著Pink Floyd的《Dark Side of the Moon》,與車上的她四處晃蕩,那些甜蜜的日子,至今還歷歷在目。

如今空蕩的車上只剩下我一人。我已盡量不去想那些事情,但思潮一來,不知從哪兒湧到頭上,制止不了,只好駕車四處尋覓你的蹤影。我只是在尋找真愛,不要讓我感到那麼驚濤駭浪,好嗎?每隔幾天就會被這氣流衝擊著,四肢總是無力,雙眼滿佈星斗,心藏快要跳出來,感覺如嘔吐般難受。若然我真的想吐,我不希望被你看見我狼狽的樣子,但我也想你看看我多麼可憐,給我一點憐憫。

I need your love... Come into my heart...

2011年11月27日

Drake《Take Care》[2011]


631,000,這是Drake新唱片《Take Care》首周於美國所得銷售數字。當Kanye West與Jay-Z兩大巨頭合作的《Watch the Throne》也只有45萬張的首周銷量,你不得不承認,現在的Hip-Hop界已是Drake的時代,想擋也擋不住。

單純說Drake是Hip-Hop其實不算最準確。在《Thank Me Later》那時,他的音樂已經不是雄糾糾的鏗鏘,而是柔情的細語,你可以說他這種取向娘娘腔,但亦須接受他的做法為這兩年嚴重倒退的Hip-Hop帶來更多出路,亦間接讓他的兄弟們有較多財源。你會反駁:「Kanye West幾年前的《808 & Heartbreak》已經在玩這陰柔風格,比Drake早了幾年!」但Kanye West只是提供了遊戲規則,並沒有教授大家技巧,連自己也玩不好,Drake卻窺探出箇中竅門,不但把遊戲玩得成功,贏了口碑,甚至把這套規則私有化,讓其他人只有跟風的份兒。

貌似奧巴馬的Drake,本身就有令人一看著迷的魅力,而音樂上的分數,就由同鄉製作人Noah "40" Shebib負責。Drake上張唱片叫大家「thank me later」,除了用以表現自己的謙遜外,有一部分亦因為Noah "40" Shebib比Drake更應該先得到大家的掌聲。你在聽《Thank Me Later》時那種想飆淚的感覺,都多得40從中作梗。讓你在Hip-Hop中看見迷霧,繼而刺激出你的淚水,就是Drake和40所施展的遊戲技巧。這次40對《Take Care》的影響力依然是眾多參與者之中最大的一人,差不多每首歌也有他參兩腳,而幾首由他獨力監製的歌曲,〈Shot For Me〉、〈Marvins Room〉及〈Doing It Wrong〉均屬於專輯中的核心作品。

開場曲〈Over My Dead Body〉以一首序幕作來說並不夠給力,唱了良久還未能入題,反而接續〈Shot For Me〉仿九十年代的R&B氣氛對Drake更為貼身,不熅不火地把聽眾的耳朵調至適合欣賞《Take Care》的水平。〈Marvins Room〉是首講述失意的Drake醉酒後打給前度哀求她回來的傷心情歌,40沒有大肆渲染悲情色彩,依然能在朦朧孤寡心跳聲中表達出無盡無奈,末段的綱琴獨奏也是妙不可言。說到妙,〈Doing It Wrong〉除了盡顯Drake的寫歌才華,邀來Stevie Wonder作口琴伴奏亦是意想不到的心痛安排,你可曾想像過銅臭味極濃的Young Money旗下竟有一位Drake能創作出這樣感性的歌曲?

40以外,《Take Care》中另一位功不可沒的監製是T-Minus。如果說40把Drake打造得柔情似水,那T-Minus就剛好相反,將最酷最帥的節奏都放到Drake身上。四首T-Munus監製的作品,有三首刻意放到專輯中段,〈Under Ground Kings〉、〈We'll Be Fine〉、〈Make Me Proud〉一首接一接首層層攀升,相當耀眼,亦避免了專輯整體偏柔而有機衍生出的沉悶感。Drake自己也嘗試監製了數首作品,雖然也有在適當的地方顯出一點心思,但感覺上沒有其他人為他製作的歌曲鮮明。

Drake真的要由衷感謝他的一班監製,因為他們都毫不吝嗇地將自己最好的都交出來。縱使Boi-1da在這兩年已鮮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一與Drake合作,還是交出了氣氛不凡的〈Headlines〉,Drake的演繹也充滿自信,大可以成為演唱會的anthem。〈Headlines〉的專輯版比派台版少了末段一分鐘的純音樂,取而代之的是Drake的獨白,竟酷似已故音樂詩人Gil Scott-Heron的年輕版本。剛巧有幸在Gil Scott-Heron離開前與他合作的Jamie xx也在《Take Care》參與了同名歌曲〈Take Care〉,把〈I'll Take Care of You〉中Gil Scott-Heron的聲音移走,交由Drake(及客串的Rihanna)重新演繹。不知Jamie是否曾在Drake錄〈Headlines〉時提點他可以仿傚Gil的唸詞方式?

較早前Drake在The Weeknd (Abel Tesfaye)的《Thursday》作客,現在反過來作主,〈Crew Love〉及〈The Ride〉都有Abel的製作。前者有Abel的偏峰,可說是意料中事,而後者反而像Soulquarians (Common、Mos Def、Erykah Badu等人) 你一言我一語而成的Neo-soul調子。一向十分有水準的Just Blaze,就繼續保持極佳的質量,獻出〈Lord Knows〉這首如Jay-Z《The Blueprint》時期的作品。

Drake五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他從小已由母親照顧,只有暑假才見到父親,因此母親亦成了他最尊敬的女人。去年《Thank Me Later》推出不久後,原先計劃好的歐洲巡迴演唱,也因為Drake要照顧患病的母親而取消,所以我相信專輯命名為《Take Care》,除了如他接受訪問時所說「希望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做一張唱片」外,同時也是獻給母親的窩心問候。事實上Drake的唱片,常常也涉及男女之間的愛,而他通常也是無奈受傷害的男人,他的每字每句總是那麼銳利,男孩子聽到會感到痛楚,女孩子聽到會憐憫這位男孩。不過網上也有人打趣說「〈Headlines〉的MV中一大堆人,全都是男人,一個女人也沒有,我肯定Drake是個gay!」

我想Drake應該也是個思想頗傳統的男人,每天辛勤工作,目的就是想照顧家中最愛的女人,不願她們捱苦。

Rating: ★★★★★

2011年11月10日

Coldplay《Mylo Xyloto》[2011]


問心無愧,第一次在小巴上聽完一遍《Mylo Xyloto》,已覺得我心中的Coldplay已經玩完,但我沒有立即把專輯打進冷宮,之後每隔一兩天還是會把專輯重聽一次,再瀏覽其他人的意見,總算盡了老粉絲的責任,也明白樂隊的變。粉絲本來沒有責任要為偶像盲目,不好聽就不浪費時間,《Mylo Xyloto》又不是差得要命,只是我在想如果沒有掛著「Coldplay」這個名牌,這批音樂到底會有多少價值?

怎樣也好,這張唱片乃屬年度最令人期待的唱片,我也計劃無論如何也要寫寫這篇聽後感。

有人說Coldplay變了質,當然,他們當年面對的,只是少年情愁,但他們今天要面對的,是EMI整盤生意,是中年老年的錢愁,這個大家也懂。不過變化可以有好有壞,上一張《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是個為商業妥協得來又不乏藝術性的示範,把向來比較平面的Coldplay打造得有立體感,這要歸功於監製Brian Eno。《Mylo Xyloto》也有少量Brian Eno參與,所以依然會有前作的點滴,但上張唱片是冷俊的,這次就來得歡樂。

幾首引子〈Mylo Xyloto〉、〈M.M.I.X.〉、〈A Hopeful Transmission〉作唱片區間的用意非常清晰,卻予人充數的感覺,不如把他們連在相關歌曲的前端後端更好。〈Hurts Like Heaven〉歡愉得有點嚇人,要賣唱片要大眾化,也用不著要裝小丑吧,可以有點型格嗎?〈Charlie Brown〉前段也不錯,但後段突然傳來一段「All the boys, all the girls, all the madness in the world...」太刻意營造一首新anthem,如果是演唱會的話,這個安排是可以的,但絕非在唱片中。主打歌〈Every Teardrop Is A Waterfall〉也太刻意想搞氣氛,但實質卻嗨不起,反而不及簡單直接的〈Major Minus〉有力。

其實苦心經營某種感覺並無不可,〈Paradise〉、〈Up With The Birds〉的溫婉就做得比〈Every Teardrop Is A Waterfall〉成功多,Coldplay以後的唱片應該要走這種路線。〈U.F.O.〉和〈Up In Flames〉就接近早期的Coldplay,如果能夠把編曲做得再acoustic一點,突出旋律,效果或許會更好。最多人談論的一定是Rihanna跨刀的〈Princess of China〉,起初我對Rihanna的加入十分反感,但此曲卻意外地成為《Mylo Xyloto》少有的亮點,Chris和Rhianna二人唱得竟然有11年前Robbie Williams和Kylie Minogue〈Kids〉的影子,徹底地流行化、舞池化,成為《Mylo Xyloto》中形象最鮮明的歌曲。

