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具備當明星的潛質,但總是不懂得/願意表現出來。來自德州的Matthew Dear,九十年代末與朋友成立了電音廠牌Ghostly,出道最早期只是位十分低調的DJ,玩的音樂都是很另類的Microhouse,很少出聲,也鮮有露臉,總之不易讓人記住。
後來Matthew察覺到他的低調難以令他的音樂事業更上一層樓,才陸陸續續以一連串行動提升個人形象:在其作品加插自己的歌唱,原來他唱歌頗有David Bowie的影子;把旋律搞得平易近人一點,原來他深受Brian Eno的影響;再讓大家一睹這位神秘DJ的廬山真面目,原來他長得有點像Depeche Mode的Dave Gahan。
2010年的《Black City》為Matthew帶來職業生涯逾十年的重大成功,喜歡這張專輯的人,都欣賞它不但配合專輯名稱黑暗的氣氛,更滲入點點淒美,又沒有因此抽走他獨步天下的Minimal曲式,搭上他怪氣的唱腔,和當時俊朗的外表,所有不太配合的東西聚在一起,整張專輯精神分裂得來又與歌者氣質不可割裂,當時我最常用一詞來形容這張專輯:爆seed。
如果說Matthew Dear幾項升級工程在2007年《Asa Breed》開始,到《Black City》接近完工,可向供歌迷試玩的話,那最新專輯《Beams》就是工程完成,試行了幾年,運作暢順的作品。《Beams》專輯封面上的油畫繼續由長期夥伴Michael Cina繪畫,色彩比以往來得豐富,愈來愈重視形象的Matthew,畫中主角毫無疑問為歌者本人。
歌曲方面,《Beams》這次加插了更多演唱部分,令作品更貼近流行,歌詞也跟隨了一般唱作人最愛用的感性言詞,不再是單純的呢喃,使「人聲」的存在意義較深厚。較upbeat的作品也集中在專輯的上半部分,〈Her Fantasy〉在歡愉的Jungle氣氛中,蘊含的其實是一個個歌者對愛的疑問,再轉化為膠著,最後更肯定自己的看法。這種實在的口氣從沒有在以前的Matthew音樂找到,可見他對虛實兩方開始有較明確的取向。
因此,〈Earthform〉的出現就來得有跡可尋,對聽眾的刺激從《Black City》的柔性變得強硬,主線亦從合成器轉移到bass身上,已接近搖滾風格。同樣的搖滾肌理亦出現在〈Get the Rhyme Right〉,復古的結他聲效、愈後愈猛烈的Progressive arrangement,也不是外表溫文的Matthew常用的處理手法。這些都是較另類的作品,〈Fighting Is Futile〉和〈Up & Out〉就摩登鬼馬,舊歌迷對這些聲音不會陌生,前者啟發了歌者創作〈Her Fantasy〉,後者則明顯深受八十年代的Avant-Pop影響。
深情的作品,則被安排在專輯最後段。這部分相對簡單,都是歌者的自我剖白,同樣的音效迴轉著,就連場景也可以單一幻想成在海邊的良辰美景。初聽這部分並不習慣,略嫌太重覆,只有〈Temptation〉的夢幻仙境才是Matthew應有的水準。後來再多聽幾次,對於〈Shake Me〉的慘白和〈Temptation〉的坦率才多了點認識,如果說〈Her Fantasy〉中,對某事抱有肯定的Matthew很少見,那麼歌者對某事的懊悔,也不是大家熟悉的。
愈來愈重視自己、對人性開始敏感,或者是Matthew Dear這幾年間最大的改變。
Rating: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