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騷動。

這兩個月在Facebook的「二手唱片交易區」流連忙返,買買賣賣,家中的唱片收藏換了一批,又清減了一批,換來一點錢再買黑膠唱片,不禁暗爽。偶爾遇到一兩位健談的樂迷,更可以即時交流一下聽音樂心得,這是在網上討論區、或者把自己關在家中得不到的樂趣。在這個數碼化的年代,我們仍會買唱片,實體專輯拿在手上那份滿足感當然是一大要素,但歸根咎底,還是我們對所愛東西的一份堅持。

好了,故作正經的話說完了,還是要回到正題。當整理著家中唱片時,不難發現收藏中欠缺女聲:以前本來已經很少買女歌手的唱片,到近日唱片大整頓,最先被賣掉的也是那些碩果僅存的女歌手唱片。其實被不少被賣走的唱片也很出色,可我就是不想她們在家中出現。看到家中女聲瀕絕,但各類男聲的藏量日趨豐富,心中不禁暗喜。把一張以男歌手唱片買回家,就好像將一位男性朋友邀請到家中,讓他為自己獻上畢身絕技,而且次數不限,朝朝暮暮重複著,那快感從來讓人厭倦過。

很多男孩都先後被邀請過,之後都安安靜靜待在家中,讓我在每晚下班後的閒暇慢慢挑選。哪個男孩最適合自己?真的要試過才明白。去年選最喜愛的音樂,我都說過選男歌手金獎得主,就如選男朋友般,除了音樂做得夠好,還要考慮很多東西,例如外表、持久力,多年來的整理,前前後後都選過十多個男歌手金獎 (這個遲些再談),不諱言有好幾個已經沒有再聽的動力,只能說那時自己沒有眼光,有時選擇也會受媒體影響,人云亦云。

請人到自己家中,有很多方法。最簡單不過,就是到唱片店碰碰運氣。每次懷著一些目標到唱片店,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最印象難忘的依然是去年買The xx那次,因為一個不熟悉的人,而買了一張不喜歡的唱片。由於後來沒有再次遇上,我很快已忘了那人的樣子,唱片卻因為長期在家中,偶然被重溫,久而久之聽熟了那份沉悶。這證明了甚麼?原來「睹物思人」這招對我來說毫不管用,根本見不到的人,很快會被淡忘,但日久生情是可行的,很容易便遇見的人,會一天一天慢慢蠶食思維。

到唱片店光顧,除了有機會把唱片買回家,也可以認識新朋友。說「認識」或許太認真了,根本我們沒有交換電話號碼、沒有將對方加入自己的Facebook好友,自此更沒有再見,但總覺得在茫茫人海中有志同道合的人,在同一所店內遇上,是難得的緣份。可能因為大家也愛買唱片、喜好接近,這些人總是散發著一股我愛的文藝氣質。當然這個不是我的擇偶條件,至少以前曾令我瘋狂、今天讓我牽腸掛肚的人,也沒有這種味道。只是月初忽發奇想,如果能讓我在唱片店內遇上一個喜歡聽另類音樂、樣子不錯、疼惜自己的人,並且成為伴侶,是多麼完美的事,為何我以前沒有想到?

抱著這個心態,放工後逛唱片店,買下大量唱片,就好像在尋找對象般,有趣,而令人心醉也心碎,到某天驀然發現最動聽的音樂在收藏中浮現出來,便不能自拔地愛下去,誓要聽到厭才罷休,直到覺醒的一天來臨。

2013年6月23日

聽他(為你)唱歌:Majical Cloudz《Impersonator》


當一個人空虛得太久,便會想盡辦法把這份空虛填滿。營營役役,可能是生活所需,也可能只為轉移視線,把心力都投資在有實質回報、而非虛浮不定的事宜上。

真的半年了,你對那個人念念不忘,每天也虛耗大量時間,將這個人掛在心中,但對方其實沒有為你做過任何事,甚至連你的名字也叫不出。而比起別人對你的不理不睬,更痛苦的是你苦無辦法、欠缺勇氣去了解那個讓你朝思暮想的人。對方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現實功利的投資者?熱血進取的社運人?好動愛狠的運動員?你就是一直也看不出來。就這樣,你半年來身心俱疲,卻連努力的目標也不清晰。