我病態的思想,總希望Coldplay能夠有一張滑鐵盧專輯,失去主流的支持,讓樂隊能反思一下自己的音樂所走的方向,做回初出道的感覺,反正他們的銷量少一半,依然是現今全球最會賣唱片的單位。岔題,我對Pitchfork評《Mylo Xyloto》7.0分感到十分失望,按Pitchfork的性格和對Coldplay的取態,這唱片應該只值3.5分。

Rating: ★

2011年10月25日

Björk《Biophilia》[2011]


幾個月前當我知道Björk的《Biophilia》會以app形式發行,我立即拿出iPod Touch登上iTunes下載,可惜我的iPod Touch版本太舊未能安裝。後來家中有iPad2,我再安裝一次......原來除了那些要付費下載的新歌外,這個免費的app並沒有別的東西可玩。

新科技新潮流我玩不起,最後我還是要靠CD來欣賞Björk的新專輯。想起Radiohead 2007年的《In Rainbows》可以讓網友自選價錢下載、2011年的《The King of Limbs》又玩突如期來,同屬神級的Björk以傳統媒體外的方式發行唱片,也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即使發行的形式如何創新,大家的目的還是想聽新歌。當Radiohead的《The King of Limbs》乏善可陳,Björk的《Biophilia》依然是充滿誠意之作。

作為一位活躍樂壇近二十載的音樂人,Björk的新作無可避免會有著不少前作的影子,畢竟她甚麼形態的音樂也玩過,從一個極端,到另一極端,也有Björk的足跡。上張《Volta》集百家大成,理應站在不敗之地,吸引到最廣的聽眾層,可惜大家似乎不太接受面面俱到的Björk,反而更愛她不按理出牌。《Biophilia》並不特別創新,甚至可說是似曾相識,聽的途中,你腦海不時會彈出一句「這橋段好像她在一首舊歌出現過!」不過只要次序上稍稍調配、再作一些改動,老點子也可以玩出新意。

比方說清脆的〈Moon〉,其實早在《Post》唱片末〈Cover Me〉已玩過類似的東西,在《Biophilia》卻成為簡潔的開首,是Björk唱片絕無僅有的安排。將〈Thunderbolt〉及〈Dark Matter〉的電子音效拔掉,聽其混音與人聲層次,放到以acapella作賣點的《Medulla》相信也不覺突兀。〈Cosmogony〉就吸收了《Vespertine》後半段的ambient氣息。

〈Sacrifice〉並不太Björk,但銅管敲擊就向Depeche Mode《Some Great Reward》時期取了經。而〈Crystalline〉後段機關槍掃射音效就像極了M.I.A.那些政治色彩濃厚的絕核作品,當然也多得Björk作出戲劇性的安排,前後兩段的反差教人回味無窮。而說到戲劇性,〈Hollow〉就充滿懸疑電影感,Björk唯一一部電影《Dancer In the Dark》也沒有這種感覺,算是專輯中較新的部分。

音樂大都是從舊的改良,專輯概念則圍繞自然界事物,內容看歌名也可略知一二。編曲也盡量做到與主題配合,這個野心實在不小。〈Moon〉的豎琴便成功勾劃出夜色中,月光含羞掩面的景致。看,八月十五,嫦娥就在天上!〈Virus〉乍聽甜美如蜜,原來關於細胞與病菌的故事,再引申竟然是由Brian Eno推廣的新派Generative music。

如果你以前沒有接觸過,而現在打算開始聽Björk的音樂,《Biophilia》絕不是好選擇,始終她的聲音不是人人也接受的一類,唱片也沒打算製作一些較易入口的作品。但對Björk的舊作已有認識的人,聽《Biophilia》應該會感到相當有親切感,甚至會是她這十年內最值得令人翻聽再翻聽的Björk專輯。建議買特別版,收錄了雷霆萬轟的單曲〈Náttúra〉,及專輯其中兩曲的修改版本,比原版更精彩。

Rating: ★★★

2011年10月15日

Feist《Metals》[2011]


原來《The Reminder》已是四年前的事,但四年來Feist一直也在不同的唱片中亮相,又有巡迴演唱,年初dubstep新貴James Blake翻唱了她的舊作〈The Limit to Your Love〉,所以感覺上她一直也活躍於樂壇,從來沒有淡出過。四年前她的〈1234〉因成了iPod nano的廣告歌而登上Billboard單曲榜,同時讓歌者成了入屋的名字,現在此產品的始作俑者Steve Jobs都仙遊了,Feist也推出了久違的新唱片《Metals》。

PROSPECTS     HYMN     YESES     METTLE     METALS     CONCRETE

這是新唱片內頁某一行的數個單詞,當中「METALS」,也就是專輯名稱,用上明顯的顏色。我想Feist希望以這幾個詞兒,來概括新專輯的取向吧。《Metals》並沒有《The Reminder》甜美可人的流行曲,調性沉穩了,這反映出歌者年齡增長、心態上的成熟。如〈The Bad In Each Other〉,Feist一貫的冷冽結他浸淫汪洋中,再由鼓點撃出千重浪,作為唱片的開場曲,足以點明新舊作的分野、歌者的野心。〈A Commotion〉亦充滿Feist罕有的嘈雜,層次豐富,是唱片中最特別的作品之一。

即使是接近舊作的downbeat歌曲,也不難辨別出不同之處。〈Caught a Long Wind〉貫穿著弦樂,Feist的聲音也拉得比平時緊一點。本來以為平平無奇的〈Anti-Pioneer〉,中後期忽然來了一節很有World music宏大結構的橋段,這小小暗湧亦巧妙地為上面幾個單詞作出最好的解釋。真的要聽最近似以前風格的作品,只好聽〈How Come You Never Go There〉和〈The Circle Married the Line〉。

專輯名稱「metals」不代表Feist走進了重金屬音樂的世界,唱片整體感覺依然是淡淡的,不過她確實表現出較以前硬朗的一面,編曲重型了,Feist的唱腔厚實了,輕盈的成份也少了。同樣也是yelling,〈Undiscovered First〉是實實在在地叫,而非前作〈I Feel It All〉般輕輕帶過。《Metals》的恬淡雖未至於悲傷春秋,但弦樂的運用卻讓人覺得Feist還有很多想說的話未說,卻欲言又止。就如〈Bittersweet Melodies〉,唱來唱去,到底是甚麼旋律、甚麼回憶,就只有Feist才明白,即使她已唱出「Can't go back, I can't go on」。

Feist,繼續穩座她的新一代女神寶座。

Rating: ★★★★

2011年10月2日

J. Cole《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2011]


回到2000年代初,Jay-Z和Eminem一黑一白,有最暢銷、最受好評的唱片,也是唱片公司老闆,簽來一位又一位大紅人,成為Hip-Hop界兩大地主,後來二人差不多同期「退休」、同期復出,樂迷反應依然熱烈,但音樂亦同時倒退。大家近年都專注做老闆,Jay-Z的Roc Nation、Eminem的Shady Records,在幕後賺大錢。至於幕前,就分別由J. Cole和Yelawolf來接棒,都是一黑一白,今年終於推出第一張錄音室專輯。

有大老闆支持,幾年來不斷有佳作吊樂迷的胃,再加上今年主流Hip-Hop一池死水,J. Cole的處男唱片《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可算是今年Hip-Hop界千呼萬喚之作。如果有聽過他的舊作,如〈Simba〉、〈Won't Be Long〉,按其風格,應該不難理解他為何會簽Jay-Z的公司。這些歌已是去年的事,新唱片做的又有少許不同,既有比Jay-Z 90年代中再早一點,90年代初De La Soul和Common的Jazz Rap風韻,也有一些吸納年輕樂迷的電子Hip-Hop。更可喜的是碟中絕大部分歌曲也由J. Cole本人監製,才華橫溢。

風格雖雜,但《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的歌做得頗統一,都是中慢版的作品,用的節奏很平穩,一碟聽來非常流暢,放諸今年Hip-Hop實屬可貴。只是這些安排也令J. Cole壓韻也要因應配合,不如早期般有氣焰,如果他欲向主流,就不夠花俏;欲走地下,則欠了點鋒利,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有雙線發展的能力,可以在兩者之間取得平均。

主題「Cole World」,既可解讀成他的世界,也可看作冰凍的世界,合併來看更有剖白內心灰冷之意;副題「The Sideline Story」,則來自籃球比賽中,未能納入正選的球員。如何詮釋J. Cole的意思?來個方便,就拿點題作〈Sideline Story〉看看。
I put my heart and soul in this game, I'm feelin' drained, unappreciated, un-alleviated. Tired of coming up short, fuck abbreviated, want my whole name spelled out, my own pain spilled out...
...The coach ain't help out, so I call my own shots.
J. Cole道出自己希望聽眾能欣賞他的誠意,希望「whole name spelled out」,並指如果教練不派他上場 (意指懷才不遇),他會靠自己雙手贏取人們的掌聲。
Back when Martin King had a thing for Coretta, wonder if she seen all the dreams he was dreaming, did she have a clue of all the schemes he was schemin'? Still loved him just enough to put up with the cheatin', Months go by and only see him for a weekend?
I say a prayer, hope my girl ain't leaving. We all got angels, we all got demons. As you fall through the club, bad bitches down to do all the above.
成名了的J. Cole,常與愛人分離,他擔心她會離他而去,也擔心自己會受不住外間的誘惑,傷了她的心。
Up in 1st class, laugh even though it's not funny, see a white man wonder how the fuck I got money. While he sit at coach, hate to see me walk past them. Young black pants sag, headphones blasting. Know what he asking?
"how did he manage? With all the cards against him, he used them to his advantage!"
以前的J. Cole很窮,受盡白眼,如今他賺到錢,可以坐頭等,讓當初看不起他的人大吃一驚。也許是以前捱窮的生活,讓J. Cole立志要出人頭地,但同時也擔心成名的生活會令他腐化。
I made it to the Roc, even though they tried to box me out. I got the key to the game, they tried to lock me out. But w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is this is all plan, It’s a bigger picture and you can’t Photoshop me out. Some nigga ask me why Jay never shout me out, like I’m supposed to give a fuck. 
這段關於J. Cole加入了Jay-Z的Roc Nation後所受的排擠。有人阻止他進入rap的領域、有人想把他踢走、有人想抹黑他的形象。不過他對這些阻力並不害怕,即使老闆Jay-Z沒有大力為他造勢,他也會做好本份。

