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0日

六三零,齊串流蘋果?


蘋果剛在WWDC宣佈了最新的音樂串流服務Apple Music,正式向Spotify、Pandora等串流同行宣戰。其實以蘋果一貫在科技界的前瞻性與本身在唱片工業的影響力而言,如今才透過收購Beats Music來分串流這杯羹,行動確實不夠迅速。眼看去年蘋果將千禧年代開國功臣iPod classic狠心下架,全線iPod產品幾年來沒有更新,連年報也對iPod銷量絕口不提,大家都估計iPod這個叱咤一時的音樂產品該命不久矣,然而Apple Music的出現,又令iPod的存在意義稍為實在一點:畢竟大家都與音樂有關嘛。

眼利的朋友,會發覺蘋果網站上,原先的「iPod」分頁已被最新的「Apple Music」取代,成為Apple Music的一部分。在蘋果眼中,iPod顯然已成為Apple Music的附屬品,沒有獨立銷售的賣點,只能透過附加服務提昇其吸引力。不過未來iPod能否再創佳績,Apple Music的作用未必太大,畢竟能享用Apple Music的蘋果設備還包括Macbook、iPhone、iPad、Apple Watch,買iPod的必要性委實不大。就憑現有技術,iPod在芸芸蘋果產品中擁有最大的昇級潛力,去留問題,全憑Tim Cook的誠意與取態:最新晶片?128GB容量?4.7/5.5吋屏幕?Force Touch?Touch ID?1200萬像素鏡頭?如果新iPod硬體規格獲得全面提昇,定價合理,相信仍會有一定吸引力,但若然蘋果最終還是將全條iPod線放棄,全面投入串流時代,大家亦不用意外。

蘋果加入串流音樂大戰,大家自然會期待新服務有甚麼賣點,但看完WWDC直播後,大家的熱情又似乎凝住了──還不是聽歌、聽歌、再聽歌嘛!公道一點講,樂迷使用任何串流音樂服務,要求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歌庫齊全、網速正常、音質良好、收費相宜,蘋果要達到這些要求絕對不難,甚至應該要比對手做得更出色,但除此之外,Apple Music還有甚麼過人之處超越同行?或者該這樣說,有甚麼特別因素會使串流音樂用戶從一個平台「轉會」至另一平台?

暫時我看到的情況,是大家對Spotify有點微言,包括樂迷及音樂人。這半年大家聽到與Spotify最不咬弦的藝人,必然是流行女歌手Taylor Swift,她因為不滿Spotify的分賬方程式使音樂人收入過低,憤而將自己所有作品下架,此舉深受不少樂迷與樂手激節讚賞,同時,有不少獨立樂隊亦稍稍地放棄在Spotify上載音樂,轉戰其他平台。音樂人的離棄,使Spotify的藏歌量日漸貧乏,樂迷亦察覺到這個問題:幾個月前收藏的歌曲,幾個月後便消失了,實在令人洩氣。唱片公司也開始炮轟Spotify的免費模式影響唱片市道,要求Spotify取消免費模式,勿讓樂迷養成「聽歌不用錢」的概念。

而另一經典案例是開始了才幾個月,便於市場上節節敗退的Tidal。做生意有賺有蝕本屬正常,但事情發生在大牌藝人Jay-Z與Kanye West身上,就變成了網民最愛吃的花生。Tidal的概念其實是不錯的:提供無損音樂(flac檔,約1400 kbps)串流,並承諾將更多的收入分給音樂人。但這兩大特色又踫上兩大死症:一、無損音樂串流的網絡需求過大,一般樂迷用不著;二、增加音樂人分賬,錢從何來?從更高的月費來。雖然樂迷仍可選擇音質普通、月費較低的方案,但這樣的Tidal就沒有賣點了。Tidal啟用不夠一個月,樂迷反應已相當冷淡,其手機應用程式已從下載排榜高位跌出一百大,老闆之一Kanye West亦將其Twitter所有與Tidal有關的帖子刪除,更諷刺的,是上星期傳出股東之一、Jay-Z老婆Beyonce,其歌曲因為Sony與Tidal在分賬議題上不合作而要面臨下架的危機(雖然最後證實只是流言)。