This is magic。初次聽Majical Cloudz的新專輯《Impersonator》,不感到特別動聽,大家只是因為Grimes的提攜才認識他們吧。但一路聽下去,都有總不能言喻的奇妙,播完了最後一曲〈Notebook〉,便忍不住把專輯再次翻聽。就好像遇到一個陌生人,本身平平無奇,但再多看兩眼,便記住了這個人,偶然會從記憶中尋回對方,愈想愈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牽掛。很可惜的是,平時沒有任何方辦法去認識對方,只能把不存在、未知的事情,按個人喜好編造出來──但事實上,能想像有限的我,也想像不了太多東西。

這就是幻想。而好的音樂,便有帶領聽眾胡思亂想的魔力──如果歌者擁有攝人的聲音,你會希望這個人也有;聽著坦率的歌詞,會把個人感受代入文字當中;蒼白的音樂,帶動著自己的脈搏。堆堆疊疊的的思緒,有些是慾望的反映,但更多是基於事實,再混雜外間因素而成。Impersonator,到底是誰在演誰,誰在蒙騙誰?

《Impersonator》包含了我喜愛的元素,而我把它們一一都移植到對這個人的想念。光是點題作〈Impersonator〉,歌詞已經直掏心坎:
See how I'm faking my side of it, I'm a liar, I sing, I make music.
I've got time for familiar faces, I wanna feel like somebody's darling.
See how I've almost decided, I'd lose myself if I tried.
I told you that I'd been writing, this is song is proof that I'm trying.

-- "Impersonator"
主唱Devon Welsh以他雄渾的男低音唱著對愛上別人的迷失,而且把不能訴諸的心事,都寫進歌裏。其實自己也是這樣,聽音樂,是為了聽別人的故事,而寫樂評,除了介紹喜愛的音樂.,也為了分享自己的故事。萬一某天這個人找到敝地,愛上這兒的文字,也算是萬般無奈中的一點安慰。那到底奇妙的感覺,具體是怎麼樣?
I feel like a kid, I see some monster standing over my crib, And they fall in.
Somebody knows who I am, somebody sees me and wants to be my friend. And I know.
This is all that I want, I had dreams about you when I was so young. And you're mine...

-- "This Is Magic"
朋友說我每次遇到喜歡的人,都表現得像個小孩般,高興到不得了。小孩子,就是對好的事情,感到好奇,毫不猶豫地衝過去,或者對身邊一切小事物也很敏感,一只小昆蟲,會看成一頭大怪獸;轟天大雷,會看成世界末日。我承認自己雖然活了二十四年,言行舉止仍然不是那麼成熟,總會憶起以前學生時代對愛情的憧憬,想見面便相約午膳,一起上課下課的時候好高興,「擁有」是件談何容易的事。即使事情發展到最後總是不愉快收場,總算開心過一段時間。
Loving you, I'm loving you, I'm loving you.
I want to, I would love to, you would laugh.
But I'm on stage for you. I do sing for you, of course I do and I love to.

-- "I Do Sing For You"
《Impersonator》不是那些複雜化的史詩式巨作,Devon只是把他認為美好的事情唱出來,隊友Matthew Otto也不作多餘修飾,一個Piano riff已可遊走全曲。聽Devon唱歌,會有總揮之不去的影像殘留腦海中,當這些歌與對方被連結在一起,其實表示你已經將對方尚未了解的地方,以歌曲的內容填充,更進一步的是,你很渴望對方會為你唱這些歌。

而我,因為完全不了解這個人的一切,很早已經將這人與專輯劃上等號,每天聽他為我唱歌,已成為苦悶生活唯一的解藥。

Rating: ★★★★★★★

2013年6月19日

走火入魔西:Kanye West《Yeezus》


隨著神級地位愈來愈穩,Kanye West出唱片已經不是為了大家覺得「好聽」,而是為了自己覺得「好玩」,玩到一個地步,就是喜愛他的、討厭他的,原因也一樣:根本不知道他在幹甚麼。面對著《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大家仍可以稱讚他用sample用得出神入化,令人激賞,但《Yeezus》呢?對不起,Kanye不打算提供任何令人讚好的原因,你也不用刻意找方法突顯自己如何熟悉他的音樂,如何有別於一般見識,因為Kanye本人已經不需要這種支持者,只要大家當他神般拜祭便可以了。

