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六篇文章,回顧我的2014年

時常覺得寫blog在這個年代是一件極不符合經濟效益的事,寫作時間長,但有興趣閱畢的讀者少,傳播度遠遠不及Facebook一個簡短的近況/一張漂亮的圖片來得高。有時也想放棄寫作長文,轉型做Facebook樂評人算了,不過偶然收到讀者們對自己文章的讚許,的確一次又一次鼓勵我繼續寫下去。2014年社會發生很多事,最轟動的一定要數到歷時兩個月的雨傘革命,除此之外,自己的心境也隨著一段感情的無疾而終改變了不少,兩者的結合,直接影響了這年我寫文章的取材與手法──寫長文的另一好處,就是我能夠透過親手寫的文字,仔細地回顧我這年的微妙改變。

以往年底公佈自己的年度專輯時,也會伴以一篇很長很長的散文,但今年實在沒有明顯跑出的專輯,而且這一年心境過得極之平淡,無材可取,所以決定不寫。這年我倒是想藉此機會,重溫2014年對自己份外有意義/自覺寫得最好的文章,並與這兒的讀者分享。由於自己在2014年的轉變是意料之外,所以也不計劃2015年會搞甚麼新意思了,要變就自然會變。



一、西王是這樣煉成的:《The College Dropout》十週年

《The College Dropout》的發表,影響了很多後來出道的藝人,聽Lupe Fiasco、Kid Cudi、J. Cole的專輯,都不難從節拍與題材中找到一點Kanye West的影子......但時勢所限,他們始終未能到達Kanye在樂壇的高度。

2014年最「突破」的一件事,就是開始在網媒間出沒。第一次是內地歌手G.E.M.年初在娘家的大型歌唱比賽中大紅大紫,我隨便在Facebook點評了幾句,沒想到竟得到評台PenToy的編輯青睞,表示有意轉載至其網站。編輯徵求我意願之際,正值我身在外國機場準備回港之時,為了不因長途機而耽誤這個「第一次」,一切也在有限的資源下完成:服務不良的機場Wi-Fi、文字編輯麻煩的智能手機、只剩下一小時的登機時間......臨急臨忙之下,總算完成全文,可安心上機並預祝編輯新年快樂。

然後是始於二月的輔仁媒體轉載。這次則透過獨樂樂的介紹成事,而初次在輔仁網亮相的文章,就是這篇《The College Dropout》回顧。當時其實半信半疑,一個專門講政治的網站,其支持者會讀另類音樂評文嗎?而經過十個月的投稿,觀其讚好數量,大概知道這是不可行的(笑),不過在此也要感謝總編容忍小弟的拙文。在輔仁網登文,令我無意間多看了政評,這對我後來寫樂評多少也有影響。

誠言年中我也曾經想過在主場新聞投稿,不過就在投稿那一天,主場因為東主的恐懼與誤判而退場了。幾個月後,主場變成立場重返人間,卻同時把整個墳場也從陰間召喚出來。



二、有人喜歡藍條子:藍奕邦《優與美》

主動放下了一些事,之後再重拾當初的情懷原來不難,今天我可以更自信地向對方說每句話、燦爛地展現每個笑容,這些表象,不但為了給原來的對方看到,也為了給即將來到的人看見。

一直深知2014年自己的碟評量特少,全年只得13篇(當中甚至有兩篇所評的是2013年的專輯),但再數數,原來自己2011-2013年總共寫了51篇碟評,平均每年17篇,比對下今年其實也不算落後太多,只是今年每篇評論都希望在點評音樂之餘,再分享多一點個人情感,甚至希望能夠令每篇碟評也能成為一篇可反覆咀嚼的藝術品,雕啄需時,造就每篇碟評也得費上大量時間完成。

我知這種想法未免太不切實際,一來讀樂評的人已經不多,二來願意閱讀樂評的人,未必有興趣消化太多音樂以外的資訊,三來自問也未有令每篇文章都情理並備的功力。要成功將這點想法發揮出來,當然要有一張值得我付出心血撰寫樂評的專輯,藍奕邦的《優與美》,雖然只得五首歌,卻幾乎是當年最出色、最用心創作的五首廣東歌,於是催生出我這篇散文。

由2013年的十二月開始狂聽,2014年的一月開始動手寫,寫了一半便放棄,幾天後繼續,一星期後決定全篇再來,又放棄,又繼續,然後再重寫,改了足足兩個月,終於在三月尾完成。完成品其實甚麼也不是,你不會讀到任何有關專輯的評價,也難以解讀我當時的情感,不過我覺得這樣寫是最貼切的。雖然今天重讀這篇九個月前的散文,感覺不怎麼樣,但總算為2014年留下了一種曖昧的意義。




三、當寫樂評成為藝術創作

但樂評人抱著「創作」的心態寫碟評,會否很容易墜入過度詮釋、自我沉溺的陷阱?我倒覺得如果寫手真的夠理解、夠喜愛那張專輯,而真心想向讀者推薦好音樂,自然會有足夠清醒的頭腦避開這個問題。

寫完藍奕邦,開始思索寫樂評的各種可能性。如果只談「好聽/不好聽/曲詞俱佳/聽得一聽/有待改進」的評論既膚淺又無聊,全技術分析的音樂文字既難寫又嚇怕讀者,純粹天花龍鳳吹水哂命的抒情散文既Middle又陳德政,一味批評歌手意識形態/做人態度的議論文既政治又偏離音樂,哪麼樂評人還可寫甚麼?