提到這兩個例子,純粹想指出如果蘋果不好好解決上述問題,即使「用戶體驗」良好,Apple Music最終還是要面對唱片公司與音樂人接二連三的申訴,最壞的情況,就是生意談不來,合作關係破裂,content provider離場,令服務中止。事實上,在WWDC舉行前的兩日,蘋果仍與唱片公司在Apple Music的月費方面週旋,現時正式公佈的月費$9.99美元,是唱片力爭回來的成果,蘋果原先有意將定價訂為$7.99美元,但最終還是為了WWDC中那句經典的「One More Thing」而首肯。樂迷也許會大罵唱片公司貪得無厭,但個人相信這兩美元的差距,對音樂人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大家聽歌聽得容易之時,亦不妨思考音樂的價值。

幾可肯定,憑藉蘋果的光環,加上長達三個月的免費試用期,很多樂迷已準備「轉會」,6月30日後的串流世界會暫時是Apple Music的天下。而蘋果算得最盡的,是三個月試用期完結後,新一代的iPhone同時出爐,如果iPod亦在此時迎來更新,那Apple Music的火熱應該可以再延續一段時間。有iPhone的一定會用Apple Music,用Android手機的亦期待有關的應用程式快點登陸Google Play,蘋果在基本盤方面可謂沒有輸的理由,大家只想知蘋果最終能夠贏多少──贏得不夠多,其實已跟敗陣無異。

雖然每次討論與蘋果有關的東西,難免會從商業角度說起,但這次WWDC在音樂方面還算有點看頭,例如請來Bruce Springsteen的唱片監製Jimmy Iovine、與主流樂壇最火紅的Hip-Hop藝人Drake介紹Apple Music,同時攻下新舊樂迷;末段邀得R&B男歌手The Weeknd表演新歌〈Can't Feel My Face〉,讓大家認識一下近年最有材的年輕音樂人;宣傳短片更有Flying Lotus很酷帥地用Macbook打碟的鏡頭,他絕對是Hip-Hop製作人的驕傲!賺錢賺得有品味,是蘋果多年來仍迄立不倒的原因之一,而Flying Lotus就是一個很會利用蘋果創造品味,終於被蘋果重視其品味的神人。

2015年6月5日

玉皇大帝:Death Grips《The Powers That B》


說起來真尷尬,Death Grips 2012年的《The Money Store》妙絕得幾乎成為了新世代另類Hip-Hop的指標,但他們同年年尾推出《No Love Deep Web》封面上的大陽具(18+),害得我在街上想享受他們的歌,也要避免別人看到我的手機屏幕。那根陽具據說是屬於Death Grips鼓手Zach Hill,視覺效果的確一流,難忘程度不下於他一手狂放的鼓技,而於大學同樣主修視覺藝術的樂隊主音Stefan Burnett(MC Ride),在這個封面的誕生過程中,亦功不可沒。

Death Grips並不是只靠封面嘩眾,其音樂本身也有著當代另類Hip-Hop的前瞻性——連早登神枱的Kanye West在《Yeezus》中,取向也有點他們的影子。說Death Grips是Hip-Hop其實只說對了一半,MC Ride的rap中帶著有如維園阿伯在城市講壇向台上破口大罵的攻勢,Zach Hill亦將他在以前組金屬團的技術全盤移師過來,其重型已直接取代了Hip-Hop音樂中的beat,製作人Andy Morin的Disco Punk取態亦不讓其餘兩位成員的特色專美,一炮三響,極之怪胎,同時也很討好。雖然幾張專輯走來,Death Grips的聲音也沒有大改變,聽到《Government Plates》甚至已沒有驚喜可言,但動力依舊,正好證實三權分立,是樂隊最成功的地方,三子都往自己最擅長的方面猛衝,不會因某方弱勢,權力傾斜,引致全盤失衡。而二缺一的後果會如何?沒有MC Ride的《Fashion Week》那噪悶就是答案。