在這場神壇裏,所有參與者都成為信眾的一部分,管你是Justin Vernon、Frank Ocean、Chief Keef這上當紅歌手,還是Rick Rubin、Daft Punk等名牌監製,一切都只是這個儀式中的各樣小道具,想拆解每首歌曲的元素?認真你便輸了。聽《Yeezus》,就如聽Lil B式的自吹自擂、加上Death Grips式的電音狂傲。編排上其實緊湊,有驚有喜,但Kanye不是個好演員,完全交不出戲,只是個暴躁的男人,而非他想做的神。音樂愈強勁,就顯然他愈不能駕馭有關作品,變成了另一個Kid Cudi。

或者,只要調對頻道,《Yeezus》會是一張令人享受的傑作,但前提是你要放棄許多對Kanye與Hip-Hop音樂的舊印象,我不認為有這個需要。大家其實沒聽懂,但為了跟隨Kanye的步伐,只好隨便給個滿分出來,更對你說「你不給是你對神不敬」。《Yeezus》中最好聽的歌曲是〈Bound 2〉,在接近Wu-Tang Clan的Old School味當中竟然有點萌。

Rating: ★★

2013年6月16日

金曲金後遺:王菀之《晴歌集》


年初王菀之在勁歌金曲頒獎禮憑〈留白〉奪得金曲金獎,純以歌手一路儲來的信心保證及歌曲質素來說,當然可喜可賀,但主辦單位TVB近年有多真心支持音樂,香港樂壇的頒獎禮有多以音樂作主導,心水清的樂迷都十分清楚。對於王菀之拿獎,樂迷意見都不外乎「TVB又擺Ivana上枱」、「千嬅唔玩,東亞最爭到獎果個已經係佢」,其實大家都知道遠離這些事非多多的獎項可能更好,因為「人間美譽,愈美愈無奈」,特別是TVB那些。

拿到TVB的大獎,原來因為王菀之有為TVB拍電視劇集。就在她拿到金曲金獎那天之後,她主演的劇集《老表你好嘢!》便首播了。拍劇為入屋,在香港娛圈來說是正常不過的事,誰叫TVB主導了絕大部分香港演藝人的價值?如果拍完劇,能夠讓歌手的認受性提高,普遍人也不會反對。因劇情需要,王菀之飾演的晴晴在劇中重唱了不少經典歌曲,讓電視迷深深感受到她的實力,宣傳效用比起她努力唱作八年、拍舞台劇、開紅館演唱會更為顯著。

由於翻唱歌曲讓王菀之為人熟悉,所以唱片公司也不忘添食,為她推出翻唱專輯,更命名為《晴歌集》,用以延續劇集熱潮。究竟是因為拍劇才拿到金曲金?抑或是為了拿金曲金才拍劇?這個因果關係也許只有歌手本人才知曉。但我將她在劇集播出後所得來的人氣,及推出翻唱專輯之舉,均視作「金曲金後遺」。

《晴歌集》收錄了十首歌曲,編製值得留意:〈哥歌〉、〈妳的名字我的姓氏〉、〈但願人長久〉是劇中出現過的作品,最前者為原創新歌;而其餘歌曲皆與劇集無關,當中〈我真的受傷了〉是王菀之的創作,2005年首張專輯已經翻唱過,此專輯的版本也沒有重錄。這個安排很聰明,既能間歇喚起王作為唱作歌手的身份,在大唱勁歌金曲的同時,也能夠略減《晴歌集》因電視劇而生的附屬感,如文章開首所說,太接近「TVB」的東西總會讓人卻步。

然後我們關心專輯的選曲。無可奈何,《晴歌集》翻唱的舊作,驚喜都不算大。譚詠麟、張學友、黎明都是歌手們爭相翻唱的對象,藉翻唱譚詠麟來告訴大家「我是聽八十年代的廣東歌長大,我好幸福」,藉翻唱張學友來證明「即使沒有歌神的超強唱功,我也可以唱別一番風味」,藉翻唱黎明向大家展示自己「具備比原唱唱得更好的實力」。〈細水長流〉更是被人唱爛了的歌曲,可惜Ivana沒有唱出獨特之處。這些歌放在演唱會的某個環節以展示其實力/根源是可以的,但用上一張專輯的製作經費來實踐,似乎不太值得。