類似的奮鬥故事其實也看過不少,在爵士樂編曲下,J. Cole這個自述ghetto得來又帶點優雅。看到他對自己的實力也頗有信心,但價值觀亦是自己給予自己的,相比一般rapper會吹噓自己的實力,J. Cole就多了幾分謙虛。偶爾也會有些歌曲挖苦別人實力不足,如〈Cole World〉,也會在〈Can't Get Enough〉、〈In the Morning〉講男女關係。

讀了歌詞一遍,「Cole World」這主題似乎傾向於第一個解釋。雖然《Cole World: The Sideline Story》的音樂和演繹所帶的情緒並不讓人感到正面,尤其去到唱片後段,就只有低迴的聲音。Beat尚不錯,但歌詞上就未能配合,講的事物不夠深刻,只有碟末〈Breakdown〉講父母的故事才有「啊,這是J. Cole」的感覺。

其實我聽歌一向注重曲多於詞,這唱片的製作頗有驚喜,我已經十分滿意,而為何這次特意挑歌詞來評,是因為唱片公司在推廣上居然把J. Cole定位為B.o.B.一類,派上台的〈Can't Get Enough〉和〈Work Out〉,前者是極少數不是自己監製的作品,後者爛得離譜,完全無法突顯出J. Cole的優點。如果連詞也不夠特別,人們就會將他歸類為商業爛rapper,幾年後,又會被一堆「同類」的新人蓋過,成為在水中央的爛舟。

你看,Lupe Fiasco已經壯烈犧牲了。

Rating: ★★★

2011年8月31日

The Weeknd《Thursday》[2011]


將The Weeknd和Frank Ocean放到秤上,量度我愛哪位多些,我只能抱歉地說今天儀器壞了,未能提供答案。當Frank Ocean忙著為眾黑人巨星Beyonce、Jay-Z、Kanye West寫歌之際,The Weeknd已經將他第二張mixtape《Thursday》端到網上供大眾饗用,廷續他的獨特聲音。

半年前的《House of Balloons》驚艷過後,有一位歌手也同時因為風格類近而多了討論度,這人就是Drake。Drake一年前已經得到不俗的商業成功,一直也保持著曝光率,而The Weeknd是樂壇新貴,實力備受肯定,如此一比,不知到底是誰較受惠。碰巧《Thursday》有一首〈The Zone〉邀來了Drake客串,原先期待他們的「合唱」效果如何,但Drake竟然到末段才出現,更意外的是他在此曲的rap比自己的作品還要好,看來Drake選擇走飄逸路線是正確的,不知十月到The Weeknd作客,表現又會如何?

《Thursday》比《House of Balloons》多了激情的部分。〈Life Of The Party〉層次豐富,Synth-pop曲式、工業式敲擊、糖衣的人聲編排,之前沒聽過的The Weeknd都在這曲找到。〈The Birds Part 1〉在澎湃的編曲下,The Weeknd也唱得份外豪邁,而最後一段空心結他更是神來之筆,是歌者功架的表現。同是空心結他,在〈Rolling Stone〉就成了主菜,如此簡約的The Weeknd也屬新鮮,結尾手多來幾下電音效果倒是司空見慣。

從唱片封套的色彩,以至歌曲的編排,相信The Weeknd希望在《Thursday》注入較多跳舞元素。變化是有的,也不難聽得出,但與《House of Balloons》相似的地方也不少,而受著先入為主的影響,這些類似的片段又顯得不如舊作。《Thursday》依然是一張佳作,在我心中卻未能夠為他帶來特別的提升,一是取向問題、二是與前作時間相距問題。前者要看聽者的接受程度,後者卻是歌者可以控制的。

Rating: ★★★

2011年8月28日

Lil B《I'm Gay (I'm Happy)》[2011]


Wordplay是好MC應有的技巧,沒有把玩文字的能力,便不能以最精煉的字句將周遭事刻劃入微。加州rapper Lil B新唱片以《I'm Gay》為題,隨即惹來不少批評甚至恐嚇,即使他已解釋「I'm Gay」=「I'm Happy」,也無補於事。專家也說「(用字)要留意潮流,不要頑固」,我深表同意。

說到Lil B這位rapper,他的產量極為豐富,由2009年出道至今已出版了五張唱片,歌曲水準十分參差,網民對他的評價走向兩極。不諱言我年初開始接觸Lil B的音樂,到現在也沒有耐性聽完他一半的作品。更諷刺的是,這位自稱「The BasedGod」的Lil B,歌曲愈爛,點擊率就愈高,反之亦然。這種負面人氣,對歌手來說並非好事。

以前Lil B的爛歌除了詞爛,編曲更是爛中之爛,連商業Hip-Hop那些裝酷的空洞節拍也欠奉,至少我想扮型跟人家說「我聽Hip-Hop」也不會聽他。今次《I'm Gay》明顯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用了很多編曲優美的sample,聽完不但會令聽眾對Lil B的音樂品味另眼相看,也令人很有興趣聽回原曲。當中大家最熟悉的必定是sample了久石讓〈One Summer's Day〉(《千與千尋》)的〈Gon Be Okay〉,另外〈The Wilderness〉也用了80年代日本女星岡田有希子的〈Futari Dake No Ceremony〉。當年寫歌的人只是專注做好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東西,多年後,Hip-Hop便為這些歌帶來更豐富的意思,廷續歌曲的生命力,這是Hip-Hop音樂其中一種魅力。〈I Seen That Light〉就很接近早期的Kanye West,Kanye放棄了的soulful Hip-Hop,被Lil B以sample Eric Benet的〈Lost In Time〉學回了。

演繹上,Lil B向來也有一定水準,這次他的表現更加成熟,連偶爾的浮躁也聽不到。一開始也沒有為意他這種提升源自哪裡,至聽到〈My Last Chance〉,答案才浮現出來──Common。聽這首歌Lil B壓的每一句flow,句末拉緊再放鬆,都有著Common《Like Water For Chocolate》時期的影子,。當然Lil B的還是壓得尖銳一些,這種綿中裹針的演繹大可成為Lil B的特色,尤其現在Hip-Hop界青黃不接,傳統的不停流失,新派又未成氣候。

《I'm Gay》證實了Lil B其實有能力做好聽有意思的作品,只是他以往不做。如果以後他也保持同樣水準,那大家不妨忘記他以前的作品,當他的Discography由2011年開始。我有幸在Lil B轉好的時候才認識他,沒有親身經歷〈Wonton Soup〉這首「驚典」的誕生,雖然這是他人氣最高的歌曲......

Rating: ★★★

2011年7月8日

黑馬歌手:Matthew Santos


〈American Terrorist〉第一次聽Matthew Santos的歌聲,就是在Lupe Fiasco的唱片中聽到。

沒有Lupe Fiasco的相助,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接觸到Matthew Santos的歌聲。我早一點,在Lupe Fiasco 2006年專輯《Food & Liquor》一曲〈American Terrorist〉中有幸聽到,而對於某些較少聽Hip-Hop的朋友來說,或者要到2007年的〈Superstar〉才知有這麼一位歌手。但無論你在何時侯認識Matthew Santos,相信第一次聽他時,也會被他成熟而美妙的歌聲吸引著。

憑聲音去想像,你會認為他是一位年近四十、一臉滄桑的鬚眉男子。但實情是Matthew Santos十分年輕,而且相貌堂堂,與其成熟的聲音毫不相配。在Hip-Hop歌手的作品中客串,又會令人誤會他是那些空有美聲但缺乏特色的「實力」歌手。而他真正的角色,其實是一位兼顧演唱和彈奏的結他手,隸屬於專簽結他手的獨立唱片公司CandyRat。

〈Superstar〉略嫌原版編得太俗,個人比較喜歡這個不插電現場版。

雖然〈Superstar〉令Lupe Fiasco和Matthew Santos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但大家對Matthew Santos的本身的音樂依然不多人認識,網上有關的討論寥寥可數,幸好唱片公司把他幾首作品上載到YouTube,你可以在那兒看到關於他最集中的討論。Matthew Santos至今出過一張EP《As A Crow Flies》(2006)及兩張大碟《Matters of the Bittersweet》(2007)、《This Burning Ship of Fools》(2010),最前者和最後者都只有數碼下載並無實體唱片發賣,可想像到Matthew有多低調。

野外、深宵,歌者抱著木結他自彈自唱,呢喃著身邊的小事,偶爾會配上一個小鼓,在顫動的結他弦陪伴下,引吭高歌,把心聲唱盡了,聲聲嘆,不知不覺把聽眾的心吞噬了,這就是Matthew Santos音樂最吸引人的地方。你或者會即時想起Jack Johnson或者Jason Mraz,但Matthew的音樂明顯比他們還要downbeat不少,雖然也有〈Hummin'burd〉這些較醒神的作品,但還是佔少數。

〈Uncertainties〉官方放上YouTube的片段,整張《Matters of the Bittersweet》就是在片段中這個環境錄成的,Matthew表示這個安排是為了令唱片更原汁原味 (筆按:相信成本也是一大問題)。話說回來,以前的Matthew Santos,髮型真是充滿純樸的味道,跟Lupe Fiasco出巡那期,他的髮型酷到不得了,是小弟的模仿對象......

