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法是這樣的:專輯在零時零分準時上架,全球樂迷蜂擁登上Spotify、Apple Music等串流音樂平台收聽,大概半小時後,各路媒體會開始將專輯的精彩內容逐一曝光,由歌詞、製作單位,無所不談,再等個大半天,便已經有專輯相關的花邊新聞,甚至樂評出現。所以我雖然只是比專輯發佈時間遲了十分鐘才在Apple Music搜尋Drake的新專輯《Scorpion》,但我這邊廂還未準備聽開場曲〈Survival〉,那邊廂便知道Drake在〈Emotionless〉中透露自己已經當爸爸了。
網絡之發達令資訊變得速食,音樂亦然,但倘若專輯沒有任何可聽之處,還不是一樣難捱。Drake上一張《Views》正是很好的例子,在結尾曲〈Hotline Bling〉出現之前的75分鐘,平淡乏味,教人懷疑Drake是否再沒把戲,只剩高企不下的人氣。這次《Scorpion》的幕後主腦仍然是夥拍多年的Noah "40" Shebib,率領著一眾加拿大的製作人,包括Boi-1da、PartyNextDoor、Nineteen85等人在錄音室造星。Drake過往的專輯大都很長,有很多故事想說,連上張被稱為「playlist」的《More Life》也長達82分鐘,而這次他們再創紀錄,造出一張有25首歌、需拆成兩部分、總計90分鐘的專輯——90分鐘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你可以:
- 聽一次Kendrick Lamar的《To Pimp A Butterfly》,再花10分鐘深思這張專輯所表達的社會問題;
- 從Kanye West今年製作的專輯(Kanye West《Ye》、Pusha T《Daytona》、Kid Cudi《Kid See Ghost》、Nas《Nasir》、Teyana Taylor《K.T.S.E.》)中挑四張來聽;
- 連播28次Pusha T的〈The Story Of Adidon〉;
- 聽三次Nick Drake的《Pink Moon》;
- 重溫Drake最精彩的專輯《Take Care》。
40一直以來都在Drake身上行使一套於R&B與Hip-Hop之間含糊不清的作風,這種手法在《Nothing Was the Same》之前並沒有問題,是因為當時的Drake仍然有一份初生之犢的新鮮感,是一位感情豐富的男孩。R&B的慢與柔可為他增添一點靈氣,Hip-Hop的快與剛推動了他獨當一面的過程,兩者的結合亦有助Drake避開跟兩方歌手的直接比較,使他的作品聽來是如此特別。但手法再高明,始終也要歌手有一定的實力支撐,而大眾經過了媒體多年來的洗禮,看著他一步步成為Hip-Hop圈內最無法阻擋的勢力之一,顯然已經不太接受他這樣吃盡兩家茶禮。《Scorpion》試圖釐清兩者間的曖昧本來是合理的方向,但40及一眾製作人卻沒有透過合理的製作水準實現應有的效果。
既然Drake已經有了自己需要保護的人,繼續如舊沉溺於男歡女愛只會顯得幼稚。他在〈Emotionless〉提到「I wasn’t hiding my kid from the world / I was hiding the world from my kid」多少顯示他仍未習慣這種變化,碟末〈March 14〉大談這個角色上的轉變,總算讓他的故事多了一份立體感。親情是一般聽眾很難討厭的音樂題材,Drake也終於來到這個新階段,不過初為人父的迷惘,令他在其他題材交不出戲,特別是以R&B為主的下半段,在很多歌也聽得出他放不開心胸去唱——聽Drake「唱歌」看似緣木求魚,其實他在《Thank Me Later》及《Take Care》這兩張早期的專輯其實不乏「唱」得很動人的部分,未必拿揑得很好,但至少盡力,甚至有樂迷因此取笑他矯扭如90年代的抒情女歌手。Drake今次在這方面脫了腳,讓《Scorpion》大部分時間的感情也很平淡,彌補不了製作上的重覆乏味。
Drake無可否認是串流音樂世代的天王,每次他有新作發表,均會刷新串流音樂平台的收聽紀錄,《Scorpion》首星期歌曲的收聽次數突破十億次,再創歷史新高。當串流音樂已成唱片工業的大勢,收聽次數佔據唱片銷量的一大部分,主流藝人們做音樂時,難免會依循著「如何增加歌曲播放次數」這個方向走:為何要漁翁撒網做20幾首平庸之作,而非集中火力做10至12首精品?因為可多算一倍收聽次數嘛。當全球支持或討厭Drake的人基數那麼大,他只要定時在串流平台上傳大量新歌,吸引大家好奇聽一次,他已經穩賺,哪用理你覺得好聽與否。本週Billboard歌曲榜頭十名,有七首也是《Scorpion》的歌,誰說他的音樂不好?不懂欣賞他的人可能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