即使翻唱較新、由張敬軒原唱的〈迷失表參道〉,編和唱都略為平淡,只是片面的包裝而已,因為更刺激、更有趣的作品,王菀之以前也有不少。全碟唯一選得驚喜,也改得有力的,就只有鄭秀文的〈Chotto等等〉,由氣勢如虹的anthem變成日系少女嬌嗲。雖然專輯就悅耳程度而言絕對合格,但不太特別的選曲、四平八穩的編曲、欠缺變化的演繹,令《晴歌集》以音樂來說是歌者近年來最平庸的一次。

剩下的,也是最動聽的,就是唯一的新作〈哥歌〉。可能因為過去一年大量減少唱作,心力都集中在這一首歌身上,演繹手到拿來,也突破了劇集歌曲那份罐頭味。不用太多花巧與綽頭,這樣的王菀之已經很好。



前陣子曾傳出東亞唱片對旗下歌手出唱片的新限制:為了控制成本,唱片銷量不過一萬張的歌手,只能出EP,不能出大碟。而數據顯示,全公司只有劉德華、鄭秀文與楊千嬅達標,即是說王菀之也不能倖免,只可以出EP。但觀乎近期何韻詩推出了國語大碟,王菀之也有這張《晴歌集》,相信此限制執行得也不太嚴,畢竟Ivana已是無線神推鬼㧬的「亞太區最受歡迎女歌星」,又擁有年度金曲〈留白〉,名義上都算是有名份的歌星,總不能連製作大碟的經費也不夠吧。

唱片公司關心銷量實屬正常,當然也沒有歌手會希望自己的專輯沒有人買。如果你嫌棄《晴歌集》不好聽、拆聲、一定有第二版,當然不用勉強,但如果你覺得《晴歌集》很出色,或者認為吳芝晴是本年度你最喜愛的電視女角色,當然要付鈔支持,但同時也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 王菀之拍劇之前,你有多留意她的歌?平時有否慨嘆香港沒有好歌手?
  • 〈留白〉奪獎當晚,你有否罵她不知所謂?但後來看劇的時候,又大讚她有實力?
  • 聽到她既唱〈留白〉這類怪歌,又唱〈如果這是情〉此類K歌,是否覺得她精神分裂?
  • 黎明當年唱〈如果這是情〉也能走紅,那王菀之唱得比他更有感情,是否值得更紅?
  • 如是,為什麼她不夠紅?如否,為什麼她不值得紅?
  • 黎明四奪金曲金獎,是因為歌曲好聽?歌手有唱功?還是別有原因?
  • 張學友同樣四奪金曲金獎,你認為張那四次與黎那四次是否在同樣情況下得獎?
  • 〈我真的受傷了〉可能是王菀之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否因為張學友唱過?
  • 由〈我真的受傷了〉發展到〈留白〉,再到年初「肉碎伴番茄,牛脷鵝肝醬」的改編,電視迷有多關心王的音樂道路、創作歷程?

對著那批只愛看師奶劇的電視迷,跟他們談音樂,有用嗎

Rating: ★★

2013年6月13日

腦部大爆炸:Daft Punk《Random Access Memories》


中產生活

月薪逾30萬的品客財爺於年初表示,「中產」的定義不侷限於薪酬,生活模式也可計算在內:一般中產愛喝咖啡,他愛;一般中產愛看法國電影,他愛──按此類比,他也是中產。

同樣也是法國出品,不知道財爺是否也喜歡聽法蘭西樂隊Daft Punk的音樂?又或者愛聽Daft Punk的我們,會否忽然覺得自己很中產?聽著他們的舞池音樂,擺動身體,真的很中產,難怪已經登上神檯的Daft Punk,也要選擇在2013年復出,發表最新專輯《Random Access Memories》,滿足一下我們這群「中產」的心情。

印象中,以前的Daft Punk並不是那麼被擁戴的樂隊,他們的經典專輯《Discovery》發行當年,評價也不是完全正面,後來的《Human After All》更是噓聲一面倒。不過輾轉八年,經歷了Hip-Hop潮人Kanye West〈Stronger〉的吹捧,以及電影《Tron》原聲大碟的火上加油,今天Daft Punk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Homework》的歷史地位依舊,沒有人會再敢批評《Discovery》不好聽,《Human After All》的劣跡亦被抹去,新專輯《Random Access Memories》也猶如從天而降的禮物,得到大家無盡歡迎。