〈Hummingburd〉這片段未必會令你喜歡Matthew Santos,但聽完後你不得不承認他是位非常有才華的歌手,尤其在唱方面。

看網友在YouTube的評論,不少人都說Matthew Santos的音樂很像已故的Jeff Buckley。的確,同是以結他為主的男聲,聽眾很容易會將兩者混為一談,若不細心留意兩者的音樂,或許會以為Jeff有甚麼生前未發行歌曲推出。但相對Jeff Buckley的搖滾澎湃,Matthew Santos的《Matters of the Bittersweet》就只有一支木結他,喜歡的人會覺得簡潔,不喜歡的就覺得太單調。而去到《This Burning Ship of Fools》加入了更多樂器,編曲更為搖滾,就真的很Jeff Buckley了。

唱方面Matthew Santos就跟Jeff Buckley有更明顯的分野。聽Jeff Buckley的演唱,總是有總橡皮筋版拉緊的感覺,在同一首歌中,他動用的音域很廣,情緒起伏也很大,就算不看畫面也可見到他力竭聲嘶的樣子。而Matthew Santos在同一首歌則偏重於某個音域,有時會在這個音域中會施展不同技術,就算你不盡認同他的技倆,也至少不否認他唱歌了得。聲線就如文初所說,低沉、成熟得你想像不到原來他只有廿八歲。

〈Lover, You Should've Come Over〉個人最愛的Jeff Buckley作品,可惜他只出了一張唱片就去世了。


〈Daughter of the Sun〉一曲兩編,收錄在不同的大碟,你覺得哪種風格更適合Matthew Santos?

本以為Lupe Fiasco和Matthew Santos會在〈Superstar〉之後扶搖直上,廣為大眾認識,怎知前者紅了之後的路愈走愈歪,失落了不少老粉絲,而後者就似乎沒打算改變些甚麼,低調依舊。有些音樂人是不適合太紅的,Matthew Santos和Lupe Fiasco就是這一種,你看B.o.B.和Bruno Mars現在這麼受歡迎,我想如果〈Nothin' On You〉交給Lupe Fiasco和Matthew Santos來演繹,再配合唱片公司的宣傳,就算沒有原唱的爆破效果,也至少有〈Superstar〉的成功吧。但他們最後一個就隨便交貨完約即走,一個則繼續他過往的路線,似乎他們都明白自己的價值在哪。雖然將新作舊作一比,對Matthew Santos的前境不甚看好,但他這些早期的作品,魔力絕不比任何一位男歌手少,只望他不要游泳遇溺、吸毒過量、行街被刺就好了。

〈Break Free〉一支木結他、一把好聲音,就是Matthew Santos最好的配套。

2011年6月23日

Bon Iver《Bon Iver, Bon Iver》[2011]


聳立在大草原中心的巨樹,縱然每天也有紫羅蘭相伴,但看著在自己身上駐足休息的鳥兒能夠翱翔天際,賞盡世界的好風光,心中總是不甘。

其中一只最常在巨樹上歇腳的鳥,就是白鴿冬梅,牠最愛將自己到過的地方、看過的事物,一一告訴這棵樹。而此巨樹對外界的認知,大部分也來自這白鴿。鳥兒飛過的地方很多,有卡加利、俄亥俄州、珀斯,聽得巨樹心癢癢。冬梅偶爾也會編造故事,說一些實在不存在的東西,樹並不知情,只是聽到白鴿一連串的經歷,心中那團要離開這片草原的火就燒得更猛。

紫羅蘭說:「我本身就來自俄亥俄州啊,我可以告訴你一切有關那個地方的事情,你不必要離開。」

巨樹感嘆花兒並不了解自己的心。又難怪,外人只會看到自己那個木造的心,哪知木只是個外殼,其實內裏是肉造的?遺憾當時自己不知情,無法改寫彼此的命運,結果大家各自在遙遠的他方落地生根,種下不可改變的果。樹時刻都要靠冬梅搜索對方的下落,哪怕是好消息,哪怕是壞消息。可惜白鴿也未見過那棵樹當年的樣子,更惶論尋找?

所以冬梅一直只是憑想像力去幻想目標的模樣:美得令人心碎的聲音、顫動的音符、不同樂器各自生輝卻極之和諧......白鴿也想過自己會否把故事編得太誇張,但牠知道巨樹終究不可以親眼看到這些美麗的元素,倒不如將事情極盡美化。

巨樹明白冬梅和紫羅蘭的心意,只是他依然屬意於那棵他二十年來沒見過的樹,他恨不得將已植入春泥的根一一拔出,然後一步一步爬行尋找他的目標。

Rating: ★★★★★★★

2011年6月18日

略談MastaMic

也許新歌真的愈來愈不好聽,也許自己口味開始停留在以前,總之覺得現在喜愛的音樂愈來愈難找,有意慾撰文的說說的作品更少。Masta Mic,在香港地下Hip-Hop界已打滾了一段時間,本來我也不認識,直到去年我在澳門看乏人問津的Lupe Fiasco演唱會,Masta Mic當暖場嘉賓,我才知道有這位MC,不過真的只限於「知」的層面。回家後我就將他加入我Facebook的好友,留意一下這位MC有甚麼搞作。

兩個月後,有傳被河蟹了的港台節目《頭條新聞》終於可以續播,事前已經透過FB知道Masta Mic會在首集登場,而他短短九十秒的rap就已經令(高登)網民印象深刻。

然後又隔了幾個月,Masta Mic出免費mixtape《The New Hope Mixtape》,我當然有興趣聽,不過我懶,沒有到指定地點拿一張來聽,但既然是免費的,他會放上網供人下載吧!幾星期後,他果然上載了整張mixtape,我那個時候才開始聽。同一時間,吒叱903也上了他的〈Google Me〉,最高位置第四位。

上個月他還在新一輯的《頭條新聞》主理一個環節,每次也有一首諷刺時弊的作品。真的沒有想過當日我毫不認識的暖場嘉賓,今日成為我最喜愛的電視節目其中一位主持。我突然想起MC Jin,大家明明也是跟官方的單位合作,為什麼分別這麼大......

本來我不打算寫這麼多的,但昨晚我很閒地聽了Mista Mic在香港人網節目《五個一夜情》擔任嘉賓。其實即使很閒的我也不必要聽電台,但我想起前幾天我找工作期間見過香港人網的招騁廣告,我對那份工也很有興趣(略)...然後突然見到Mista Mic將會做嘉賓,那不如聽聽吧。第一次聽網台,原來網台的尺度真的很大呢(略)...重點是節目中後段他來了一節freestyle,真的有料到,那一刻我竟然覺得感動(但感動甚麼呢?)於是就激法我要寫一點關於他的東西,紀錄低曾經令我有花時間留意過的音樂人。


好,還是要講講他的《The New Hope Mixtape》。60分鐘的長度甚麼歌也有,很豐富熱鬧。但老實說前幾首歌聽得確實有點困惑,比預期中緩慢了,〈超過可怕的事〉更是沒有發揮可言。幸好由〈Rapper〉開始就有點勁度,南岸的風格是份外需要壓場感的,鬧人才是Hip-Hop的精髓所在,最整首歌也有漸入佳境之感。另外有幾首歌我也很喜歡,〈MastaDance〉、〈KIDULTS〉、〈Google Me〉這些充滿朝氣的電音也與MastaMic的聲線很配合。

最有火氣的作品就是唱片中段的〈D.O.G.〉和〈仇富不仁〉:

「特首應該改名叫特狗 特別似小醜 鍾意當街出醜
做得阿爺隻狗 幫阿爺睇好個門口
阿爺都未開口 吠定先 稱職嘅門口狗
物似主人形 主人係狗 啲靚比主人仲狗
想擦鞋嘅擦鞋狗 嗌口號點知漏口 又再一次獻醜
阿特首 你係點養狗 養埋啲咁嘅崩牙狗」
「喺商家眼中 最緊要可以縮減開支
最緊要係提高盈利數字
最緊要係公司可以集資上巿
窮人嘅事 事不關己 話之你死 你死你事
所以 根本 窮人憎嘅唔係有錢人
窮人最憎嘅係為富不仁嘅賤人」

後者已經透過《頭條新聞》為人所知,如果前者也能夠在電視上播放,就可以跟上星期的〈僭建聯〉來個三部曲呢。〈Rockin' AJ〉是搖滾和Hip-Hop美妙的結合,音樂來說這首歌最令我聽得起勁;而〈Never〉就是歌者最自省的時刻,這種回顧自己心路歷程的作品,往往最能感動人。