樂評人,以筆評樂,說到底也是把玩文字的人,低階的說法是寫手、中階的說法是作者、高階的說法是作家。樂評當然基於音樂而寫,不可能完全虛構,但如果能夠令在已製成的專輯中,以社會氣候詮釋,再憑自己心思解讀,同時又緊扣著專輯的各大小節,令通篇文章能提昇讀者對該專輯的認識/鑑賞能力/興趣之外,又可獨立成為一篇可讀性高的散文。當一篇樂評能達致這個境界,其實已是一篇藝術品,而寫文章的人,當然也是個藝術家。

樂評無疑是藝評的一種,而當樂評人也成為藝術家的一種,藝評界又會否衍生出「評樂評人」這門專業?




四、中環HMVideal之你在尋找甚麼?

在音樂上消費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合適的音樂可聽,很多不留意音樂的朋友,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向他們介紹值得細聽的音樂......只有以「推廣音樂」為本的營銷策略,才可以令一個品牌能繼續以「推廣音樂」的名義生存下去。

雖然HMVideal開張初期,我寫了兩大篇「鴻文」力數他的不是,但終究我仍是愛這個地方的。由八月開幕至今,目睹HMVideal的人與物已改變了不少,問心整體是有進步的,而店員都依然可愛,不過改了又改,由天馬行空回歸雙腳著地,有感他們實在走了不少冤枉路,而這些路,相信早在店鋪張羅之前已有不少人提過。

我惠顧HMVideal最多的,依然是其唱片部。經營者始終要接受一個現實,就是大眾從來只將HMV看待成一所唱片店,任你開拓更多不同的財路如賣咖啡、賣音響、賣玩具,任這些方式有多成功,不好好地賣唱片,HMV就不成事。而賣唱片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推廣好音樂,讓樂迷聽得更多,營造實體唱片的價值與意義,令消費者願意以收藏唱片為樂。

話說回來,這年我為HMV做了大量宣傳,提供這麼多意見,又買這麼多唱片,HMV的公關是否應該為我登記做VIP? xD




五、香港之春:謝安琪《KONTINUE》

謝安琪不但推出了一張如此具時代觸覺的專輯,她昨天更身體力行,走了街上為市民打氣,不枉其「民主女神」之名......關心社會的良心歌星其實不少,但他們全都變成政客了,能夠有足夠影響力以歌曲感染大眾的,或許就只有謝安琪一人。

今年有兩張廣東專輯深得我心,第一張是鍾氏兄弟的《極》,我只聽了兩次便覺得無論如何也要寫篇樂評介紹一下。碟評完成後,我先貼在輔仁,然後投稿到主場,可惜在我按下Gmail的「Send」鍵不久後,Facebook便傳來主場收檔的消息,無緣一嘗做主場博客的滋味。

第二張是謝安琪的《Knotinue》,一張對社會充滿關懷的專輯。適逢《Knotinue》推出的那星期,雨傘革命爆發,令碟中每首歌也若有所指,整張專輯即時昇格成社運大碟。記得佔領旺角發生的第二天,我跟朋友說「謝安琪新碟出左喇喎,識買一定要去旺角買」,當日旺角信和還因為佔領而落閘,最後我與朋友到了朗豪坊買碟。雨傘革命與謝安琪這個美麗的巧合,令我把握時機,很快便寫完她的碟評,趕及在十月一日國慶回鄉探親前完成。

相比起香港革命聲音的熾熱,大陸則是完全另一個世界。沒有Facebook、沒有Google,人民完全不知就裏,大陸親友對「佔領」一事的了解程度可謂低得可憐。在大陸那三天,我對香港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實在是個可怕的國度。




六、最愛系列(二十):The National

你要先愛上主唱Matt Beringer的醉迷男低音,然後欣賞樂隊五子一身整齊有型的西裝,再細讀他們對社會灰暗現實的描述,最終正式代入他們的靡爛世界,這個過程均需要聽者隨年成長,對生活有更多體驗、對社會有更多控訴、對品味有更多追求,才可一一逐步實踐。

2014年差不多整個一月也身在外地,不在香港的日子,每晚下班後只能憑空勾勒出對方的模樣,在想像中度過二十個寒夜。有一晚我完成手上的工作,在酒店房聽著The National的《Think You Can Wait》、《Slow Show》、《Terrible Love》、《Sorrow》,淚流不止,我真的很想念對方。那段時間,心情反覆不定,很想捉緊一切,也想放棄所有,但離回港的日子愈近,我愈歸心似箭,而那段時間,手機內的The National都長期播著。

一月回港後,轉眼間已是十月的雨傘革命,我依然在聽The National,但playlist內的歌則換上《Mr. November》、《Bloodbuzz Ohio》、《Fake Empire》、《Mistaken for Strangers》,全都是對社會訴諸不滿的憤世歌曲。雖然那時我心中依然有著對方,但其實已經失去了當初的激動,當下只覺得社會公義比愛人更加重要。The National之所以有魅力,正因為在任何時候,他們也有歌曲表達我的心聲。

我於整個2014也從沒止息地聽著The National的歌曲,比過去任何一年也聽得更多,這篇除了是一篇樂隊的介紹文,也滿載我2014年近乎一整年的心聲,我敢說,文中那些被推薦的歌曲,任何人錯過了也是損失。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