《Random Access Memories》除了掛著Daft Punk這個大名,也有一眾嘉賓為其貼金,Pharrell Williams、Panda Bear (Animal Collective)、Julian Casablancas (The Strokes)、Paul Williams、Giorgio Moroder... 中產人士開party嘛,總會有一大班近親好友爭相撐場的。

潮打冷

每天上班下班,途中也會經過一所連鎖快餐店。近期這家店推銷「打冷」,並找來The Postal Service的偶像先生樂隊擔任代言人,頓時令「打冷」這個上世紀名詞於2013年再度復興,「打冷潮,潮中有潮」,成為2013年上半年的飲食指標。

以前夾band是件很有型很有態度,溝死女的事情,但他們將夾band變成到快餐店「搵食姐」的小事一椿,實在破格。連香港這片彈丸之地,也能出產先生樂隊這枚潮爆巨星,作為潮流指標的法蘭西電音孖人Daft Punk,又怎能不跑出來搞點東西,證明自己地位超然?既然「打冷」也可以被包裝成潮流玩意,那Daft Punk玩點復古的音樂,也不是甚麼大問題吧。

專輯首支主打〈Get Lucky〉,Daft Punk X Phrallel,潮band配潮人,是正宗的「潮中有潮」。找來Pharrell,明顯是基於商業考慮,歌曲亦不負所望,輕鬆登上各大流行榜的前列位置。不過出奇地,〈Get Lucky〉既沒有Daft Punk以前的電味,也沒有Pharrell嚇人的招牌性感演繹,反而像八十年代Earth, Wind, Fire、或者是九十年代Jamiroquai那類Funk,耐聽程度比想像中高。

新碟不太電,是普遍樂迷聽完《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初步反應。



寫Daft Punk,當然不可怠慢。因此我在網上讀許多有關《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評論,一方面可補充自己對跳舞音樂知識的不足,另外也可了解一下普遍人對新專輯的反應。看到大家對《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熱烈讚揚,我能理解大家欣賞這張專輯的原因,但理解完讚好的原因,專輯會因而過到自己那關嗎?

沒錯,比起重覆累贅且過於簡陋的《Human After All》,《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確來得誠意十足,有熱爆的嘉賓陣容、強大的管弦樂團、豐富的音樂元素,而且全都調教得宜,沒有浪費任何人的作為,製作來說很值得各位借鑑 (尤其愛大堆頭的Hip-Hop藝人)。可惜在聽《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七十分鐘裏,大部分時間我也不認為自己在聽Daft Punk的專輯。

〈Give Life Back to Music〉以Progressive Rock壯麗開場為專輯揭開序幕,大約廿秒起轉換成disco-funk的輕快調子,再接上以Vocoder唱出「Let the music in tonight / Just turn on the music / Let the music of your life / Give life back to music」,這麼匠氣的Daft Punk實在不是我所熟悉的。接棒的〈The Game of Love〉也令人陌生,以Vocoder chok出來的感性只能以矯情來形容,製作手法類似的〈Within〉也遇上同樣問題。而集以上於一身而來的〈Beyond〉,更不幸成為專輯中最造作的歌曲。我最喜愛的Daft Punk作品,都是比較乾脆利落的。

相對地,客席嘉賓有份參與的歌曲,都來得實在一點。〈Instant Crush〉、〈Get Lucky〉、〈Fragments of Time〉都是簡明直接的流行曲,也好好利用了Julian Casablancas的假音、Pharrell的潮味、也讓人懷念了Todd Edwards的歌聲 (他曾在Daft Punk的舊作〈Face to Face〉演唱),感覺堅實不少。〈Doin' It Right〉獲得大家喜愛,大抵因為這是碟中電味最重的作品,只是此刻的Panda Bear已收起不少舊時在《Sung Tongs》或《Feels》時期的傻氣演繹,如果他早十年唱這首歌,也許會更為有趣。