雖然未能完全掌握《The New Hope Mixtape》中監製用了哪些sample,但就我所認識的,本身是電子的Justice的〈D.A.N.C.E.〉和MGMT的〈Kids〉配上rap (分別成為〈MastaDance〉和〈KIDULTS〉)都吸引了不少。他也用了Jay-Z的〈Roc Boys〉(〈J Boys〉)及Wu-Tang Clan的〈C.R.E.A.M.〉(〈仇富不仁〉),可以說Old-skool的風格不是他時時也掌握得準。

《The New Hope Mixtape》比我想像中多元化很多,有點似Kanye West早期的專輯取向,但我比較希望MastaMic走向有火氣那一邊,他的flow能夠做到有怒火的效果,或者他可以試試朝Mos Def的方向進發。

Rating: ★★★★

2011年6月13日

令人期待的Drake《Take Care》


雖然只是兩年的時間,但Drake已經憑《So Far Gone》和《Thank Me Later》兩張唱片,建立出一套個人風格:論Rap他的flow並不夠好、論唱他的聲線其實很一般、做Hip-Hop又沒有節奏感、做R&B更不夠騷......但他偏偏能將這些「沒有特色」融合在一起、成為自己的特色。無論愛不愛聽流行歌曲的樂迷,都會在Drake身上找到可取的地方,絕非一些平凡沒實力的歌手能夠達到。

得悉Drake的新專輯《Take Care》會在十月推出,還會跟Jamie xx和The Weeknd合作,究竟Drake的音樂會去到甚麼境界,要到時才知道。而過去幾星期,他就放出了兩首即將收錄在《Take Care》的歌曲,〈Dreams Money Can Buy〉和〈Marvin's Room〉。

〈Dreams Money Can Buy〉歌名很容易就令人想像到Drake在為Young Money宣傳......

〈Dreams Money Can Buy〉sample了倫敦電音人Jai Paul的〈BTSTU〉,此曲於網上流傳接近一年,剛剛四月才有幸被XL Recordings正式發行,沒想到五月Drake的新作已經用上。原曲在飄逸的音樂上鋪滿零碎的節拍,而Drake就簡單地取樣了一句:「Don't fuck with me」,而且還要用最寧靜那一段,然後加上一個不快不慢的beat。結果〈Dreams Money Can Buy〉整體上非常飄忽,比以前任何一首作品都要緩慢,中間唱了幾句,也是很怪異。

〈BTSTU〉電音人Jai Paul的作品,小弟目前對他的認識僅限這一首歌......

〈Marvin's Room〉同樣也是偏慢的歌曲,不過就沒有〈Dreams Money Can Buy〉那麼飄浮。我之前說過Drake可能只是個被人操縱的偶像,但聽完這首歌,我開始相信《Thank Me Later》當中不少東西也是他本人的意思,決定了想做的方向,再交由監製效勞,因為我不認為他的老闆Lil' Wayne會想做/做得出這些詩情畫意的Hip-Hop作品。這兩首歌的監製也是Noah "40" Shebib,在上張專輯已經為Drake塑造出一副脫俗的氣色,今次製作新歌,更加讓Drake比其他大公司捧出來的Hip-Hop artist別樹一格。Drake真的要好好珍惜這位producer,他的同鄉兼拍檔Boi-1da現在似乎陷入製作上的困局。

一連兩首歌都是預期之中,因為這樣的Drake是沒有破綻的;但也是意料之外,因為我沒想過他會走上一條更實驗的路,跟他平時陽光的形象出入頗大。一位由陣陣銅臭的Lil' Wayne所捧出來的歌手,但會跟The Weeknd、Jamie xx合作,又做出清新的音樂,Drake的《Take Care》,即使未必會是2011年最好的專輯,但一定是最令人期待的一張。今年Tyler, the Creator、The Weeknd和Frank Ocean三國鼎立的局面會否被打破,就要看Drake了。

2011年6月9日

The Weeknd《House of Balloons》[2011]


甫聽The Weeknd的〈What You Need〉,就出現了兩大誤會:
一、The Weeknd是一支Trip-hop樂隊;
二、樂隊的女主音聲音也頗低沉。

今年R&B界出現了兩位非常突出的男新人,Frank Ocean和本文主角Abel Tesfaye (The Weeknd),兩人都是在沒有唱片約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專輯放到網上供人免費下載,反應、聲勢,確是比不少簽了約的歌手還好。

二人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今年最觸目的新星,皆因他們都在看似飽和的R&B市場中找到另一條出路:Frank Ocean是典型的R&B,著重節奏和流暢度,也較為主流接受;The Weeknd則是新一點的R&B,著重氣氛和層次感,較為另類。兩人各有優點,合為一體,隨即將現今每況愈下、了無新意的前輩統統打低,獲得高度談論。

而相對Frank Ocean的大包圍取向,The Weeknd的風格就統一不少。《House of Balloons》都是帶點迷幻色彩的作品,節奏不明顯,而且慢熱,加上The Weeknd薄薄的聲線,你大概可以聯想到90年代瘋摩一時的Trip-hop代表Massive Attack。可以比較的有去年我很愛的Drake,不過Drake要向老闆Lil' Wayne交代,還是加插了不少為打榜而做的歌,The Weeknd則沒有任何牽掛,玩得更盡。

以上我提及到的「The Weeknd特色」,都能在〈What You Need〉得到證實,這首歌是專輯中最不R&B的作品,因而令初聽The Weeknd的我產生了不少誤會。而其他歌就有較濃烈的R&B味道,但加入了大量effect,營造出一種似置身於密室的感覺。編曲也有意無意調高了半個音階,卻把低音部分加重,拉闊了歌曲的空間感。而The Weeknd的聲音就如之前所說,薄薄的,有孤獨無力之感。三者結合,就讓《House of Balloons》每首歌都帶備強烈的痛楚,深入每一層的細胞。

可以想像如果三缺一,《House of Balloons》都會成為一張平庸之作,我極之期待這些作品在不久的將來能發行成唱片,壓縮成MP3實在浪費。

Rating: ★★★★★★

Frank Ocean《Nostalgia, Ultra.》[2011]


Hip-Hop團體OFWGKTA盡是年輕rapper,平均年齡約20歲,標準差是2歲。唯一例外的是唱R&B的Frank Ocean,現年24歲,雖然也年輕,但在團中已算很老了。不像Tyler, the Creator有唱片公司為他出唱片在唱片行售賣,Frank Ocean的處男作只是以mixtape形式放上網供人免費下載。

《Nostalgia, Ultra.》中所有歌都是Frank Ocean的獨腳戲,沒有忽然找來同團成員rap兩句來破壞氣氛,這樣才能夠讓聽眾聽清楚歌手的真功夫,更能保證歌手往後的路更好走。另外碟中的歌曲在編曲上都四平八穩,不少歌都直接sample了其他樂隊的編曲,狩獵了許多風格,音樂肯定順暢悅耳,R&B新人來說,這個選材可算極具水準。

改編作斗膽用上Coldplay、Eagles、MGMT這些當紅/經典名字的歌曲,冒著被比下去及有關歌迷批鬥的風險也造出這幾首作品,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但有料就是有料,Frank Ocean唱〈Strawberry Swing〉,我覺得更勝Chris Martin的演繹,自信十足。改至〈Hotel California〉的〈American Wedding〉更聽得出Frank Ocean無懼於原曲的經典地位,乾脆當成新歌來唱,是專輯中最大的驚喜。

而新的作品亦非常吸引。大家很愛的〈Novacane〉向了九十年代的R. Kelly和Usher取經,曾經這兩位歌手已有一些很smooth很流利的作品,現在他們做不回,都由Frank Ocean做了。〈Swim Good〉和〈Songs 4 Women〉都是令人一聽鍾情、又百聽不厭的歌曲,這些歌曲肯定沒有甚麼新元素,但Frank唱得很新鮮、有自信。

《Nostalgia, Ultra.》各曲都顯示出Frank Ocean在選曲方面的高革新性,也顯示出Frank Ocean能在R&B這個看似已飽和的範疇內,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無論是甚樣的編曲,他都能以自己的風格來唱。這對未來Frank和他的唱片監製來說都易做得多,因為只要監製搞好編排上的細節,Frank Ocean就自有一套演繹方法。而說到監製,原來《Nostalgia, Ultra.》的監製是Tricky Stewart,其下作品有Rihanna的〈Umbrella〉、Usher的〈Moving Mountain〉、Beyonce的〈Single Ladies〉和Justin Bieber的〈Baby〉!難怪這唱片會如此流行易記。

隨著外間反應愈來愈好,唱片公司Def Jam亦打算在7月正式將《Nostalgia, Ultra.》發行自iTunes。不知專輯會否因為版權問題而被逼抽走部分歌曲,但從「mixtape」轉成「album」,對他來說是個很好的開始。至少我希望他從此能買得起專輯封面上那橙色的BMW。

Rating: ★★★★★

2011年6月8日

Tyler, the Creator《Goblin》 [2011]