《The Powers That B》已是樂隊五年來第六張出品,而且更是雙專輯,分為《Niggas on the Moon》及《Jenny Death》兩張。前者的賣點是樂隊邀來冰島傳奇Bjork為碟中所有歌曲獻聲,後者則有結他手Nick Reinhart與Julian Imsdahl參與伴奏,屬兩張風格不同的作專輯。對於接觸過Death Grips舊作的朋友樂說,碟一《Niggas on the Moon》會因為多了一把女聲主導著而較有新鮮感,但碟二《Jenny Death》在搖滾因子被放大的情況下,更能彰顯出樂隊一貫攝服聽眾的勁度。

MC Ride與Bjork,一向都以突出的vocal performance見稱。MC Ride在《Niggas on the Moon》只是做回自己,而Bjork則以斷續女聲之態現身,沒有一句完整的歌詞,作用形同樂器——每件樂器也有音色,Bjork在這兒的音色被調整至接近《Homogenic》時期、再準確一點是〈Alarm Call〉的模樣。《Niggas on the Moon》明顯為了使Bjork的貢獻用得其所,特意舞池化,亦棄用了以往分明的歌曲結構,隨機性大增。有的像〈Up My Sleeves〉五分幾鐘以來也只在空中盤旋,也有的像〈Billy Not Really〉忽然帶點中東味,Grime作如〈Say Hey Kid〉都是一些與舊作有明顯區別的作品。這本應很配合Death Grips神經質的爆發力,但過份的隨機,令這些作品反而不如舊作catchy——你不能跟著MC Ride狂哮,也不能隨Zach Hill的狂敲發瘋,加上Bjork的聲音太搶耳,偏離了三子的爆炸模式,風格不鮮明,也不耐聽,只屬B-side級數。



然而《The Powers That B》有趣在於,碟一《Niggas on the Moon》稍欠的Death Grips優良傳統,在碟二《Jenny Death》不但原汁原味呈現,甚至有增量償還之意味。送走Bjork,迎來Zach Hill大學同學暨bandmate Julian Imsdahl與Math Rock樂隊結他手Nick Reinhart,同時Ride、Zach 與Andy均正式歸位,《Jenny Death》是樂隊迄今在音樂上最豐富的專輯,一秒到位的intro、隨時來臨的高潮、琅琅上口的片段,在《Jenny Death》比比皆是。只聽〈Inanimate Sensation〉頭十五秒MC Ride的「仿引擎聲」,已教人有模仿的意欲,聽到他喘氣,又自然會知道他準備要以嘶吼強暴大家的耳朵,這是強如Kanye West在《Yeezus》也臨摹不來的風格。Death Grips不如Kanye那般計算,他們的瘋狂全發自本性,樂迷只可預知,卻無法說準。

〈Turned Off〉的結他前奏,有如Linkin Park那類能輕易吸引大眾的流行手法,但Zach Hill很快便打破了這種悅耳,以其兇殘取代之,使整曲呈現Stadium Rock姿態,Ride中段大叫「MY MAN」堪稱神來之筆。〈Why A Bitch Gotta Lie〉更是一首揉合Nu-Metal與合成電子樂的作品,是Death Grips難得工整的一椿。論流行元素最高的歌曲,則以〈Beyond Alive〉為首,幾乎每一節都是一個完整的hook line,具備作為一首anthem的條件,而且爆炸力不斷,集Death Grips所有優點於一身。〈On GP〉回歸基本,抹去Death Grips的亢奮,平平穩穩讓大家聽真Zac Hill的技術:Zach Hill無疑是《Jenny Death》成功的主軸。

把電子與搖滾分得更開的《The Powers That B》,某程上是在逼樂迷歸邊,而顯然地《Jenny Death》的極端化比《Niggas on the Moon》的實驗性質更配合Death Grips三位粗獷的男人,尤其當Death Grips在《The Money Store》之後已開始玩不出新花樣,《Jenny Death》竟能將驚喜帶回來,在無窮張力之中仍見諧趣,娛樂效果反而比不少流行音樂還高,甚至成功把MC Ride那些難以張揚的歌詞全數輸出。或者Death Grips很快又會「再解散」,但若然每次的解散也能換來下一張專輯的造極,那我絕不介意他們再度分開,雖然做Death Grips支持者真的要有經常被騙的準備。

Rating (Niggas on the Moon): ★★
Rating (Jenny Dea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