再奪目的有〈Giorgio by Moroder〉及〈Touch〉兩首長篇作品。前者最受關注的當然是Giorgio Moroder那段近乎可當勵志教材的讀白,然後一口氣包攬極多風格的音樂才叫人驚訝,很期待聽這首歌的現場。整張《Random Access Memories》當中,〈Giorgio by Moroder〉是少數真真正正突破了我對「Daft Punk」式音樂的一貫印象,既不是重複過去,那個熟悉的riff,也證明他們沒有完全放棄老樂迷習慣了的東西。另一首令人雀躍之作是結尾的〈Contacts〉,經典的Daft Punk味道都在這兒找到,我認為〈Contacts〉是舊作〈Rollin' & Scratchin'〉與〈Superheroes〉的合體,將最緊湊而傻戇的聲音都勾回來。



落地獄之說

六四廿四,港人未敢忘記。不過比起國家血腥鎮壓此事本身,今年六四前後更出眾的話題,是港人應否再參與由民主派舉行的各種社會運動。當中以學者陳雲的言論最為激進,他一方面對這些過份重複兼溫和的運動加以鞭撻,更毫不客氣批評社運人士的無能,再延申出左膠、賣港賊等概念,繼而要這類人到紐倫堡受審、落地獄、被雷劈,言辭令不少人嘩然。他的言論惹來很多人反感,認為他對社運人士或者參與有關活動人士的批評已去到誅心、冷血的地步。

在他的定義下,我們每個人可以已落過不止一次地獄。但細心看看他在Facebook上的更新,篩去語氣強烈的字詞,慢慢遵循他的論述,也不難理解他的心思,甚至會看到更多平時看不到的觀點。當雙方都有理,都有可取之處,怎樣取捨,便要視乎你的立場。

若然你不是速讀我這篇樂評,你會看得出我並不是很討厭《Random Access Memories》,甚至對部分歌曲十分欣賞。若然要我稍為調整心態,寫一篇大肆讚賞專輯的文章,亦非埋沒良心之舉。但對象是Daft Punk,作為聽眾總會有期望,亦希望樂隊能達到自己期望,《Random Access Memories》傾向柔和,機心太重,某程度上就是沒有滿足我的要求。他們試圖賣掉「Daft Punk」式的音樂,卻不知道有些樂迷喜愛他們,就是因為他們的音樂夠「Daft Punk」。若果樂迷不需要「Daft Punk」式音樂,自然會選擇聽其他單位。

當然,聽聽音樂而已,玩得夠不好、或者跟預期有所出入,樂迷亦不會指責樂手、詛咒他們「落地獄」,即使抄歌大王如Mr.,被樂迷要求「收皮」,我亦認為沒有必要。但回到正經一點的話題,陳道長上星期批評悼念李旺陽的人為「左膠廢物」、「假惺惺」,無疑是過火的指控。

悼念與R.I.P.

陳道長問大家:「你與李旺陽好親嗎?你真的好有感觸吧?」

相信曾悼念李的朋友,沒有多少人跟他有任何關係,只是聽過他的故事,會對他的下場感到憤慨,從而衍生對執政者的不滿,不一定有任何切膚之痛。當對一個義勇之仕作出悼念,卻換來別人與侮辱無異的指控,相信任誰也不能坦言接受。

前陣子香港女歌手陳僖儀因車禍逝世,Facebook被一堆「R.I.P.」洗版,討論區亦有許多網友大嘆可惜。但回想年初她在頒獎禮獲獎時,明明大家都在恥笑她反應太誇張。我有時亦會質疑有某些網民是否真的覺得這麼可惜,不過基於對死者的尊重,便少問兩句吧。陳僖儀的歌,坦言自己沒有聽多少,一句「R.I.P.」,是我對她曾在樂壇努力過,唯一的致敬。你可能不認識Donna Summer,不認識真崎航,但只要你知道前者是七、八十年代與Giorgio Moroder合作無間的舞曲天后,而後者是近年縱橫日本GV界的年輕男優,對於他們的逝世,還是會感到婉惜。

在Daft Punk五月中聲勢浩大推出專輯的同時,亦傳來令人傷感的消息:曾為樂隊名作〈One More Time〉獻聲的黑人男歌手暨監製Romanthony於五月七日因腎病引起的並發症逝世,享年46歲。他未必唱過很多歌,但一首〈One More Time〉,足以成就Daft Punk的經典地位,同時教我感觸良多,因為這是我童年的一部分啊。Romanthony與我沒有親,但他為Daft Punk製作的歌曲,就是扶植著我成長這些年,對跳舞音樂的熱情,喜愛Daft Punk的朋友,相信不會反對吧?

R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