Odd Future Wolf Gang Kill Them All (簡稱OFWGKTA)是一支近年興起的美國另類Hip-Hop團體,個個成員也非常年輕,不少亦先後出過mixtape。主將為Tyler, the Creator,兩年前推出了處男專輯《Bastard》,剛剛就出了新專輯《Goblin》。

未聽到唱片之前,就已經看到不少有關Tyler, the Creator的不良消息,例如打架、被捕等等,看來要在外國樂界闖出一片天,音樂以外的「成績」也少不了。他能當上OFWGKTA隊長是否有其他因素就不得而知,但粗略地聽過成員們各自的作品,Tyler的音樂較有質感是沒錯的,但其實我對隊中唯一的歌手Frank Ocean較有興趣。

又是在唱片推出之前,我對Tyler的認識就只有火熱的主打〈Yonkers〉。用上「火熱」一詞,因為已經很少聽到有年輕的rapper造出這麼硬橋硬馬的Hip-Hop作品了,Tyler的flow不在話下,連beat也是隨著高潮而起、低潮而退,MV更加型到不得了。沒想到我之前才說過近年一眾新rapper娘娘腔,這麼快就有反證。

時間忽然回到2003年:當年19歲的英國rapper Dizzer Rascal加盟電音廠牌XL Recordings,推出了處男大碟《Boy In Da Corner》,好評如潮,更成了英倫Hip-Hop經典。如今Tyler, the Creator這位新人,來自美國,既年輕(20歲),又玩另類Hip-Hop,更簽了XL Recordings,情況跟當年的Dizzee Rascal極相似。我曾經想過Tyler會否也好像Dizzee般,成為美國Hip-Hop新經典?

似乎我想多了。Tyler所做的「另類Hip-Hop」,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另類;〈Yonkers〉式的硬橋硬馬聽不見,《Goblin》反而滿是飄浮不定的節拍,有些很長的章節如〈Goblin〉、〈Radicals〉、〈Window〉更可用「實驗」來形容,徒添唱片的跪異程度。

我想如果唱片公司或Tyler自己要選歌來派台,應該非常頭痛,因為〈Yonkers〉之外,的確沒有甚麼歌有很分明的輪廓能第一時間搶去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新派台的〈She〉,也濕漉漉的不搶耳,我想派台的原因只是為了谷好友Frank Ocean的名氣罷了。〈Transylvania〉有點indie dance的味道,是我偏好的類型;〈Her〉和〈Sandwitches〉有很重的Outkast影子;〈Bitch Suck Dick〉很像Dizzee Rascal《Maths + English》時期的作品。

在〈Yonkers〉帶來的期望之下,《Goblin》跟我預期中的模樣差很遠,預期中的高質未到、預期中的Hardcore也沒有,花了很多時間聽這專輯,還是未能為其形態作出定奪。我可以肯定《Goblin》一定要用唱機播放才聽得出層次,但音樂層次以外,《Goblin》的精彩還非常隨機,此刻很愛,轉個頭卻可以很討厭,但過了一陣子又會覺得不錯。這麼奇怪的Hip-Hop唱片,我還是第一次聽。

Rating: ★★

2011年5月1日

方大同《15》[2011]


好像許多人買了方大同的新碟《15》,他已經是真正的「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星」嗎?雖然方大同明顯主打更廣闊的國語市場,但我多年來心中一直都爭取他是一位香港歌手,畢竟他的處男專輯《Soulboy》的確是先行在香港推出。

香港已經很久沒有出過一位紅到可衝出香港,而且掌聲一面倒的男歌手,陳奕迅嚴格來說已是上一代的歌手,古巨基在坊間的評價亦只屬好壞參半,方大同的出現,或許令這個久久空缺的位子終於有繼任人。2005年《Soulboy》中的方大同沒有好好調較R&B與流行的份量,加上當時周杰倫、陶喆、王力宏等R&B天王仍在活躍階段,所以雖然好聽,但當年的知名度並不高。到了《愛愛愛》和《未來》,大同就懂得若果要紅,必定要有一首大熱作,所以我們聽到〈愛愛愛〉和〈Love Song〉這兩首金曲,而唱片就繼續保持一貫特色。之後《橙月》個人應為失色了,主因是短期內推出了太多類似的作品,又未見有突破之處。再到翻唱碟《可啦思刻》,雖然已經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特色,誠意十足,但部分歌曲仍未能避免珠玉在前的問題。這張翻唱碟之後,大同就一直只推出零碎的單曲,為其他歌手寫了很多歌,新碟令樂迷等了又等。

好了,我已經略談過我對方大同多年來音樂的看法,更一下子拋出好幾個男歌手出來,目的只是為了指出方大同已經從當年毫不起眼的樂壇新力軍,成為今天最令人引頸以待的一線歌手。這個高潮並不是單憑努力、實力、年資便可達到的,即使達到,也不代表可以維持得長久──我曾認為《未來》是他的高潮,《橙月》、以至後來的《可啦思刻》就結束了他的一線生涯。

年頭終於聽到大同的新歌〈因為你〉,心想他會不會又出單曲而已。引子的提問「你寫歌的靈感是哪裡來的?」很有趣,因為我每次聽〈Yellow〉,都很想問Chris Martin寫歌時的情況是如何。歌曲還是一貫的大同,對大自然的讚美、對身邊人的感恩,都是大同歌曲常提及的話題。音樂上就不怎麼樣,似出道那時的〈妹妹〉吧。雖然沒有聽到「新」的大同,但有這種水準已是很難得。

再來一首〈好不容易〉,是一首「食糊」味極濃的情歌。讚美愛情的歌在華語樂壇已買少見少,寫得如此直接的更似乎只有方大同才做到:

我在這裡 帶著你 很值得 一直我會愛著你
心服的 心不捨 一切都不可思議
因為愛的只有你 我已換了自己
我意識到 好不容易 好不容易 好不容易 愛到你

只是歌詞,就已經感受到那份甜入心的愛,音樂也是浪漫滿瀉,難怪現在已經有不少人說結婚一定要用這首歌。記得有填詞人說過可以從情歌歌詞中看香港人的愛情觀,以前的情歌都表現出對愛情的嚮往,但現在的卻是苦戀、失戀居多。聽〈好不容易〉,令我想起張學友的〈每天愛你多一些〉:

而每過一天 每一天 這情深者
便愛你多些 再多些 然後再多一些
我最愛你與我這生一起 哪懼明天風高路斜

聽大同唱「好不容易 好不容易 好不容易」,再對比學友唱「愛你多些 再多些 然後再多一些」,大同連九十年代情歌那種最冧的層層遞進也學會了。

兩首派台歌也好聽,但音樂上還未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改變,我期望方大同會有突破的,當然不是從R&B一下子跳到Heavy Metal那種「突破」,而是同樣的風格,可以再作昇華。

大大盒唱片到手,想不到連大同的唱片包裝也開始走華麗路線了。包裝很有質感,摸上手感覺頗實在,相冊的相片很多很美,是大同眾多唱片中最好的一輯。他花了很多筆墨介紹創作背景,包括整張唱片的方向、每首歌背後的故事、受到哪些音樂人影響,基本上未聽唱片,你已經可以猜到唱片大概會是怎麼一回事,更知道〈好不容易〉真的是首打榜金曲。

有B.B. King、Eric Clapton、George Benson這些人是意料中事,因為大同以前的專輯也提過,但我更高興的是他提到John Mayer──我一直覺得如果香港人愛聽Jason Mraz或近期的Bruno Mars,應該也會喜歡John Mayer(可惜沒有),論實力John Mayer強多了。既然方大同提到,希望大家也去聽聽John Mayer的作品。幾年前聽〈偷笑〉,我認為大同是受到R. Kelly影響的,幾年後,原來他是聽John Mayer的。〈無菇朋友〉是大同花了最多文字介紹的歌曲,是他聽過John Mayer的結他指法後寫的。他說John用R&B點綴Rock,他就想用Rock來點綴R&B。

〈Gotta Make A Change〉是首用上大量soul做底的Rock,我覺得結他部分更似Santana多於任何一人,這首歌就是我寄望大同所做到的「突破」。〈曇花〉和〈張永成〉乾脆可以當Rock來聽,有一段結他solo,中後段也有rap,前者由大同親自上陣、後者則邀來了Ghost Style助陣。兩首都聽到大同鮮有的火氣,併在一起更是令你沒想過原來他也可以這樣搖滾。要求歌者有改變的我,聽過〈曇花〉和〈張永成〉之後,已經完全收貨。

之後的歌就不那麼突破,都是大同以往都玩過的。當然,其「黑」的程度比《橙月》時期高得多,聽上來趣味也大很多。有時我真的需要人領導怎樣聽歌,聽〈情勝策略〉、〈Take Me〉都覺得似曾相識,都知他大概受到誰的啟發,但始終都是要看看歌者現身說法,原來始作俑者是Al Green和Prince!他並沒有說〈Over〉受哪人的影響,那就讓我猜猜,D'Angelo!

按唱片包裝上的介紹,〈自以為〉應該會是〈好不容易〉之後另一主打歌,很明快的節奏,徐佳瑩很搶鏡很好聽,如果這首歌放到《橙月》裏頭,我想《橙月》會有較多亮點,但放到《15》,就似乎不太配合氣氛。最沒看頭的作品是〈二人遊〉,不是做得不好,只是其他歌曲太有特色而已。

方大同這次還參與了許多詞作,11首歌有8首也由他填詞,有理由相信他明白「我手寫我心」的道理,只有他自己才寫得出那些充滿愛的歌詞。我認為這是好事,特別當我見到同是唱作人的王菀之近期與林夕合作的〈柳暗花明〉已去到難以理解的地步,一個唱作人最重要的是「我口唱我心」吧?我不認為Ivana明白這份歌詞,她應該要快點拿回歌詞的主導權。回到方大同的《15》,我覺得〈Over〉中那些「呢」、「了」、「的」用得實在太妙,填詞的崔惟楷很會用字來配合一首爵士作品應有的神緒。

我上次寫方大同已是四年前的《愛愛愛》,那時我給他69分(你當是今天的"B-"吧)。其實我很喜歡《愛愛愛》這專輯,並曾經想過我會否太苛刻,唱片連七字頭也沒有。不過今天聽到《15》,聽到方大同超出所料的提升,我終於覺得當年的69分,其實是為自己接受大同的進步,提供無限的空間。讀過黃志華先生二十多年前(比我更老 囧)《哄樂評人的歌》一文,當中提到:

請各大唱片公司宣主注意注意,想你們的唱片宣傳做得更好更順利更深入人心,就需要提醒你們的唱片監製,在一張十首歌的大碟中,務求製作一、兩首「哄樂評人的歌」,好使樂評人有喜歡的東西去發揮。

我覺得方大同的思維是逆向的,他十首歌有九首歌都在哄樂評人,只有一、兩首是哄女孩的。現在做大碟的人已不多,做有意思的大碟的人更少,大同做大碟的堅持和熱誠,有時比起歌曲本身好聽更加令人感動。好不容易,我們樂壇才有一個方大同。

Rating: ★★★★

2011年4月4日

Stateless《Matilda》[2011]

先要多謝Patrick的介紹,我才認識到Stateless這支英國樂隊。聽碟(及寫這文)之前,當然要參考偉大的維基介紹,好讓自己有心理準備。當中看到這一句:

Stateless musical style is often described as a cross between Radiohead and DJ Shadow, as well as reminiscent to that of bands as Portishead, Coldplay, UNKLE and Massive Attack.

又一次,將所有大粒名字搬出來,而且全都風馬牛不相及。Radiohead是指主音Chris James的聲線像Thom Yorke嗎?Massive Attack和Portishead是因為當中的Trip-hop元素嗎?哪Stateless又中了Coldplay、DJ Shadow、UNKLE哪方面的特徵?雖然聽過Stateless新碟《Matilda》,不否認樂隊確實將許多前人的特色收納其中,但看到引用的描述,講了也等於沒講。

「異國風情」肯定是《Matilda》的最大特色,其次是拍子鮮明,快歌固然氣氛一流,即使慢歌也帶著舞曲的底蘊。主打歌〈Ariel〉就是這些特色的混合,Chris也唱得出那份騷味。不過個人而言〈Ariel〉這首混種曲目並不算最吸引,倒是走單一風格的歌曲更聽得出Stateless的功力。

雖然《Matilda》中的歌曲都沒有特別複雜的結構,但〈Assassinations〉這首應該是碟中最簡單直接,最能將Stateless的瘋狂展現出來的作品,很類似Muse的風格,Muse迷應該會很喜歡。慢歌之最則要算到〈I'm On Fire〉,聽上來很像向許多英倫抒情搖滾樂隊偷了師,Chris唱得出豐富的感情,值得用一年時間去證實這首歌有沒有做年度十大的能力。〈Miles To Go〉和〈Visions〉就是我所指「帶舞曲底蘊的慢歌」。

上段提到的都是專輯上半段的歌,是較為流行的作品,後半段就用上較多弦樂營造氣氛,心思是有的,但樂隊還是未能將歌曲提昇至另一層次,有些歌更稍嫌太長。

《Matilda》是張很易聽的專輯,大部分歌都很容易入心,要令人喜愛不難。總算聽了Stateless兩張專輯的歌曲,反而我想知Stateless對樂隊未來的風格有何看法,他們許多風格都拿捏得很好,也很會將之融入一張唱片中,但到底他們想怎樣?另一方面是Stateless將各種元素計得太精準,個人說不出孰好孰壞,只是希望不要再有下次。

Rating: ★★★★

2011年3月18日

Lupe Fiasco《Lasers》[2011]

久等三年,我的「Number One Guy」Lupe Fiasco終於屈服在唱片公司Atlantic的淫威之下,出了新碟《Lasers》。

Atlantic去年成功地打造了B.o.B這位人見人愛的新人,連我這麼挑剔也十分喜歡單曲〈Nothin' On You〉。同年Lupe Fiasco亦與唱片公司糾纏於唱片方向的問題,導致錄好歌也不能出碟,一連幾首派台作品〈Shining Down〉、〈I'm Beaming〉、〈The Show Goes On〉、〈Words I Never Said〉明顯是唱片公司試水溫之作,四不像,令人失望,隨便在《Food & Liquor》找一首歌也能打敗它們。

我想,Lupe Fiasco在跟唱片公司談判期間,已經心知不妙,於是在《Lasers》中,索性敷衍唱片公司,交出12首沒有出彩之處的作品,但求完成合約快快走人。如果這是B.o.B的唱片,我會覺得還好,因為我對B.o.B期望一直不高。但Lupe啊,交功課還交功課,你要知道唱片一出,你的職業生涯就會多了一個污點,將來我跟朋友介紹你的時候,是否要我說「《Lasers》是張不值一聽的唱片,可以跳過」?你是我心中的第一名,我當然會乖乖聽幾遍,還會騙自己「其實也不錯」,但我這幾天見到坊間對你新碟的評價是如此的差,即使我認為聽歌是主觀的事,也得相信客觀的數字是可靠的。

可能我已經沒有任何期望,所以一路聽,雖然水準平庸至極,都沒有太差的感覺。當然一想起2006年經典的《Food & Liquor》,還是有點心痛,心痛為何唱片公司會將一個藝人的氣質扭曲至此,也心痛Lupe Fiasco會讓這些歌出街,更心痛《Lasers》竟然是Billboard #1唱片。以前的好歌沒人理,今天的爛歌卻人人爭著聽。唯一值得聽的是〈All Black Everything〉。

Hero becomes zero, lasers become losers.

Rating: ★

2011年2月21日

The Streets《Computers & Blues》[2011]

對Mike Skinner (aka The Streets)的音樂該持甚麼態度才好?曾經可以出到繞富趣味的《Original Pirate Material》,又有《A Grand Don't Come For Free》這張概念專輯,製作精密有創意,令人拍爛手掌。但偏偏我最常聽的卻是他轉走求其路線的《The Hardest Way To Make An Easy Living》,沒頭沒腦聽得開心。《Everything Is Borrowed》想正經一些就反而悶了。你實在可以要求Mike哥做一些有心思的歌曲,但The Streets早已脫離了被傳媒吹噓的行列,基本上現在做甚麼也沒有太大作為。

聲稱為The Streets最後一張專輯的《Computers And Blues》無聲無地推出了,事實上如非我N年前subscribe了The Streets的newsletter,我也留意不到。Mike Skinner這些年來太多兄弟要關照了,他那班兄弟又怎帶都帶不起,我心想Mike不如做好自己才算吧。這次又邀來了Robert Harvey,是樂隊The Music的主音,表現相當奇怪,主要在於其聲線太刺耳。派台作〈Going Through Hell〉本身音樂衰衰的,配上Robert的演繹還算入型入格;但〈We Can Never Be Friends〉這首本來有潛質做第二首〈Dry Your Eyes〉的作品卻被Robert的歌聲糟蹋了。想當年The Streets本來邀請了Coldplay的Chris Martin為〈Dry Your Eyes〉獻聲,也可以因為效果不佳而棄用之,為何Mike Skinner今日卻沒有這個視野和膽量?

不過我對《Computers And Blues》的批評亦僅此而已──因為《Computers And Blues》廷續了《The Hardest Way To Make An Easy Living》的滑稽。還記得〈Hotel Expressionism〉嗎?那是The Streets最電的一曲,也是我最愛的The Streets作品之一。今次碟中大概有一半的作品也是這個類型,Mike似乎無意搞甚麼佈局,只是將一堆聽起來有趣的電音放進同一首歌、將一堆聽起無定向的歌曲放進同一張專輯中。聽完40幾分鐘的唱片,你大抵不會記得有哪首歌特別好聽,但肯定不會有特別討厭的歌。即使我上段對Robert Harvey的歌聲有微言,但放諸唱片中,也有一定的化學作用。

最有印象的倒是壓卷的兩曲。〈Trust Me〉的House勾起了我當年第一次聽The Streets的感覺,十年前後,Mike哥的演繹竟然沒有大變,仍然非常親切。〈Lock the Locks〉很淡淡地注入了Jazz Rap元素,聽完整張碟,我即時想重播這首歌。這令我想起The Streets〈Let's Push Things Forward〉一句歌詞:「Once Bitten, Forever Smitten!」The Streets多年來的音樂也不忘做到這一點,每次聽完他的音樂,都會有replay的衝動,都會有一、兩段讓你記住。只是五張專輯,咬的程度各有不同:蚊子、小狗、老虎?

Rating: ★

2011年2月1日

Janelle Monae《The ArchAndroid》[2010]

《大都會 (Metropolis)》是部接近九十年前的德國電影,講述2026年人類的生活:貧富懸殊。故事大鋼即使在現今看來都很有前瞻性,香港已經步入這個困局。幾年前,黑人女歌手Janelle Monae就參考這個故事,將之穿插於自己的唱片中,分四部曲推出,首部曲於2007年出爐,第二、三部曲就同時於2010年面世,第四部曲就尚未知曉。

「賭王」何鴻燊是位九十年前出世的香港人,以博彩事業起家,現為超級富豪。有四位妻妾,是非當然多。前年撞傷頭部,誤傳死訊,去年年底又「俏俏地」將其資產分配給各人,因而激發爭產風暴。長房2004年己病逝,二、三房前幾天差點成為被告,四房牌面上暫時分得最多。當然,一、二、三、四房有多少底牌也尚未知曉。

一個藝術家無論有多少財,也不應大筆揮霍,因為沒有人能知道下一場金融海瀟會在何時出現。但若然一個藝術家有許多才,又應否傾巢而出?Janelle Monae的大都會首部曲《The Chase Suite》是個小試牛刀,試圖在十八分鐘內以五首歌講一個小故事,有引子、有過場、有主打歌,很貪心,但聽得不夠痛快。

也許Janelle Monae都知道這個問題,於是第二、三部曲的合體《The ArchAndroid》加起來差不多七十分鐘,聽得多麼滿足。第二部比第三部稍長,分得不夠平均啊。關於專輯中的故事,其實我真的興趣不大,而我也覺得她意不在此,她只是想為一堆流行曲套上一個比較有趣的驅殼吧。派台歌〈Tightrope〉和〈Cold War〉,前者是2010年最好聽的快歌,後者是2010年最好聽的慢歌,這樣完美的歌曲組合,對上一次已經要數到Justin Timberlake的〈Like I Love You〉和〈Cry Me A River〉。

十八首歌,有引子、有過場、有流行長度、也有長篇。這些歌曲如何集百家之大成,我只能說有Disco、Funk、Soul、Folk、Rock、Hip-Hop...一字排開很多風格,我說甚麼也不夠準,聽一次才能體會到箇中奧妙。與其將唱片分兩部分聽,我覺得再細分作數部分更好,第一次聽《The ArchAndroid》而擔心太長難以消化的朋友,不妨以這幾個分段聽聽:1-4、5-7、8-10、11-13、14-15、16-18。除了8-10比較亂、難以分類之外,其他部分也有頗近似的地方,按圖索驥,要找喜愛Janelle Monae的原因不難。而將所有章節合併,就是一幅完整的都會地圖。

Janelle Monae選擇在第二、三部曲《The ArchAndroid》將她的才華哂冷,換來了許多掌聲。去到第四集,她還有多少底牌?尚未之曉。不過我認為,即使Janelle Monae四集的大都會系列完了,賭王的的身家應該還未分完。

Rating: ★★★★★★

2011年1月25日

Kanye West《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2010]

去年選年度最愛,Kanye West榜上無名,主因為出得太遲。我很困惑為何《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下略《MBDTF》)出了不足一個月,各大小音樂網站/雜誌已認定它為年度最佳,不止一個,而是許多個,好歹也聽多個月才定案吧。

唱片推出之前,封面就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我想即使最常將性愛女人掛在口邊的rapper,也不會像Kanye West般將之搬到封面上。為了配合宣傳,Kanye West又拍了一齣長34分鐘的音樂短片,製作認真,其他rapper也望塵莫及。

這些花邊確實增加了我對《MBDTF》的興趣,至少唱片一出,我已經乖乖地付鈔。綜合外國樂評人的激賞,幾乎可以將唱片形容為「Hip-Hop界的《OK Computer》」。好經典啊,大家有沒有興趣聽?

除了失常(兼失準)的《808s & Heartbreak》之外,Kanye West每張唱片都是按著前一張唱片作改變的。《The College Dropout》是可愛的Old-School、《Late Registration》多點流行、《Graduation》再多點電氣、《MBDTF》再多些偏峰。偏峰在不少歌也有著峰迴路轉的編排,且彎位不少,而為了配合編曲的變化,曲子也較以往的長了一半。

要找比較平易近人的作品,派了台的兩首作品已是最好的選擇。〈Power〉的爆發力是Kanye West眾多作品中罕見的,其編曲也像一首搖滾作品多於一首Hip-Hop作品,五分鐘內完成了高低起伏。〈Runaway〉就是Kanye West最擅長的感性作品,如果沒有尾段過長的guitar solo,其實也是上佳的流行曲。

從來也覺得Kanye West是屬於幕後多於幕前的,所以焦點也放重於製作上。令Kanye West比其他producer突出的,要數到〈All of the Light〉,他總是能夠令編曲聽起來如此豐富多變,不會只限於一個beat,3分9秒那一個變奏極之過癮。而〈Monster〉則令今日的他更勝昨日的他,一改以住以陰柔的手法處理hardcore的歌曲,這次來個硬踫硬,每一個beat也擲地有聲。

Kanye West監製之強,在於他將他最不擅長的項目──rapping,都由別人來做。像〈Gorgeous〉這麼街頭味重的歌,當然交給Kid Cudi來演繹,而自己的部分就用特效處理。〈So Appalled〉的節奏不夠搶,要是Kanye West來rap就肯定再差一點,所以他就找來一班好友插刀──眾人技術真的各有長短,很容易聽得出。全碟唯一監控於他人之手的〈Devil In A New Dress〉,就貼近早年Kanye West Old-School的風格,我想今天的Kanye West大概已經做不出這樣的歌吧。

《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的製作很細心,很會照顧一路以來都支持他的樂迷,當然也吸吶到愛拜神的一群。唱片也有染指「經典唱片」的視野和水平,Kanye West的目標已經不是要做王,而是做神。而樂評人也樂於為樂壇造神,難怪當年因車禍撞脫下鄂的Kanye West,今天自信滿滿的,把下鄂的牙齒,都換成鑽石。

Rating: ★★★★

2011年1月17日

T.I.《No Mercy》[2010]

T.I.的別號「Rubber Band Man」,是取自其名曲〈Rubber Band Man〉的歌名,當然「rubber band」指的不單純是橡皮筋。在T.I.的毒販生涯中,「rubber band」代表著毒品與毒品為他帶來的財富。

所以即使T.I.已經是南岸Hip-Hop的代表人物之一,你也不要以為他已經改邪歸正,專注做一個全職音樂人,其實他久不久便會因為藏毒而坐牢,花廳對T.I.來說是個熟悉的地方。2010年知道T.I.即將出新碟《King Uncaged》,黑白封面映著T.I.坐在皇帝的椅子上,身旁還有一只獅子,意味皇者出獄,光榮回歸樂壇,真是氣勢不凡。可惜就在《King Uncaged》推出前幾個月,T.I.再次因為藏毒被判入獄,唱片亦改名做《No Mercy》,封面就變成T.I.低頭的樣子。

我也算是T.I.的支持者,見到他這樣,無奈兼心痛。畢竟T.I.在2010年推出過幾首將會改錄在《King Uncaged》的單曲,如〈I'm Back〉、〈Yeah Ya Know〉、〈Got Your Back〉都是充滿T.I.式嘻皮的歌曲,以這些作品回歸樂壇,已夠我收貨。如今唱片不單改了封面改了名,連方才提到的歌也沒有了。

T.I.吸引我的是他的嘻皮,少少曳令人欲罷不能。另外是他的皇者味,這種味在2006年的《King》散發得最旺。《King》之後他就間歇性坐牢,唱片水準也開始不穩,喪失這兩大特色。《No Mercy》其實也嘗試將他最拿手的風格帶回來,每首歌都應該有其支持者,但沒有人會擁戴整張專輯。

〈Welcome to the World〉由Kanye West製作,是唱片中最令人興奮的時刻,節奏幾乎一樣的〈I Can't Help It〉亦有同樣效果。〈How Life Changed〉則帶來一個比較忠實的T.I.,跟唱片封面帶出的感覺一致,如果唱片有多些這類歌,唱片整體的感覺會更突出。T.I.始終不適合慢板的作品,〈No Mercy〉的鋼琴伴奏與T.I.的演繹格格不入。

上張專輯《Paper Trial》的毛病在《No Mercy》繼續出現──妹仔太大。一直都說Hip-Hop藝人最易犯的錯誤是唱片請來太多串星,自己又控制不住場面,結果被嘉賓蓋過風頭。T.I.名氣大,請來的嘉賓來頭當然不小,但自從T.I.霸氣漸褪,他就愈來愈壓不住場。一般樂迷聽〈That's All She Wrote〉,會衝著Eminem的名字而來;個人從來不建議任何rapper請Christina Aguilera做嘉賓,任何歌曲一有她開腔,都註定要成為她的作品;眾多大粒中,最不搶鏡的是Kanye West,因為Kanye West本來就屬於幕後多於幕前。

縱然《No Mercy》水準不算很壞,但以T.I.的資歷,對他有高點的要求不算過份。我絕對相信坐花廳的過去使他的音樂總是帶點壞孩子的氣色,同時為他帶來許多創作靈感,不過長期困在籠裏,再兇猛的獅子也會有疲憊的一天。始終T.I.不應該這麼垂頭喪氣的。

R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